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八大山人是清朝康熙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畫家,他的畫作以松、蓮、石最為著名,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八大山人像

八大山人是一個外號,它並非指代八個人,而獨指明朝的宗室遺民朱耷,他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其九世祖是朱元璋之弟的十七子朱權,明朝滅亡時他才19歲。不過一直以來學界對他的真實名字存在不小的爭議,有認為「朱耷」應為「朱嗒」,據記載清順治十八年前後,朱耷的「耷」曾作「嗒」或「嗒然」,並由此引申出「耷擔人聲」或「耷旦合切」的說法。有學者對八大山人名「朱耷」進行了否認,據考證直到清康熙四十五年前後,八大山人的親近之人都留下任何有關其名「朱耷」的記錄。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朱耷是乳名或庠名。

八大山人花鳥畫

清朝時期魏元曠曾在《南昌縣誌》卷37《人物誌·隱逸》簡要介紹了八大山人的名號:「八大山人者,逸其名。明宗室也,弱冠也,為諸生。遭變,棄家,遁進賢山中為僧……初為僧,號雪個;亦曰雪介;又曰介山、驢;見趙文敏所書《八大覺經》,喜而跋之,因號八大山人。」

這裡面提到了八大山人曾經削髮為僧的經歷,一說他是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入南昌後他心灰意冷,於是棄家選擇遁入空門;一說順治五年(1648年),妻子俱死,因此他在傷心絕望之餘選擇剃髮為僧。他在為僧期間,曾先後署名曰「驢」和「雪個」,對於其取名「驢」,有種解釋為這是一種狂後的自警之舉,也有學者認為「耷」為「驢」的俗體字。

八大山人作品

至於八大山人這一名號的由來,暫時沒有合理的解釋,有認為他為僧的佛教名號,有人認為與其畫作有關。八大山人雖為明朝宗室遺民,但他並未捲入政治鬥爭之中,反而可以潛心學術,這對他後來的成就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現如今知道八大山人的人們,大都只了解他的畫家身份,作為十七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書畫家,八大山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畫家,據說著名畫家張大千就曾多次仿照八大山人的畫作。

八大山人的繪畫中最常出現孤獨的意象,比如鳥、雞、樹、花草、小船、山峰。這些意象通常用空、用無、用虛,透露出孤傲、高貴的氣質,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八大山人自身的寫照。同時,他的繪畫特色是突出「丑」、「怪」,甚至刻意求「怪」,散發出肆意揮灑、自由散漫的風格,不為法度所束縛,這也是八大山人的繪畫作品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范曾:《八大山人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胡迎建:《五十年來八大山人研究綜述》,《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楊彥霞:《八大山人藝術風格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10月。

范曾:《八大山人論》,《中國文化》2006年02期。

林小靜,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季我努學社軍官團編輯。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李頓調查團」檔案整理工作,負責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系列之格蕾絲?鮑爾寫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八大山人並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人的名號,朱耷,明朝的畫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