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年,誕生出很多大德高僧,他們的故事在受到民間百姓的追捧,也爲佛教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著名的高僧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濟公活佛便是南宋時期最爲著名的一位。從元明開始濟公活佛的傳說就已經在民間廣爲流傳,不少故事被改編成雜劇、散曲、評話等多種藝術行事,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然而一直都沒有一套針對濟公活佛的小說問世,直到清末的時候《濟公全傳》誕生。小說作者郭小亭收集整理了濟公在民間的故事,彙集成爲這部小說,也成爲濟公故事再創造的經典。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濟公是南宋時期的高僧,原名李修緣,是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由於他在雲遊四方的過程中爲民間百姓疾苦奔走,做下了很多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的好事,因此被百姓尊稱爲"濟公活佛"。濟公給我們的形象是一身破衣爛衫,行爲貌似瘋癲,自稱爲"濟癲僧"。他最初在天台山的國清寺出家,後來到了杭州飛來峯的靈隱寺和淨慈寺隱居,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爲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由於他的行爲不受戒律約束,嗜好酒肉,舉止若癡若狂,在當時受到很多佛教僧人的非議。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然而濟公對此並不在意,將寺院的戒律視若無物,讓管理寺院的僧人無可奈何。在小說中濟公與靈隱寺監寺廣亮和尚的互懟便是這種情況的表現,而每次都是以濟公的勝利而告終。歷史上的濟公雖然瘋癲若狂,但是卻精通岐黃之術,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留下的詩集被後來僧人評爲佛教詩作的經典。小說中的濟公更加神通廣大,他被賦予了十八羅漢之一降龍羅漢的身份,是帶着任務來凡間普渡衆生的。他的這個神祕身份只有國清寺方丈性空和尚和靈隱寺方丈元空長老知道,因此瘋癲的行爲也受到他們縱容。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衆所周知,佛教出家的僧人必須遵守寺廟清規戒律。一旦違反這些規定,僧人們輕則受到處罰,重則被逐出寺院。在濟公的故事中,靈隱寺監寺廣亮和尚就是負責寺院戒律的角色。他對濟公瘋癲癡狂,經常偷吃酒肉的行爲非常不滿,因此憋着一股勁的找濟公麻煩。濟公對於自己的行爲進行辯解,他振振有詞的道"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爲我修心不修口。"這首詩後來在濟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被多次演繹,便成了那句著名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小時候看濟公電視劇的時候,只是覺得和尚喝酒吃肉很好玩,這種叛逆的行爲很爽快。隨着年齡的增大,和社會閱歷的增加,我漸漸能體會到其中的審覈含義。從表面上看,這兩首詩是濟公爲了應付廣亮而做的打油詩,可內裏卻包含着非常深奧的佛學道理。它既體現出了濟公對佛學思想的理解,又闡明瞭佛教修行的核心要義。第一首詩提到了"修口"和"修心",第二首詩的重點在"穿腸過"和"心中坐"。從現代哲學思想上來理解,這既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理念,也闡述了表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現代哲學認爲佛教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宗教觀,是以心意爲核心的看待世界的方法。這種說法從大方向上並沒有問題,因此佛教對人心的要求也是修煉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公的兩首詩中提到的便是修心的核心要義,那便是將修心和修口分離開來。只要修心的目的達到了,是否修口並不重要。如果只修口而不修心,則得到的結果只能是"酒肉穿腸過"。從小說的故事來看,廣亮就是典型的修口不修心的僧人。他穿得很體面,一件僧袍值四十吊錢。他做事也是按照佛門的清規戒律,實際上只是停留在修煉的表面,而沒有進入內心世界。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佛教的戒律本質上是幫助弟子們修心,要求弟子們拋卻外物的干擾,集中精神修心。佛教認爲紅塵中的一切對人心都有很大的干擾甚至是引誘,這樣對修心很不利,所以必須戒除這些習慣,才能專心致志修心。無論是酒色,還是肉食,或者錢財,這都是對修心很不利的生活習慣。它們會讓人沉迷於其中,矇蔽了人的心智,修心也就無法達成。因此寺院的戒律並不是爲了戒而戒,戒律的目的是摒除紅塵俗世對和尚們修行的干擾。如果和尚的心不受紅塵中這些東西的引誘和矇蔽,那是否遵守戒律並不是第一要務。

誑語濟公(一)濟公說的

廣亮要求靈隱寺的每個和尚都遵守清規戒律,這既是他作爲監寺的職責,也是寺院對弟子修心條件的要求。然而濟公卻不是普通弟子,他作爲降龍羅漢轉世,早已不受紅塵引誘和矇蔽,是否再遵守戒律毫無意義。爲了遵守戒律而遵守戒律,這就是濟公詩中提到的"修口"和"穿腸過"。這些對和尚的修行毫無價值,也無法對"修心"起到作用。只有將"修心"放在修行的首位,才能真正的學會佛教真義。我們場所"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其本質就是他在"修口",並沒有思考佛經中的含義。這也是很多佛教弟子的固有問題,他們認爲虔誠的唸經,遵守清規戒律就能立地成佛。其實若不理解佛經的意義,背得再熟也無濟於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