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題目糾偏

事實上,古人並沒有用《弟子規》開教育後輩。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從年代上看,古人想拿《弟子規》開蒙,也沒什麼機會,無非是康熙到民國的時候。實際上,《弟子規》這種糟粕,在清末民國也沒什麼機會。

胡適在《不老》寫到:向來小孩子開蒙念書,照規矩是《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魯迅的《朝花夕拾》里這麼說: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鑒略》。都沒有《弟子規》什麼事情。

個人看法是,清朝整出的那些東西,都不太能算古人的開蒙讀物。正經的開蒙讀物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再談為什麼用三百千開蒙

至於為什麼用三百千開蒙,其中一個原因符合我國孩子學習特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文本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三到四個字成句,語句簡短,韻語連篇,用音韻把一個個漢字聯繫在一起,成為詩歌的形式。一個韻腳就是一個階段,一個循環,不同的韻腳使教材音節明快,讀來給人一種音律的美感,很容易就接受它,絲毫感覺不到死記硬背的枯燥,傳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

從早期的《詩經》、《楚辭》到歌行體古體詩,還有南北朝辭藻華麗、四六對仗的駢體文,再到後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唐詩宋詞元曲,中國古代文化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音韻的運用。以三百千開蒙,十分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和積累。

除了朗朗上口,簡單易學,三百千本身的內涵也值得學習。明代思想家呂坤曾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這段文字很淺顯,在此也不解釋了。

三百千還有個用途就是識字。四歲開始學習,六歲字認得差不多,就可以上《論語》《中庸》《大學》之類四書五經了。

以上是古人用三百千給孩子開蒙的原因。


多說一句,現在很多家長趕時髦,選擇讓孩子學國學。需要注意的是,國學經典有不少都包含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和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盲目學習而不加以篩選,容易把糟粕都教給孩子。


談點實用的教育,歡迎點贊!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三字經,弟子規都是我國傳統蒙學讀物,前者內容豐富,既將為學為人之道,又有歷史典故,而後者則側重修身養性.故而可以讓孩子既學知識又學修身處事,是當初也是現代最佳選擇之一!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孝,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三字經》《弟子規》產生在封建社會,是陳腐的東西,時代特徵濃厚,少數專門人士研究可以,讓社會大眾鑽這些東西大錯特錯。瓜是老的甜,酒是陳的香,古董舊的好。道德、科技越新越好。在文明最高的今天,老覺得老舊的東西好,這是歷代給儒家造偶像貼金的遺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