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之死,後世很多人認為漢景帝聽信袁盎的讒言,以為殺了晁錯就可以迫使七國退兵,因為七國叛亂打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那麼現在晁錯死了,七國就沒有進兵的理由了。可惜,漢景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誅晁錯,清君側」只是七國起兵的借口,謀反才是真正的目的,殺了晁錯並沒有使七國退兵,反叛反而愈演愈烈。很多人認為,當時漢景帝面對聲勢浩大的叛軍,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在萬般無奈之下棄車保帥,不得已犧牲了晁錯。

我卻認為不然,漢景帝這個人,外寬內忌,擅於權謀,是一個典型的腹黑總裁。對於這一點,有兩件事可以作為佐證,一件是漢景帝還做太子之時與吳王劉濞之子劉賢喝酒下棋,因博弈之爭劉賢態度不恭,漢景帝一怒之下抄起棋盤便砸死了劉賢(這也是後來吳王帶頭起兵發動七國叛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件是漢景帝與弟弟梁王劉武在竇太后宮中飲酒,酒酣之際假意聲稱將來傳位於劉武,討母親和弟弟歡心,事後又以群臣反對為由搪塞處之。可以說,從一開始漢景帝就利用了晁錯,晁錯之死是時勢使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早從漢文帝開始,朝廷就萌生了削藩之意,只是礙於高祖的白馬之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到漢景帝手上,晁錯提出削藩,七國立馬起兵造反,並打出一個冠冕堂皇的旗號:誅晁錯,清君側。此舉正中漢景帝下懷,你不是要誅殺我身邊的小人嗎,那麼我現在殺了晁錯,你可以退兵了吧?如果你依然不退兵,你就是坐實了謀反之罪,天下輿論和民心先輸了一招。

我們來看看七國叛亂時漢景帝的舉措,據《資治通鑒》記載:及七國反書聞,上乃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復召竇嬰,拜為大將軍,使屯滎陽監齊、趙兵。漢景帝如此沉著應對,布置的井井有條,這像是驚慌失措,六神無主的樣子嗎?

晁錯無疑充當了漢景帝整體戰略規劃中的炮灰,殺他一來可以讓七國閉嘴,若再進兵,那麼當年高祖立下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就喪失了法律效應,中央政府派兵鎮壓師出有名,最終達到削藩的目的。二來晁錯在朝廷確實樹敵太多,殺了他可以平息眾怨,拉攏人心,進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此一石二鳥,這才是漢景帝內心深處真正的如意算盤。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當時漢景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削蕃。吳王聯絡了楚趙膠西膠東等七個大地區的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在歷史上被子稱為"七國之亂" 漢景帝漢想到吳王劉濞能聯合七個諸侯王一起來反叛自己,而且叛軍聲勢浩大,慌亂不已。朝廷上有人嫉妒晁錯,想把七國起兵叛亂的責任推給晁錯,這些人對漢景帝進讒言說,七國造成反,是為了誅殺晁錯,如果陛下答應他們的要求,殺了晃錯,赦錫七國無罪,並將原屬他們的封存地歸還給他們,他們的要求被滿足了,自然就會撤兵的,漢景帝信以為真,以為可以殺一人以平天下,那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人呢?於是,漢景帝批准了腰斬晁錯的奏摺,並下詔讓七國速速退兵。可結果就是吳王招兵買馬,沒有停下造反的步伐!


因為他寡謀少斷,外寬內忌,剛愎自用,一句話,無能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是有擔當的,吳三桂反清,康熙皇帝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不罪責力主撤藩的大臣,如果漢景帝有這種氣魄和胸襟,晁錯怎麼會被他當替罪羊踢出去而冤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