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的天津烈士陵園,蒼松翠柏,莊嚴肅穆,4599名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同時,這裏也是全國唯一的“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館內安放着從日本送回的殉難勞工的骨灰,6830名在日殉難者的姓名鐫刻在紀念館西側的黑色大理石名錄牆上。

  這些烈士中,有409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爲保護國家財產、人民安危而不幸犧牲的;還有4190位在解放天津戰役中戰歿沙場的將士,他們中有些人留下了自己的姓名、祖籍,而有些人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線索少之又少,也就成爲了我們敬仰的無名烈士。

  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安享盛世太平的人們,永遠無法忘記爲國捐軀的先烈們,陵園中央,巍峨的花崗巖革命烈士紀念碑令人肅然起敬,仰望着它,不禁令人感慨:你,壯懷激烈,戰歿沙場;我,淚眼朦朧,年年守望。

  社會各界人士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烈士。

  守護英魂

  顧連成,天津烈士陵園文管部部長,是這些長眠英魂的守護者。

  如每個清晨一樣,老顧來到骨灰存放館,眼睛凝望着每一位英烈的名字。他像是嘮家常一樣地說:“今天天氣好,打開窗,咱通通風。”這席話像是對自己說,也像對英烈們講。在老顧看來,烈士的精神長存,對他們的守護必須一絲不苟。

  這時,電話響了,傳來了烈士家屬的聲音。“顧大哥,我是金昌珠烈士的外孫,一會兒我們去祭拜姥爺,您在嗎?”家屬在電話那邊詢問,老顧這邊說:“來吧!想你們了。”說起爲這位烈士尋親的過程,老顧有一肚子話要說,在此按下不表,“等家屬來了後,我們一起聊聊。”老顧和記者意味深長地說。

  上午是祭掃高峯期,不少英烈家屬來到陵園,老顧忙前忙後,唯恐照顧不周。“老哥哥,咱別登梯爬高了,也別驚動‘老人家’了,這裏安放着每一位英烈的英靈牌,咱用牌位祭掃吧。”烈士骨灰的存放位置較高,老顧看到後趕忙和家屬說。這些英靈牌用紅木精心打造,牌位中心偏上方一顆碩大的五角星彰顯着對革命烈士的崇敬,烈士的名字豎排列於牌位正中央,基座上鐫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

  “烈士的家屬逐漸老去,爲了給他們提供便利的掃墓方式,我們今年爲每一位烈士製作了英靈牌,首先從新中國成立後烈士館開始推行。”老顧給記者介紹說。409塊牌位整齊地排列,足足有一面牆,而每一位烈士的事蹟、犧牲時的年齡,老顧都如數家珍。

  在家屬們的眼中,顧連成既是英魂的守護者,也是家屬的貼心人,他是很多家屬心中的“大哥”。掃墓儀式結束後,大家都不忘過來和老顧聊上兩句:大哥!您幫忙多照顧。老顧說:“您放心,老爺子在我們這兒,我照顧着您就100個放心。”

  說起這些烈士,老顧告訴記者:他們中有些人已經找到了親人,每逢清明時節都會有家屬前來祭掃,但也有些烈士長眠於此,他們姓甚名誰、來自何方,至今也沒有準確的答案。“革命戰爭年代,戰事匆忙,許多烈士都是就地掩埋,捧土爲墓,削木爲碑,加之數十載風雨侵蝕,烈士的基本信息保存得極不完整,很多烈屬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怎麼犧牲的、埋葬在哪裏。”比如有的烈士犧牲時還很年輕,他們並沒有子女,幫助無名烈士找到名字,找到他們的親人,就成了顧連成以及烈士陵園所有人心中的大事。

  “2018年這一年,我們成功地爲13位烈士尋找到了親人,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老顧和記者說,“這個過程必須很嚴謹,任何一條線索都不能遺漏,要不斷校對,精益求精,最終確認烈士的後人。”

  天津烈士陵園文管部部長顧連成凝望着烈士的英靈牌。

  找尋親人

  在天津烈士陵園黨支部書記、主任徐士武看來,爲烈士找尋親人這件事就是日常的重中之重,“烈士們爲了革命事業,連生命都獻了出來,我們這些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爲他們的親屬做一點事,再苦再累也是應該的!”

  是啊!如果把新中國的紅色記憶比作氣勢磅礴的華彩樂章,一位位英烈的故事和人生,就是其中的一個個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凝重的音符。爲每一個音符找到家,找到親人,這件事雖然難,但只要有一顆執着的恆心,總歸會有答案。2018年,13位烈士找到了家人,這無疑就是推動老徐、老顧他們在爲烈士尋親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這13位烈士中,就包括黑龍江籍朝鮮族烈士金昌珠。

  說話間,金昌珠烈士的外孫、外孫女等從北京趕來,辦理了必要的手續後,步入骨灰存放館,這已經是晚輩們第三次來到陵園祭拜姥爺了。

  據金昌珠的外孫鄭金峯介紹:姥爺祖籍黑龍江省尚志市,1924年出生,朝鮮族。當年,他們是兄弟三人共同奔赴戰場的,其中倆兄弟不幸犧牲。金昌珠烈士犧牲的時間定格在1948年1月,那一年他年僅24歲。也正是這一刻,烈士的女兒也就是鄭金峯先生的母親剛滿6個月大。女兒對父親並沒有太多的記憶,她所認識的父親都是從親人的講述中所知,所有的記憶都停留在當年唯一的一張老照片上。在鄭金峯的記憶裏,每次看着政府在他家門楣上懸掛的“軍烈屬之家”的光榮牌,就是他和姥爺最近的心靈對話。

  烈士的骨灰到底在哪裏?70多年的時間裏,找尋烈士的蹤跡一直是金女士及一家人的夙願。鄭金峯說:“我有個表哥,上世紀80年代來天津出差,說在一個公園的英烈牆上見過金昌珠這個名字。”如此看來,老人的骨灰如果留存於世,最有可能安放在天津市,這條線索也是這麼多年來全家人獲得的最有價值的一條信息。但天津那麼大,到底去哪裏找呢?因爲線索單薄,找尋雖然進行中,但並沒有實打實地推進。

  兩年前,烈士的女兒因病去世,老人臨終前最大的願望還是找到自己的父親,這或許是她這一生裏的遺憾。幫母親圓夢、了卻她心中的遺憾,就成了鄭金峯這一輩人必須完成的使命。

  2018年春節,大年初四。正在值班的顧連成接到鄭金峯打來的電話,作爲烈士的後人尋找姥爺的下落。當鄭金峯提起“金昌珠”這個名字時,老顧突然眼前一亮,他想到了什麼。哪一年入伍的?哪一年犧牲的?祖籍在哪裏?家裏現在還有什麼人?老顧把這些消息一一登記在冊,掛掉電話後就開始查找。老顧一邊從網上查找着信息,一邊和陵園保存的英烈名錄進行比對,距離烈士與親人“相見”越來越近了。

  大年初八,鄭金峯接到了老顧打來的電話,“找到了!你們帶好必要的證明,來天津烈士陵園認親吧。”鄭金峯掛掉電話,這位曾經的人民解放軍戰士、鋼鐵一般的男兒不禁潸然淚下。這一刻,圓了幾十年的思念,了卻了幾代人的心願。找到親人,烈屬可以安心了,英靈也可以安息了。

  祭拜烈士

  又是一年清明節,鄭金峯姐弟來到天津烈士陵園。這一次他們除了帶來些供品外,還有幾張珍貴的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金昌珠年輕時的照片,也是家中唯一珍藏的影像。毫不誇張地說,這張照片就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是全家人幾十年尋親之路的不竭動力。

  另外幾張照片,是烈士女兒不同時期的照片,有童年時的、青年時的、暮年時的,從照片的色澤看,有些年代感。鄭金峯長跪在姥爺的骨灰盒前,舉着照片在訴說:“姥爺,照片上這是我媽媽,您的女兒;從媽媽出生您就沒有見過她,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您。我把媽媽從小到大的照片都給您帶來了,讓您看看,請您安心。”轉過身,又對照片上的媽媽說:“媽,我們找到姥爺了,您安心了吧?70多年後您終於和您日夜牽掛的父親相見了。”話到此處,在場所有人淚如雨下。

  祭拜全程,鄭金峯的姐姐舉着手機裏的照片,把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講述給烈士聽,一家人有說不完的心裏話,希望把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彙報給老人家。

  鄭金峯拜託老顧,希望給姥爺留下一張媽媽的照片,老顧答應了。老顧親自護送家屬把骨灰盒重新安放好,一家人鞠躬行禮後,默默離開。

  顧連成今年58歲了,再過兩年他也將退休。他告訴記者:“即使有一天我退休了,但爲烈士找尋親人這件事始終不會放下,現在我們館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隊伍中,這份使命將會一棒接着一棒地傳下去。”

  “尊敬英雄、崇尚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也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的道德底線。爲烈屬尋親,是對烈士最好的緬懷,也是對生者最好的洗禮,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徐士武總結說。

  人類最震撼的秉性,在於爲他人而工作,爲後代而犧牲。革命戰爭的血雨腥風,已是70多年前的事了,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雖然遙遠但不該陌生。半個多世紀的光陰,把那個締造英雄的年代推向了歲月的深處,我們的記憶不能因爲久沐和平的陽光而模糊,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那些爲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獻身的英烈們。

  海河傳媒中心今晚報事業部出品

  今晚報記者:伊健

  攝影:伊健

  編輯:陳思成、凌汕汕

  覺得此文有用,就點“在看”支持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