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全文約8000字 閱讀時間約25分鐘。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陪伴我們童年的,是《寶蓮燈》《哪吒傳奇》《圍棋少年》這樣畫面精美、有思考價值的動畫片,而不是現在的xyy、xcm……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許多九零後心中的小英雄:哪吒

不過這一次,我們說的不完全是《哪吒傳奇》裡面那個「有時很淘氣,有時也貪玩」的小朋友,而是要從原著描寫追溯到形象起源,綜合不同讀者的見解,來談談古代神話中這位獨一無二的「哪吒三太子」。

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家裡有一些經典的碟片,比如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哪吒鬧海》。

那部國漫我看過很多遍,還總喜歡拿一條長長的紅布,一個從玩具上拆下來的小黃圈兒,站在床上揮來揮去。

想來,我小時候對於哪吒的崇拜,遠勝於其他任何人物形象。儘管當時的我一直以為哪吒和我一樣是個小女孩。很多影視作品中的哪吒充滿童真、淘氣可愛,無疑更加拉近了他和電視機前的我們之間的距離。

可事實上,哪吒本就不是什麼凡夫俗子。他的故事,裹挾著太多矛盾,再讀時只覺得悲愴。

一、鬧海的哪吒

拯救蒼生的小英雄? 不計後果的熊孩子? 暴力極端的官二代?

小英雄拯救蒼生的故事,人們都耳熟能詳——哪吒鬧海,因看不慣龍王無道,剝削百姓,吃童年童女;後又因不願連累父母和陳塘關百姓,選擇拔劍自刎;後被太乙真人用蓮藕重塑,作為先鋒官助武王伐紂,終入封神榜。

所以,當我在知乎上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幾乎沒有以哪吒為主角的魔幻電影?導演們對哪吒鬧海這個題材不感興趣嗎?」——的答案中讀到下面這段話時,才大跌眼鏡:

@鄭澤銳:「你不覺得哪吒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人嗎?去海邊游泳,攪得人家裡天翻地覆,別人叫一個手下來趕人,你卻惡語相向,氣得人家動手殺人,你殺了他也就罷了,居然還故意晃龍宮,幾乎把龍宮晃倒。人家三太子只是想討個公道,你卻痛下殺手。人家老爹不服上訪,你卻夥同師傅把人痛打一頓。犯了錯不反省,反而胡作非為,又殺了石磯的弟子,殺了就道歉唄,他不,叫來師傅把人家苦主殺了。再然後弱者終於忍無可忍,發動群眾和哪吒斗,這時見跑不掉了,才假死逃生。沒了血緣關係後,為了活下來,連母親都敢要挾恐嚇。復活之後一點不反省,反而連父親也想殺。說句難聽的,哪吒就是一個畜生,一個明明草菅人命,胡作非為,忤逆不孝卻因後台太硬始終逍遙法外的官二代。」

這段答案雖然不是很客氣,但是並沒有硬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封神演義》原著中的一部分描寫:

夜叉來到九灣河一望……大叫曰:「那孩子將甚麼作怪東西,把河水映紅,宮殿搖動?」……哪吒曰:「你那畜生,是個甚麼東西,也說話?」夜叉大怒:「吾奉主公點差巡海夜叉,怎罵我是畜生?」分水一躍,跳上岸來,望哪吒頂上一斧劈來。 ……那寶(乾坤圈)打將下來,正落在夜叉頭上,只打的腦漿迸流,即死於岸上。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復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水晶宮如何經得起此二寶震撼,險些兒把宮殿俱愰倒了。

三太子曰:「父王請安。孩兒出去拿來便是。」忙調龍兵……哪吒起身看著水,言曰:「好大水!好大水!」只見波浪中現一水獸,獸上坐看一人,大叫曰:「是甚人打死我巡海夜叉李艮?」哪吒曰:「是我。」敖丙一見,問曰:「你是誰人?」哪吒答曰:「我乃陳塘關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親鎮守此間,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干;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三太子敖丙大驚曰:「好潑賊!夜叉李艮乃天王殿差,你敢大膽將他打死,尚敢撒潑亂言!」太子將晝戟便刺,來取哪吒。哪吒手無寸鐵,把手一低……笑曰:「你原來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惱了我,連你那老泥鰍都拿出來,把皮也剝了他的。」三太子又一戟刺來。哪吒急了,把七尺混天綾望空一展,似火塊千團,往下一裹……提起乾坤圈,照頂門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條龍,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這小龍的本像來了。也罷,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條龍筋絛與俺父親束甲。」

原著里,窩囊又躺槍的東海龍王是真的,無辜的石姬娘娘是真的,甚至後來哪吒要挾母親為其塑造金身是真的,藉助蓮花復生後欲殺李靖報仇也是真的。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高贊評論:

@柳具足:哪吒要是擱現在,就是一少兒精神病患者:躁鬱症、暴力狂、自殺傾向、逆反心理……必須定期參加心理輔導,服用抗躁鬱症葯……比美國哥倫比亞中學槍擊案主謀更犀利的傢伙。

甚至還有人說:單看哪吒鬧海,就是古代版的「我爸是李剛。」

不過萬事有果必有因,且蓄意殺害和誤殺也有差別,所以在分析完前因後果之前,我們很難對他貼上標籤。

同時,作為從印度傳入我國,並被多代文人所喜愛、重新賦予靈魂的神話人物,哪吒也絕不是簡單的「熊孩子」就能概括得了的。

關於哪吒的身世(準確的說是他的前世),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介紹各有不同,但共同點也很明顯:他本是天神,受玉帝之命下凡,托胎於李靖。在最早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前世乃是靈珠子,是奉上天之命轉世人間,來執行伐紂的任務的。

所以,他從出生起便具有的強健體魄和不屈的意志,就不難理解了。從現在的評判標準來看,哪吒雖具有超強的功力,但心智上還只是個七歲的孩童,與人發生衝突時抬手反抗,造成的後果也不應全歸咎於他一人的主觀意識。

可以說,他不是善人,但也非極惡

至於釀成大禍的那兩件兵器——混天綾和乾坤圈(一說是他出世時便戴著的,一說是太乙真人主動送他的)的緣由,我們後文再說。

二、自刎的哪吒

大義救百姓? 殺死了父權? 這一死值不值得?

也有不少人認為:哪吒最耀眼的一刻,不是他鬧東海、抽龍筋,而是他的引劍自裁。

關於哪吒自刎的橋段,我認為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是在意境上還原度最高的一部。

哪吒觸犯天條之後,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烏雲翻滾,濁浪滔天。李靖說:「逆子!父母骨肉養了你,你反而連累父母!留你何用?」

一邊是父親苦苦相逼,一邊是龍王兇殘肆虐。進退維谷的哪吒劍指蒼天,昂首道:「老妖龍,你聽著,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許你們禍害別人!」,又回首向李靖說:「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接下來的這一幕,是中國動畫史上最悲愴的一幕:哪吒憤而舉劍,割喉自殺。

新華網的一篇評論中這樣寫道:「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在《封神演義》原著中,這一幕更為殘酷——哪吒割肉還母,拆骨還父

今何在在《悟空傳》的番外《哪吒傳》中據此寫道:

「哪吒抬起劍來,將自己血肉一塊塊剔下……直到將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只剩一副骨骼還立著。他又棄了劍,舉右手拔下左手臂骨,又剔了肋骨,一根根,盡數棄于海中,最後終於站立不住,大笑一聲,身形崩散,墜入滄海。」

關於這一死,連接著古今中外的情感理念,有許多種解讀。

其一,孩子與父母、孝與不孝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人的身體並不完全屬於自己,而是父母給予的,所以古人連頭髮都不能輕易修剪,否則就是背叛父母。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哪吒通過這樣的方式與父母恩斷義絕,真可謂是驚世駭俗。

孝,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有時候,孝也有反的一面:愚孝。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然後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他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今天看來,這彷彿是精神病的行為。但在古代(今亦有),人一生下來,就欠了父母一筆厚厚的債。

在故事裡,哪吒出生時頭上就帶著被父親砍出的刀疤,父子倆從那時就結下了梁子。然而哪吒也並非全然不念養育之恩,他一直在尋找機會略微報答一二。比如,他抽龍筋為的就是「給爹爹做束甲」。

而在四海龍王前來尋仇的那一夜,父親舉劍相向的時候,七歲的哪吒是震驚而恐懼的。或許是因為寒心與悲憤,或許是為了達到兩不相欠,又或許是揉和了以上的所有情感,哪吒最終選擇了割肉剔骨。

弗洛伊德有一段話對此場景的解釋天衣無縫,「當一個孩子聽說他的生命是父母所給的,他對父母的柔情與變得強大和獨立的衝動合為一體,他想用具有同樣價值的禮物歸還父母。」

(TVB版封神榜中 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

其二,極端的叛逆、自我獨立意識

蔣勛說,哪吒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具有現代獨立意識的神了。

他在《孤獨六講》中寫道:「我記得年少時,讀到哪吒把肉身還給父母,變成遊魂,最後找到了與父母不相干的東西作為肉體的寄託,隱約感到那是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最大的負擔和束縛。」

在強調「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中,哪吒幾乎是層層壓制下唯一的漏洞。他用殘酷而決絕的方式,奪回了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他徹底擺脫了父權約束,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與人格獨立

「我不再是父母的衍生物,我是我自己。」

最近熱播的《都挺好》,引發了觀眾對於原生家庭的思考。在原著中作者這樣描寫蘇明玉的內心世界:「她這時非常理解哪吒,她也恨不得剔肉剔骨把這身血肉還給父母,從此與蘇家一刀兩斷。」

當然,這樣的獨立意識也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管制。

在電視劇《海上孟府》中,孟文祿和張碧蘭在無比現實的、充滿勾心鬥角心機暗算的上海灘守護著心中的孤島。一封表達心意的信中也引用了哪吒割肉剔骨的典故,這是相對於紛亂塵世的自我獨立

胡蘭成也拿張愛玲比過哪吒,說她是「至純至凈蓮花身。」

甚至有人為這種意識賦予了政治隱喻,指出《哪吒鬧海》是反壓迫、反強權的「革命的悲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吃人的,並非龍王,而是封建社會體制。

還有人說,動畫片《哪吒鬧海》的創作背景,是1979年,後革命時期。那時的人還激昂未消,情緒化嚴重;也有人恰恰從反方向指出:這部59分鐘的動畫是被**壓抑的創作激情的載體,表現出了一種超越時代的反抗精神。(不過,把有著長久溯源的藝術作品與政治掛鉤是否合適,我不太確定)

其三,俄狄浦斯情結與性隱喻

「哪吒」是對中國神話心理做精神分析的重要密碼,當然,也與西方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這一部分主要是在心理學層面的深層挖掘了,有點暗黑,我在這裡就點到為止哈,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關鍵詞)

許多人認為哪吒的自裁是中國所有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刻,《哪吒鬧海》曾在1980年選送戛納;2014年在法國重映過,名字叫《哪吒王子屠龍記》,重映版海報也充分展現了一種悲壯的「暴力美學」——它的美可能在於故事的戲劇性,通過對身體的暴力行為去完成對於倫理的顛覆。往深了說,這裡面或許還有一點「死亡崇拜心理」(想想日本武士);或許還能牽扯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哈姆雷特沒能想明白的難題)

(法國重映版海報設計)

根據上一段的內容,我們能看出「哪吒」這個形象在西方也是蠻受歡迎的,這或許來源於它和希臘神話中的某種重合。一篇發表在《心理學人》的文章《「哪吒鬧海」與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介紹說:中國雖沒有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故事,但「哪吒鬧海」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形式和結構上的變化。

「哪吒鬧海」中父—母—子的三角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和《俄狄浦斯王》不同的是,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即潛意識中,做出奸母殺父的行為的;而哪吒的攻擊性則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出現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兩者之間的根本不同。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直接和母親發生了性關係,在《封神演義》中,我們卻難以發現這樣直接的證據。但間接的證據是有的(原文中有具體解釋,少兒不宜)。接著,小說中哪吒七歲時和父親的衝突公開化;直到他蓮花復生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親興師問罪。

我們知道,《俄狄浦斯王》是個悲劇,一開始,他就遭到放逐,最後,自己刺瞎了雙眼,自我放逐。而哪吒沒有被放逐,代價卻是壓制自己。俄狄浦斯悲劇的根源是他的無意識,哪吒卻不同,他的根源在於他所處的文化環境

也許,這是哪吒最大的悲劇——他甚至連自我放逐的自由都沒有

三、重生的哪吒

復仇之神? 至純至凈蓮花身? 三頭六臂的精美木偶?

為什麼說哪吒失去了自我放逐的機會、而代價是「壓制」呢?這還得說到他的前世——那顆靈珠子

再來讀一段《封神演義》的原文:

只見哪吒厲聲叫曰:「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良,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罪?」乃對敖光曰:「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日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天王,我自有話說。」

根據作者的意圖,自裁之前的哪吒已然知曉了自己的身份,知曉了他來到這人世的任務。文中亦有提到,這一切是他的師傅太乙真人告知他的。

讓我們一起捋一下:哪吒一生下來,他的名字不是由父親取的,而是太乙真人所取。在《封神演義》中,哪吒和師傅的關係甚至超過了親子關係。後來,哪吒毆打準備去告狀的龍王,也是太乙真人的授意,石磯娘娘也是由太乙真人煉成頑石的;不僅哪吒自殺是受到了師傅的暗示,後來他託夢給母親讓他為自己塑造金身、向父親尋仇都是太乙真人的命令;其後,降服哪吒,強制他和父親和平共處,交給李靖克制哪吒的金塔的人,也是太乙的手下。細思恐極啊,這整個故事都是太乙真人導演的,而太乙真人又受命於教主元始天尊。

其實,哪吒在失去肉身之後,本還有直接復活的機會。太乙告訴他,這需要母親為他修建一座行宮,受人們的香火。但李靖無意中發現了了哪吒的行宮,摧毀了它,還將哪吒的金身打得粉碎,導致哪吒差點魂飛魄散。所以哪吒借蓮花重生後,直接去向向李靖尋仇。這就是哪吒被有些人稱為「復仇之神」的緣由。李靖哪裡是哪吒的對手?所以,太乙又託人給了李靖一件可以剋制哪吒的法寶——金塔。李靖後來也因為這座金塔被封為了「托塔天王」。

殊不知,李靖日日舉著這座金塔,與威嚴無關,只是為了保命。這座金塔,和孫猴子頭上的「金箍」有什麼分別?可見當時的哪吒,並未真正屈服,這只是一場令人扼腕的妥協。在故事的結局,恩怨難平的父子倆成為了工作上的同事。

到這裡我還想啰嗦一下,簡單提提與古代神話分不開的宗教因素,以此進一步解釋哪吒的重生:我們之前曾經提過,哪吒的形象並非起源於中國本土,而是信奉佛教的印度。這從他三頭六臂(開始是八臂,因為還需要兩隻手來合十)的形象、纏繞的紅綾、身上的蓮花都能捕捉到蹤跡。

但是,哪吒只有正式被收編道教神譜,才意味著他真正成了中國神仙。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關,即進入儒家的序列,才能徹底洗凈他的外國身份。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作者重新塑造哪吒形象時,特意為他安排了自殺的橋段——因為他需要一次重生,不重生就無法擺脫他原來的形象和身世;只有重生了以後,他才能帶著複雜的血統,以神仙的身份成為正統之一

而且這重生,藉助的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聽起來多麼美好。

可是真的如此美好嗎?太乙將哪吒重塑為「蓮藕人」,使他在伐紂之路上免受尋常的攻擊,立下數不清的功勞,可這些後話,只是俗套的神話故事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哪吒已不復當年的血性。「天宮是極樂之地,不放棄靈魂的人去不了。」

多年之後,猴子開始大鬧天宮時,哪吒已經變成了一個臉譜化的、乖乖聽著父親調遣的、永遠長不大的小孩,一個三頭六臂的「殺戮機器」,一個自己曾反對的體制中的一員——這是一個由美到丑的過程。

(上美廠1964版《大鬧天宮》中的哪吒形象)

《哪吒鬧海》中哪吒出世與重生時的對比

網遊「斗戰神」的cg宣傳片非常驚艷,孫猴子在大罵天庭時直言不諱地說:「那些強大的,你們便要讓他淪為玩偶!」這說的就是哪吒。大概是單方面的惺惺相惜吧。

在微博上看到一段這樣的話:「縱觀中國古代神話,能擔得起離經放縱四個字的,一是大鬧天宮的猴子,一是鬧海屠龍的哪吒。

但稱得上悲劇的,約摸也只有這兩個——一個五行山下壓五百年,揭了封印、戴上金箍無悲無喜,拜佛西天,喚孫悟空;一個削肉還母剔骨還父,塑了蓮身、站上火輪無怨無恨,封神南門,號三太子。

這塵世最擅長的事,大抵就是抹殺疏狂者的落拓、磨平豪縱者的傲骨、斬滅叛世者的孤妄。」

我在豆瓣查找資料時,找到下面幾段話,亦有些動容:

@本來老六:「《致命魔術》里有這麼句台詞:只有小孩才知道那個重新出現的小鳥是另外一隻,那隻小鳥畢竟是死了。 我瞬間想到的就是哪吒。當哪吒倒在血泊里,他是自刎的,也就是說他活生生地舉手向天,手被折斷了。縱然蓮花復生,那並不是哪吒。

@靈珠子:「在我記憶里的哪吒不是三頭六臂衣著華麗的三太子,而是白衣飄飄手持利劍的那個少年。」

今何在《哪吒傳》的結尾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惋惜之情:

「哪吒拄槍站立雲端,腳踏烈烈風火,絢麗霞光在他身後流過。他是天地間的美少年,卻面如冷霜,只因他身體里已不再有熱血流動。他不過是精美的人偶,再不能感知世間炎涼。」

寫到這裡,總覺得有些矛盾:若這一切都是上天的盤算,哪吒自盡乃是受到太乙的暗示,那麼前文中我們推導出來的「獨立意識」還是存在的嗎?他的「割肉還母,拆骨還父」,是與生俱來的逆鱗與反骨,還是本就被決定的命數?

換句話說,重生之前的哪吒,究竟是傲立於天地間的靈魂,還是只是靈珠子轉世的工具?

我願意相信前者。

對於那些神話人物,我們太在乎他們的神性,卻忽略了他們的人性。我們津津樂道他們的法術特長,卻沒真正在意過他們的身世悲喜。

哪吒是中國神話人物中,最為剛烈的少年。他的偏執和堅定,甚至超過了孫悟空。齊天大聖曾經有許多猴兒小弟相簇擁,而哪吒始終是孤身一人。他能一人上天下海,自然也能一人對峙那電閃雷鳴。

整個「哪吒」的故事,講述了人如何由一個生物個體變化為一個社會的人;和《西遊記》中的隱喻一樣,暗諷了世間萬物無法逆天而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為棋子犧牲品的哪吒,在引劍自裁的那一刻,才顯得格外悲愴

@狐狸的阿奇黴素:哪吒是一個失敗的兒童英雄。我們記得他,可能正是因為他的「失敗」之舉——自戕,令他的故事顯得十分特別、萬分錐心。

四、世間再無哪吒

引用一段公眾號「烏鴉電影」的評論:「幸好《哪吒鬧海》上映於1979年,如果它誕生在今天,這麼激烈的主題,我很懷疑它是否能夠過審。」

1999年,在《哪吒鬧海》上映的20年之後,一支名叫「痛苦的信仰」的地下搖滾樂隊成立。他們以「自刎的哪吒」為標識,以此來表達對世俗的反抗、對自由矢志不渝的追求

曾經曇花一現的哪吒樂隊,也在《鬧海》中唱著:「哪吒只哭過一次,從今後不會再有。」

如今,又是20年過去了。哪吒精神到底留在哪裡?

還記得他的,難道只剩下了在童年時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八零、九零後?

@Xi Tie:儘管作為一個小孩子,也被橫劍自刎那一幕深深打動了。其實孩子們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明白很多種感情了。

@押沙龍:《哪吒鬧海》帶給我的不是愉悅,而是一種震撼。是啊,哪個小朋友會忘記一身白衣的哪吒在風雨里拔劍自刎的畫面呢?俊美的少年居然這樣悲壯、這樣無助地自殺。看到這一幕,就像孩童第一次注視到花的凋謝……

@Alunaaaa:才不會告訴你,自刎那個場景成了當時幼小的我心中真男人的樣子。

當然,我們不知道的是:哪吒信仰在台灣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全台灣有哪吒廟四五百座,哪吒信徒與媽祖信徒一樣有五六百萬之眾。

四川宜賓在翠屏山修成了「哪吒行宮」,逢農曆八月初五(哪吒誕辰),舉行「哪吒三太子祭祀大典」,成立宜賓哪吒民俗文化研究會,舉行「哪吒與中國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

最近引起熱議的《狗十三》,讓我想起一部叫做《少女哪吒》的電影,導演想表達隱喻的致敬,可惜並不精緻。

看懂《狗十三》的人,都同意「我們在成長中謀殺了原來的自己」這一說法——現實生活里沒有抗爭成功的孩子,我們都是重生的那個哪吒,不是原來的那個。

哪吒拆解了自己的了肉體,也逐漸抹去了靈魂。就像孫悟空最終在取經途中殺死了六耳獼猴。

俱往矣,然而傳說只是傳說。好在傳說只是傳說。

人們說,最大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然,這世間,也有一種「主義」,或許只屬於一人,或許已無一息尚存——它是寧可自身毀滅,也不願做出絲毫妥協。

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犧牲。不知為何,我們審視著他,議論著他的不理智和一意孤行,卻又無法不為其感傷。甚至,還有一絲敬佩。

———————————————————————

再回到引出全文的那個問題。當下國內的影視作品,具有如此強大的特效,為何卻塑造不出幾個有血有肉的形象?

就拿哪吒來說,幾年前的那部《封神傳奇》,(不是我對文章有意見)真的是一言難盡……套著經典IP的殼,內里媚俗空洞,這不是糟蹋和浪費,又是什麼?!

打趣地說,倒是文琪的郭襄扮相歪打正著,讓人看到了一點點這位少年的影子。

吐槽歸吐槽,我們還是要抱有信心。畢竟這些年也出現了《大聖歸來》,《白蛇·緣起》。相信更好的經典IP作品會誕生的。

最後,用一句歌詞來結尾吧:

憂鬱的孩子們別怕,守護著你們的是哪吒。

來自公眾號「如有感」 長按二維碼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