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師將軍李廣利,是漢武帝很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他還有一個弟弟叫李延年,他有一個外甥叫昌邑王劉髆,後面霍光立的那個昌邑王劉賀是劉髆的兒子。

貳師將軍這個名字怎麼來呢?當時大宛國產良馬,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宛馬,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他到率幾萬人到大宛國的貳師城那邊去奪良馬,所以就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

公元前90年,匈奴侵五原,酒泉。漢武帝命李廣利率七萬軍從五原出擊,御史大夫商丘率三萬人兵出西河,重合侯馬通率四萬兵出酒泉。

李廣利離開長安城的時候,當時的丞相劉屈氂,也就是巫蠱之禍裏,與太子劉據對戰的那個,為李廣利送行。他們是兒女親家關係,劉屈氂的兒媳是李廣利的女兒。

當時劉據因為巫蠱之禍遇害,而漢武帝還沒立新的太子,李廣利想要他的妹妹李夫人生的昌邑王劉髆被立為太子,而劉屈氂不僅是丞相,還是漢武帝的侄子,很受漢武帝的信任。

李廣利就跟劉屈氂說:現在陛下還沒立為太子,我希望你能跟陛下建議立昌邑王為太子,等他以後當了皇帝,對你來說也會有很多好處的。劉屈氂滿口答應,說他會找機會跟漢武帝說一下的。

內史令郭穰向漢武帝密說:劉屈氂多次被漢武帝責備,他的妻子因此不滿,所以對漢武帝行巫蠱之術,漢武帝一聽大怒,就將劉屈氂一家人都殺死了,同時牽連到李廣利的妻兒。

李廣利此時正在對匈奴作戰,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慌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他有一個叫胡亞夫的部下建議李廣利向匈奴投降,李廣利認為如果就此投降,妻兒肯定難保,還不如放手一博,只要有成績,就能獲得漢武帝的諒解。

李廣利就不顧實情,率軍深入,大敗匈奴,但是長史覺得這是置漢軍於危險之中,肯定沒有什麼好結果的,就打算把李廣利扣押起來,防止他繼續冒險。

李廣利察覺了,就將長史斬殺了,不斷被匈奴主力襲擊,七萬漢軍全部覆滅,李廣利就像李陵那樣,也投降了匈奴,匈奴單於把女兒嫁給了李廣利,漢武帝聽到李廣利投降了,就將李廣利夷族了。

不過李廣利也沒有什麼好下場,他投降一年後,單於的母親生病了,衛律買通了巫師,說是老單於發怒了,因為老單於之前率匈奴攻漢的時候,說過要活捉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祭神,現在李廣利不剛好在嘛,單於就聽了巫師的話,拿李廣利來祭神了。


這個問題(秉燭讀春秋)是這樣認為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也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自從另一個小舅子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死後,漢武帝劉徹嘗到了用親戚的甜頭了,於是就發現並提拔了李廣利,目的也就是希望李廣利接替衛青的位置,實現衛青掃滅匈奴的遺願。

剛一上任,李廣利和匈奴一交手,就表現的遠遠不如衛青能力大。李廣利的軍事能力也就是二流水平。但障於和劉徹的特殊關係,李廣利仍然接替了衛青原來的位置。

隨著權利的增長,李廣利因功封侯。有一次李廣利力即將帶兵進剿匈奴老巢。離開京城時,丞相劉屈氂為李廣利設宴餞行。李廣利的女兒是劉屈氂的兒媳,兩人是兒女親家。前一年爆發的巫蠱之禍時,太子劉據被人誣陷而自殺,而現在又未立新太子。於是李廣利便想乘機讓他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兒子昌邑王劉髆立為太子,自己將來就是國舅,地位將更尊貴,權勢也更大。而劉屈氂不僅身為左丞相,又是武帝的侄兒,頗得武帝的信任。找到他更容易說服劉徹。李廣利於餞行告別時,對劉屈氂說:「希望你在皇上面前建議,早立昌邑王為太子。昌邑王能夠被立為太子,將來做皇帝,還能虧待了丞相」二人於是在立太子一事上達成了默契。

徵和六月,宮裡的內使令郭穰密告丞相劉屈氂的妻子,說:因為劉屈氂曾多次遭漢武帝責備,他妻子便對漢武帝不滿,因而請巫師詛咒武帝早死。同時密告劉屈氂與李廣利圖謀立太子之事。武帝大怒下令主管司法的廷尉查辦.有司認為劉屈氂大逆不道,處以腰斬,劉屈髦的妻兒在長安華陽街斬首。李廣利的妻兒也遭逮捕囚禁。

正在前線指揮大軍對匈奴作戰的李廣利,聽到家中妻兒因巫蠱被捕收監的消息,如五雷轟頂,既憂慮,又害怕。他想到了投降匈奴,但又怕武帝遷怒妻兒老小。權衡利弊,李廣利覺得立功贖罪,也許有一線希望。

於是,李廣利以百萬軍隊士兵的生命為賭注,在不瞭解雙方軍事形勢,沒有成熟的戰略戰術時,盲目進軍,以求僥倖得勝。

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匈奴偷襲大敗,由於擔心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本來指揮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兩軍對壘中最必要的警覺。匈奴趁漢軍不備,於夜間從後面對漢軍發起突然的襲擊。漢軍遭匈奴軍襲擊,軍心大亂,遭到慘敗。七萬漢家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手中,李廣利也被匈奴人生擒活捉。

李廣利兵敗後投降了匈奴,在李廣利投降後,妻兒悉數被殺,並滅全族。李廣利投降匈奴雖換來一時的富貴,但好景不長。因為受到早於李廣利投降的衛律的嫉妒,衛律看到李廣利投降後很受單於賞識,感到將來自己官職不如李廣利高,於是就向單於說,我記得大王曾發誓說過,等以後捉住漢朝李廣利後,必須殺了他祭天,大王我覺得既然發過誓就應該兌現,否則會受到天譴。現在李廣利就在你面前,大王為什麼不實現你的誓言:殺之祭天呢?單於覺得有道理,反正一個叛將也沒有多大作用了,於是殺了李廣利。就這樣漢武帝晚年所倚重的將軍就這樣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文/秉燭讀春秋,??點贊點關注。)


日薄西山的劉徹,不再是那個睥睨天下的神武大帝,而是一個 「尤敬鬼神之祀」、祈求長生的普通老者。幾十年文治武功拓展的生命寬度,無法代替他對生命長度的渴望,這讓他變得更加迷信和多疑,並在「巫蠱之亂」前後達到閾值。而此時李廣利不合時宜地竄出來,進入他的神經末梢。

「巫蠱之亂」後太子劉據自殺,帝國接班人出現空缺。翌年三月,也就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前,授意他的兒女親家、左丞相劉屈氂,舉薦他妹妹李夫人的兒子昌邑王劉髆為太子。

其時巫蠱之禍方興未艾,成為整死政治對手的殺手鐧。傳旨太監郭穰藉機密報漢武帝,說劉屈氂的老婆因為老劉曾被武帝訓斥,以巫蠱詛咒武帝早死,另外劉屈氂還和李廣利一起禱祝神靈,期冀劉髆繼任皇位。郭穰的話無疑是致命的,武帝即刻下令有司查辦,劉屈氂終以「大逆不道」之名被處以腰斬極刑,妻兒當街梟首示眾。

這事不論真假,關鍵是武帝的看法。一年後武帝再次提及此事,說:「朕之不德,自左丞相與貳師陰謀逆亂,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很顯然他對此事的定論是謀反作亂,性質相當嚴重。劉屈氂詛咒聖上和謀立太子二罪合一,罪不容誅。而後者李廣利也脫不了幹係,所以將其妻兒收監,一來是對李廣利的一種控制和約束,讓他不敢造次;二來也是等李廣利回來一併治罪,畢竟「主犯」還未落網。不過最後不一定是死刑,更不一定滅族,這要看李廣利的表現和漢武帝的心情。

遠在天邊的李廣利誠惶誠恐,他堅拒幕僚胡亞夫投降匈奴的建議,並寄希望於戰功扭轉政治上的被動——可見此事在李廣利看來也是有緩衝餘地的。然而心急則亂,李廣利最終兵敗投降,匈奴單於得此大將,高興之餘將女兒許配給他。消息傳回長安,李廣利一家被滿門抄斬。

那麼,投降是不是李廣利被滅族的原因呢?這個只能算外因,此前李陵投降匈奴家人仍舊平安無事,武帝還派公孫敖去救他,結果公孫敖無功而返,為自己開脫,說李陵在那替匈奴練兵呢——後證實是謠言,還娶了單於的閨女,這才被族誅。也就是說,投降和招婿成了催化劑,坐實了巫蠱傳言,這纔是李廣利被滅族的主因。

巧合的是,倖免於「巫蠱之禍」的李廣利最終死於巫蠱。他在匈奴的朋友衛律嫉妒他得寵,便借單於母親生病的因由找胡人巫師作法,最後用李廣利的人頭祭了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巫蠱影響之廣——不只漢武帝,匈奴那邊也深信不疑。


李廣利在歷史上的名聲很臭,對國家基本上是有罪無功,他自己投降匈奴做了漢奸,最後不得好死。漢武帝是雄霸一方的帝王,格局非一般人可比,但再大的格局,也終究是人,而李廣利深受皇恩,依仗裙帶關係得寵,數次征伐,損兵折將未建寸功也就罷了,礙於李夫人的面子(這個女人是繼衛子夫之後,最讓漢武帝為之傾狂為之動容的人。她便是漢武帝一生中三個最寵愛的妃子之一——李夫人,李廣利的妹妹),並沒有過多地對李廣利追究軍事責任。 而李廣利不思報恩,反而參與皇家立儲,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容忍的事情。雖然漢武帝懷念李夫人(彼時李夫人已逝世),但牽扯到皇權的原則性問題還是毫不含糊,因此就將李廣利一家收監,讓有司查案,同時對正在跟匈奴打仗的李廣利以觀後效。

而李廣利因為冒進,被匈奴圍困後打敗,乾脆投降了匈奴,作為一軍主帥,投降匈奴,這等於是在狠狠的打了極好面子的漢武帝的臉,相比同期的蘇武,氣節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是可忍孰不可忍,再念想李廣利一家屢受皇恩,簡直可以用皇恩浩蕩來形容,李廣利一生數次征伐,損兵折將未建寸功,還參與到關乎皇權的立儲原則性大事,現在又投降匈奴,這種無才敗德之人,不誅殺全族對不起列祖列宗!

因此李廣利被滅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NO ZUO NO DIE,用在這一位身上太合適了。


漢武帝平時非常喜歡聽樂師演奏,當時李延年就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奇才,李延年所親自編寫的一些歌曲深得漢武帝的喜愛,所以漢武帝非常看重李延年。一次李延年在演奏期間用情至深打動了漢武帝,漢武帝還因為歌詞而發出了感嘆,並表示如果世間真有歌詞中那麼美好的女子該有多好。當時和漢武帝一同看李延年表演的還有平陽公主,平陽公主隨後就向漢武帝舉薦了李延年的妹妹,還稱李延年的妹妹容貌出眾,才華橫溢。聽了平陽公主的介紹之後,漢武帝馬上就下召讓李延年的妹妹入宮,後來還將李延年的妹妹封為李夫人。這位李夫人果然是傾國傾城之貌,她來到宮中之後漢武帝對於其他女子不再上心。可是李夫人卻不是個長命的人,在懷孕生產之後突發急病,而後就一直臥榻不起,而此事也讓漢武帝感到非常擔憂,所以幾次三番要到李夫人的宮中去見她,可是李夫人每次都拒絕了不久李夫人就因病離世,漢武帝感到悲痛萬分,當時也確實重用了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還讓李廣利去徵戰大宛,漢武帝的目的就是希望李廣利可以在徵戰中取勝,漢武帝也可以因此而對李廣利進行封侯,可是這個李廣利卻非常不爭氣,這次徵戰大宛的行動在失敗中結束,而後因為李夫人的弟弟淫亂後宮而被漢武帝治罪,李氏家族大部分族人幾乎都被賜死,雖然當時李廣利逃過了死劫,可是後來李廣利在徵戰匈奴期間卻因為形勢不利而被迫向匈奴投降。李夫人出身於普通平民家庭,她的父母兄弟均精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2] 李夫人的兄長李延年因犯法受宮刑,然後到宮中擔任養狗的職務。[5] 李延年因擅長音樂歌舞,而受到漢武帝劉徹的寵愛,每次演唱新作,聽眾無不感動。李延年陪漢武帝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風姿絕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傾覆國家,豈不知傾城傾國的禍患,只因為佳人難再得!」漢武帝嘆息說:「好!世上真有這樣的美人嗎?」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對漢武帝說李延年的妹妹李善長舞蹈,漢武帝便召見李夫人,見到李夫人後,發現她果然是美麗善舞,心裡很喜歡她,於是將她納入宮中為妃。[6] 從此李夫人得到漢武帝的寵幸,並為漢武帝生下一子,即昌邑哀王劉髆

李廣利曾經帥漢軍攻下大宛,為漢帝國在西域的權勢經營建立了重大的貢獻,因而儘管他的口碑不好,出身也不好,但是他的歷史功業還是要正視的。遠徵大宛回來後,漢武帝封李廣利為大將軍,與衛霍相似。當然,這個時候衛霍都已經去世,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力了。那麼,為何在武帝晚年時候要滅族李廣利呢?主要有兩大原因,還有一個間接原因。

第一大原因就是李廣利在率軍再次進攻匈奴時候兵敗,被匈奴單於打了個大伏擊,漢軍損失慘重。依照漢律,將軍兵敗者有罪,主將戰敗者當斬。李廣利作為主將,戰敗合當問斬。

第二大原因就是李廣利勾結丞相劉屈氂,陰謀扶立李夫人的兒子,也就是李廣利的外甥為太子,甚至準備為此對武帝下手。就在李廣利在前方兵敗的時候,劉屈氂的陰謀被告發了,李廣利難逃其咎。武帝惱羞成怒。

劉屈氂的暴露,被李廣利獲知了。李廣利明知自己逃回長安必死無疑,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匈奴,做了匈奴的單於的妹夫。在匈奴很受重視。

本來,李廣利兵敗已經是死罪一條,陰謀篡立更是罪當誅滅,而兵敗投降,更是為武帝所恨。於是武帝震怒之下,將李廣利在長安的家人滿門抄斬。而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後,也在衛律的策劃下,被匈奴單於殺死。

不過,還有一個間接原因就是李廣利發家的依靠,即漢武帝所特別寵幸的李夫人這個時候已經死了。武帝對李夫人有多寵幸呢?李廣利能夠被封為將軍帥漢軍去攻打大宛,就是因為武帝想給李廣利封侯,而為啥要給他封侯呢?就是因為他是李夫人的弟弟。可見李夫人對武帝的重要性。然而李廣利兵敗之時,李夫人已經去世很久。一來兵敗投敵,二來有政治陰謀,三來核心靠山不復存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誅滅李廣利滿門,看來也不能算太過殘忍了。


漢武帝猜疑心特別重,所以有個用人習慣,就是老婆娘家人。

為什麼愛用呢?因為是孃家人,所以信的過。但又因為沒有血緣關係,暫時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再加上這種關係,孃家人一般都會特別忠誠於皇帝,滿門富貴,都是姐夫或者妹夫給的,形成了利息共同體。

衛青,霍去病樹立了好榜樣。這在漢武帝的眼裡,覺得老婆的哥哥或弟弟,是值得信任和託付的。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並不是所有孃家人,都能像衛青那樣能徵善戰。

衛青死後,漢武帝手中頓失可以信賴的大將人選。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北方有佳人,一笑傾人城,二笑傾人國」的美女。深得武帝寵幸,愛屋及烏,就讓最不學無術的二哥,李廣利帶兵打仗,依賴為第二個衛青。李夫人漂亮,還很能跳舞。她的大哥,是一位出色的樂師,很有才華。

李廣利驕傲自大,打仗經常胡搞,亂報戰功,哄的漢武帝很開心。所以武帝把就真把他當衛青用,命他帥兵攻打匈奴和西域。

前幾次,沒遇勁敵,還能依賴漢武帝培植的強大騎兵部隊和步兵,勇敢有能力的下屬,以及巨大的代價,應付過來。

李夫人紅顏薄命,病死了。她知道自己的二哥沒啥能力,所以死前不肯讓武帝見她最後已經因病枯槁的容顏一面,藉此留個念想,託付武帝,希望將來,看在她面子上留二哥一條命。

果然不久,李廣利後又一次出征,也是最後一次,遇到幾倍的匈奴敵人,終於戰敗投降。消息傳來,把漢武帝氣個半死。

漢武帝最恨投降,而且還是大將軍,又是大舅爺。這讓漢武帝很沒面子。心裡直罵娘:你個沒骨氣的,好歹你也戰死啊!

李廣利損兵折將,又讓武帝顏面盡失,加上李夫人已死,再一調查他之前的貪功好利瞎搞的往事,只能一怒之下滅他三族了。

這倒是漢武帝的作風。漢武帝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腰斬大臣,滅人三族。


首先來明確一下漢武帝和李廣利的關係。

李廣利的妹妹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

李夫人為漢武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劉髆。

衛青和霍去病先後離世,衛皇后失寵,太子劉據和漢武帝政見不和。這些原因,給了那些謀奪太子之位的人可乘之機。

李廣利和劉屈氂等人將太子劉據等人害死,逼得衛皇后自盡。

等漢武帝反應過來為太子平反,長安城為此死了上千人,劉屈氂被腰斬、妻兒梟首,李氏家屬亦被收監,正在與匈奴作戰的李廣利聽聞,立刻投降了匈奴,李氏再度被滅族。


真真正正讓漢武帝決定滅李家族的是司馬遷起的作用,不要以為漢武帝晚年真的昏庸,漢武帝的帝王權衡術是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李陵戰敗投降匈奴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他是真降還是詐降,他始終是投降了的,這讓我大漢帝國的威嚴何存?一幫迂腐文人還一個勁的替李陵求情,就連司馬遷都賣力替他求情,一個武將戰敗投降了文人求情說明瞭什麼?還不顧皇權威嚴的死求,讓漢武帝擔心他的子孫如何對付得了這個文武結合的李氏集團!為了掃除障礙這個殘暴的惡名漢武帝替兒子背了!

文武兩大集體是相互制約相剋的政治體制,玩不能一條心的挑戰帝王皇權,所以導致李廣利滅種的是司馬遷的公道之心!


李廠利也是貳師將軍,背景是姐姐是李夫人,後來李夫人死了,於是他失去了後臺,沒有人保護他了,於是小錯變成大罪,大罪變成為死罪,死罪變成了滅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