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到清明節了,從古至今,清明始終是中國人的「大」節氣,或者說大節日。古時候我們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而現在每逢清明時節,從鄉村到城市我們都見到的祭祖人羣,以及墓園裡,鄉村土地上零零散散的墓區都可見到掃墓的人們。時間又到清明,我們該如何寄託自己的哀思,表達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

我們要堅持傳統,把清明節的傳統傳承下去,讓這個「感恩」「懷念」的理念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前兩年,國家把清明節設定為公眾假日,實際上就是希望把這個優秀的傳統讓老百姓堅持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很多地方都把讓羣眾過好清明節作為一個任務來做。比如今年清明期間,北京公交集團陸續開通由市區直達八達嶺陵園、太子峪陵園、通惠陵園、溫泉墓園、八達嶺人民公墓和天慈公墓等6大陵園墓地的12條清明節掃墓專線,在市區很多地方都有乘車點,方便百姓去乘車掃墓。再比如高速7座以下車輛免通行費等等。

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為了保護生態,很多地方始終在倡導更加文明、更加生態化的殯葬和清明祭奠方式。比如石家莊最近發文倡導骨灰立體安葬,骨灰自然安葬和骨灰撒散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對於選擇此類安葬方式的人發放最高2000元獎補金。而生態安葬則做到了對環境最好的保護,節約土地,這是當前我們最應該提倡的。

而對於清明文明祭奠,實際上各地多年來一直在提倡,一朵鮮花寄託哀思,網路祭奠,等等。北京有的公募堅持了多年的「香紙回收」,把香紙集中起來焚燒,環保衛生。再比如北京2016年曾經組織過一次「紀念倡導火葬60週年,力行綠色生態殯葬」的骨灰撒海清明公祭活動,等等,都是在倡導大家用更加文明的方式祭奠先人。

實際上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已經接受了這種更加文明或者生態化的祭祀方式,顯而易見的就是香紙比以前少得多了。以往清明的時候,我記著城市的十字路口每天夜裡都有人在燒紙,早上有很多紙灰,不衛生,有時候還是挺瘮的慌;而現在街頭燒紙的很少了;而在墓區以往清明漫天的煙霧已經少得多了,墓園裡鮮花多了起來。

其實說到底,寄託哀思,祭奠先人,我們可以採用的方式很多,到墳上燒把紙、磕個頭,擺放一點祭品;或者乾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絮叨絮叨老人的故事,用一種感恩的心情懷念先人,都是可以的選擇。我有一個朋友,文筆不錯,每年的清明都把自己對先人的懷念和感恩寫下來,這樣也很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