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用戶反映稱滴滴打車,同樣的行程,iPhone用戶比小米用戶貴10%。同時,他表示,測試的兩款手機設置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車型類型一樣,也沒有新用戶補貼,但是費用貴的賬戶級別更高。

而滴滴總裁柳青回應「滴滴沒有殺熟,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

但是相信不少的小夥伴都知道,其實滴滴現在的快車價格普遍高出計程車10%左右,對於網友們所說的滴滴「殺熟」小編覺得還是會有的~ 因為小編每天基本都需要打車下班~所以深有體會。

而小編的朋友也是跟我一樣的路程但是所付的路費卻不一樣?路程一樣,型號也一樣的手機。費用卻不同?路程4公里,相差大概5塊多錢。對此個人覺得同手機都相差價格不一樣,何況不同的手機。已排除塞車,高峰下雨路況。因為同一起打車的,所以很清楚情況。


「大數據殺熟」在時下貌似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電商行規,價格歧視屢見不鮮層出不窮,此次滴滴事件被廣泛討論可以說是激發了用戶的公憤,找到了發泄的出口。柳青回應滴滴「殺熟」,也確實是針對網友圖上反饋的問題進行回應,然而避重就輕,殺熟本質並沒有改變:即便不同機型的路線規劃和預估價相同,新用戶補貼卻是實實在在的殺熟行為,這一點柳青在長文中沒有絲毫提及。

對於柳青的解釋,網友並不買賬,各種反駁拆台,怨氣深重牆裂吐槽形成了一邊倒的局面,其中計價系統和用戶補貼成為了兩大熱點山脈。

滴滴計價系統的「bug」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同行程同時間不同實付,里程憑白增加,預付無端加價,且不知滴滴故意與否,諸如此類漏洞已經讓用戶與投訴客服的感情漸漸升溫,更有某乎用戶貼出了實錘,大談「美好出行,從大數據殺熟開始」。惡意加價還是程序偶爾小崩,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被封全球十大獨角獸之一的滴滴,難道不應該減少相應的錯誤么,畢竟用戶體驗已經低到無以復加,該不該反思改進也只有滴滴自己才能決定。

和滴滴一樣,補貼殺熟也在各類電商網站盛行。網購酒店機票打車外賣,各類商家都打出了「新用戶補貼」的旗號吸引新的消費者,某些電商平台的很多老用戶每次看到這種標語都感覺自己被拋棄了,然後為了能得到更多優惠,陷入了沖會員買金卡的無限循環,這些行為即使消費者並不情願,但為了自身利益還是會不斷試水。不得不說,這些商家的營銷手段的確可能讓人一步一步被迫成為鐵杆用戶,但這並不代表用戶粘度大,老用戶如果被長期忽視,那能維繫多久誰也不知道。


價值兄覺得,「大數據殺熟」這個問題,其實並非是滴滴一家可能會被大家誤解,包括攜程、美團等用戶基數大的公司,會分析用戶的需求進行匹配。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有意行為。具體理由如下:

1.大數據殺熟現象並不存在,柳青自證「iPhone用戶打車比小米用戶貴10倍」。據價值兄了解,柳青在4月28日發出的一張用戶質疑滴滴「人工智慧+價格歧視」截圖顯示,滴滴打車,同樣行程,iPhone用戶比小米用戶貴10%。對此,柳青稱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價值兄作為一名滴滴前公關市場專家以及深度用戶,認為這個回復是很客觀的。我們很多時候打車,滴滴會顯示一個預估價格,這是根據車輛距離、道路交通情況,出發地和目的地的具體現象來進行分析得出來的,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卻不是絕對的。比如我最近幾天晚上十點多打車,預估價就比實際價格少,但是在以前早上打車時候,實際價格就比預估價格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道路擁堵情況產生的變化。因此,很多用戶覺得iPhone用戶和小米用戶有不一樣的價格,老用戶比新用戶貴,顯然是存在誤解的。

2.滴滴連續多次回應「大數據殺熟」問題,表明了對於該現象的重視。今年3月底,滴滴CTO張博就在內網中回復「大數據殺熟」問題,他表示,滴滴平台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設備、手機系統而異。創造用戶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28日,柳青再次進行回應認為,滴滴是實時根據動態路況預測預估價的,即便起終點一樣,預估價也會存在差異。這足以證明滴滴對於此問題的重視程度。


柳青對於滴滴打車殺熟回應談到:「同類車型同一時段每公里計費是一樣的(不管是安卓還是蘋果,新用戶還是老用戶,黑金卡還是普通用戶),這是沒有殺熟的佐證。如果每公里價格因人而異,那確實才叫殺熟。」,按照柳青的說法不同用戶的計價標準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存在新老客戶相同車型和路線實際價格不同,這顯然存在矛盾,滴滴根本就不能自圓其說。可以說滴滴對於更注重運營效率和收益,而忽略了用戶體驗,所以才會出現大數據殺熟,並無法自圓其說的情況。

關於預估價不同的問題,柳青解釋稱:「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方便用戶做決策,它和實際支付價是兩回事。在具體的乘車過程中,會根據路況狀況而有所變化。」,要知道滴滴的運算系統比阿法狗系統要強悍很多,里程和線路都是固定的,即使線路不同相差也不會太多,為什麼小學生都可以計算出來的簡單數學題,比阿法狗都厲害的滴滴卻總算錯呢?答案只有一個,滴滴故意算錯了,這也許就是比阿法狗厲害的地方。應該說柳青在資本運作方面比較在行,但客戶服務方面還是有一定欠缺的。

其實滴滴如果想證明自己沒有大數據殺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權威機構抽取用戶反映大數據殺熟較為集中的時間點,抽取部分數據進行分析,直接公布結果,如果沒問題可以力證滴滴的清白。滴滴因為心虛,所以肯定不會公布的。

可以說滴滴並非真正意義的獨角獸,而是依靠資本砸出來的偽「獨角獸」,它對於用戶的權益漠不關心,只關心運營的效率,和通過強大的演算法來薅用戶羊毛於無形,當滴滴擁有壟斷地位時沒有問題,但如果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很容易因為被用戶拋棄,被市場拋棄。


最近大數據殺熟的概念很火啊。不管是酒店訂房,還是打車,這些商家好像都在向老客戶下手。不少網友表示:老用戶做錯了什麼???

鑒於很多人不理解大數據殺熟,南叔先解釋一下:大數據殺熟,就是大數據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甚至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關於滴滴的大數據殺熟,起源於此前有網友發現兩台手機在同一位置使用滴滴打車,結果發現同一目的地的價格不一樣,由此判斷滴滴使用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根據不同的用戶設定不同的價格。

對此,滴滴的柳青表示,不管新老用戶,不管用戶設備,同類車型同一時段每公里計費都是一樣的,這是沒有殺熟的佐證;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 她還表示,因為路況是動態變化的,前一秒和後一秒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為了給乘客儘可能準確的預估參考價,滴滴是實時根據動態路況預測預估價的,即便起終點一樣,預估價也會存在差價。

對此,網友的評論是一邊倒

說實話,大數據殺熟這種事情,不僅是滴滴被曝存在,還有很多電商網站,酒店預訂網站都有。按南叔的理解,大數據時代,任何商家都有可能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制定儘可能高的價格。但不同的消費者消費能力不同,因此,商家只好按消費者各自能夠接受的水平來定價。其次,拿打車來說,消費者的需求是有彈性的,有些人趕時間或其他原因,不得不打車,但有些人又是可打可不打。這些商家為了獲取更多利潤,於是制定了差價。

但是,大數據殺熟也存在商家為了逐利進行隱蔽性價格歧視,這導致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知情權被侵害,甚至隱私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南叔覺得,這才是應該重視和對消費者解釋的。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歡迎到評論區聊聊

【看更多創業和投資內幕和爆料,歡迎關注南叔頭條賬號!】


4月28日中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發表微頭條文章,就此前輿論廣泛關注的「大數據殺熟」發表了幾點意見。

柳青表示:用兩個手機去同一個目的地,但是給出的預估價不同,自此判斷滴滴用大數據殺熟。

滴滴會不會預估路徑規劃故意規劃又堵又長的路來殺熟呢?如果真是這樣就太愚蠢了。滴滴確實會給出導航規劃推薦,但如果不合理,乘客和司機都不會選擇,而且這麼做也大大降低平台的運營效率。

以下為柳青微頭條全文:

滴滴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早在3月份就引發了一場風波。

在今日柳青的發文中也再次重申同樣的問題,同類車型同一時段每公里計費是一樣的,柳青強調,預估價不是最終支付的車費,而是參考價,方便用戶做決策,它和實際支付價是兩回事。

在柳青給出的說法中還強調,兩位用戶的預估路徑規劃可能不同,對經常打某一路線的用戶會用他平時常用的路徑預設值,沒走過這個路線的用戶系統會推薦最優方案。

針對這次柳青的解釋,不少用戶對預估價問題再次提起關注,有用戶認為,在外地打車有預估價作為參考是一個比較讓人安心的舉措,對打車實際所要付的車費心裡有底。

對於是否存在「殺熟」,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濤表示:「這不是『殺熟』現象,而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周教授認為,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想,有些消費者看到的是原價,有的消費者可能會看到優惠券、返現券後的價格。

目前,滴滴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尚無準確定論。

綜合分析,用戶反映出的「殺熟」證據反向表現了平台在數據公開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解釋存在很大不足。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中心楊東指出,大數據「殺熟」有違反反壟斷法的嫌疑,可能構成價格歧視。

正如楊東教授所談到的,平台目前應提高大數據演算法應用的信息披露義務,並運用科技手段升級監管能力,以減少「演算法歧視」。


這個事很簡單,滴滴一切運營手段都是為獲得用戶,留住用戶,進而獲利,所以在運營方案設計時,一定會進行用戶細分,而老用戶,新用戶也是一個細分的因素。對於不同的用戶使用不同的營銷策略,優惠方式,非常正常。比如,很多線下店為了鼓勵人們辦卡,就說辦卡的50元,不辦卡60元一樣事。所以有沒有真的殺熟,要在條件一下情況下對比。都沒有活動,沒有優惠,就是都沒有辦卡,大家價格是不是一樣。而出現價格不同,根本上講就是不同用戶,優惠力度不一樣,作為互聯網服務,最終你能看到就是一個價格了。

很早就發現這個事了,打車時,我打和朋友打價格不一樣,因為優惠力度不一樣,大家用的優惠卷不一樣,所以價格不一樣,很正常。


講真,我覺得大家對這個事情有誤解。所謂「大數據殺熟」,實際意義上,不是給了老用戶更高的價格,而是給了新用戶更低的價格。

說白了,這就是互聯網企業的一種補貼獲客方式。

就像很多外賣平台上,幾乎每家店鋪的優惠里,都會有一項「新用戶優惠」是一個道理。如果你不是該平台的新用戶,下單後自然是無法享受這一優惠的。

當然,滴滴在這裡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考拉君認為,滴滴的問題,在於沒有給用戶足夠的知情權。

對用戶來說,最合理的方式,可能是滴滴方面註明「新用戶可享有xx折優惠」,這樣大家都一目了然。

但為什麼滴滴堅持沒有這麼做呢?我想,大約是怕把用戶逼到競爭對手的地盤吧。畢竟對用戶來說,忠誠度是並不高的,優惠和補貼才是最實在的東西。

事實上,「大數據殺熟」也並不是滴滴一家存在的。考拉君的幾個朋友親測發現,很多旅遊產品也都是一樣的邏輯,包括攜程、飛豬等產品在內,新老用戶登錄後,顯示的價格會有差異。


我覺得網友們說的是事實,而回應並沒有正面回答,或者說無法解釋新用戶比老用戶所付費用要低。系統隨機分辨能分辨出新客戶老客戶並自動匹配稍高價格給老用戶?顯然解釋蒼白無力。滴滴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新客戶,但方式欠妥,用戶忠誠度會降低,當用戶在其他app有機會得到同樣服務的時候,滴滴就會品嘗苦果。


大家不用去解釋『殺熟』的概念,滴滴確實錯在很多誘導乘客的地方,給司機帶來了很不好的體驗。這是一家司機,乘客都不滿意的公司,但資本的力量太可怕。美團打車上海的數據,足以證明滴滴沒有壁壘,只要資本到位,還會誕生下一個滴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