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退學,不敢拿刀去他辦公室談談心,來網上求安慰甚至跳樓自焚都是大松伯逸。

中國的博導和任正非拿的同樣一副牌,你自己抱怨,又不敢行動,又沒本事去歪國,還貪心,完事說自己被強姦了。

往深了挖都逃不開一個賤字。每個大boss真的不缺人。把人當人,除了去踢館就是首先把自己當人看。有所為有所不為,你去幹了,又沒有選擇,就別抱怨,大環境爛了,敗了,亡國了,跟你有一毛錢關係?


再過十年,不做科研的博導基本都退下來了。現在我的同事中,八零後九零後的博導我認為普遍還是有水平的,指導學生沒問題。


有句話說,博士生的任務是把博導培養成傑青。


其實說句實話,博士階段更重要還是靠自己。

作為純文科博士,導師起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而且更多是宏觀上的。

導師能夠在學術規範、研究方向上面指導一二,在申請出國訪學的時候給出一點建議、動用一點學術關係,在論文送審的時候簽字,就已經夠了。

這還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博導放羊估計才是常態。

本來做研究就是自己的事。

讀書、學外語、寫論文、參見學術會議,哪一件不是自己的事情呢?

而且都讀到博士了,要自己學會探索新方向,自主性對於讀博而言非常重要。

又不是本科填鴨式教學,碩士完成規範動作。

博士階段就是要自選動作並且合格完成。

博導都很忙,有行政職務的博導更不可能管學生太多,別抱怨了,體制就是那麼運作的。


不指導學生的人,沒有資格稱導師;對發表的文章的每個figure不能講清楚的,沒有資格做通訊聯繫人。我的博士和博後導師都是這樣的。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就不理解了,這種問題還要討論,還有這種觀點:


不僅國內,美國同樣如此

據我觀察,美國很多老闆也是放羊

大抵分成兩類,一類是老闆的搞得研究極其艱深,學生沒法參與

二是搞得研究極其簡單,不想讓學生參與進來分好處

請不要加國內,謝謝

所以讀博就別指望老闆在學術觀點上有啥指導了

能改文章,提點意見的就算很負責任的了


只能說,報考的時候,自己眼瞎了。

就像找了個不靠譜的對象一樣,每當自己想嫌棄的時候,默念三遍: 「都是自己選的!都是自己選的!都是自己選的!」


謝邀~

一、當得了博導,但是沒有博導的能力。只能說,他有其他方面的過人之處。

二、博士,主要還是靠自己。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你畢業了賺錢,也不分給導師。再差的博導,也給你提供了一個可以科研的平台。不要對導師抱太高的期望,能幫更好,不能幫也不要太失望。

三、讀博跟錯人,就像姑娘嫁錯人,生活註定一地雞毛。建立強大的內心,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四、然而,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事不對,及時扯呼!

五、祝願看到此文的遇到的都是好導師。


導師、將來的導師、博士生、將來的博士生,建議看看一本有關怎麼做博士研究課題的指導書籍《The unwritten rules of PhD research》,libgen上可以下載,裡面對博士生和導師的職責和義務寫得比較明確。


作為導師,把握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提供科研經費,實驗平台,人脈,已經夠了。他不做科研,手下的人做就行了。

非要手把手教你過柱子,點板,做反應。才算是指導和做科研?

像常凱申那樣,指揮班長把機槍陣地前移20米,他才算是合格的統帥?

很多時候瞎干涉不如不干涉,老闆需要的是你閱讀文獻,制定試驗計劃,然後跟他彙報討論,最終拍板決定要不要做。並且他決定做了以後給你提供硬體和人脈上的支持。這是導師應該做的。

我老闆也有一段時間,希望把自己的指導精細到學生的每一塊板子每一根柱子,就是板子點幾下,柱子裝多高,多少極性都要按他的來。然後那一年所有人都瘋了……課題組幾十來號人,一整年一篇文章都沒有。

自己不讀文獻指望老闆給你讀? 然後告訴你做什麼,怎麼做?你要覺得這才算是指導?

那你把自己當什麼,執行導師指令的機器人嗎?


其實,沒有指導能力,不做科研,如果只知道拉項目其實還是不錯的,至少不算太糟糕,其實最最麻煩的是,有的博導非得不懂,沒有指導能力,還非表示自己是這方面權威/懂行,喜歡瞎指揮。

這才是讓不少在讀博士感到最無力的。

就像馬雲學文科的,估計也不會編程,但是弄出了支付寶/淘寶/阿里這個互聯網帝國,肯定不是因為他做科研,或者有具體指導項目能力造成的吧。


因為國內大部分教授本身水平就不行,那個年代碩士就能留校,留校的反而是同屆混得比較差的,然後靠工齡升職成教授,期間讀個在職博士,兩篇ei就畢業那種。


李昂博士回答下面的一群精英博士們跳腳了,當初你們申請博士的時候咋不擦亮眼呢?申請博士的時候跪舔的可不是你們了?況且人家說的也是事實,是導師就得博學?就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博導就得對你做的方向預知未來?是博導,在你科研上出了問題,就得立馬給你說解決方案?要是對你做的方向早已經了如指掌,已經預知結果,那還要你幹什麼?那還做什麼科研,還搞什麼研究?大家都是相互的,別老是想著問問別人能給你提供什麼?也要問問你能給別人提供什麼。

以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情況來看,國內的一些博士真是應了那句話: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碗來罵娘。


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一旦擁有了權力和資源,就不親自幹活了,從政或則科研都是一樣,自然慢慢的便遠離了一線工作。他們不是做學問,只把它看作一門生意,利益最大是第一位。

如果沒有科研能力的博導能夠自己放任學生去探索還算好的,最難受的是強迫學生執行自己拍腦袋的一時想法,簡直是誤人子弟,耽擱很多本來可以做出很好成果的學生,這樣的博導才是德不配位,禍害中國科研的發現。而這樣的博導在老一輩博士中最為常見。


我來提供一個相反的觀點。我覺得國內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都認為能夠手把手指導的導師是好導師。但是,科研是探索活動,有很多未知,導師也有認識極限。讀博又不是學徒,學手藝,師父怎麼可能手把手教呢?學生自己的自學能力在哪裡呢?再說,那種傳統師徒關係,也做不到手把手教啊,比如德雲社。

尤其是現在博士生名額那麼緊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導師能夠給學生爭取一個讀博機會,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導師了,算把學生領進門了。剩下的大部分事情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存在卡畢業等等事情,但是國家還有法律法規呢。

如果導師提供足夠的科研經費和實驗器材,這個導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導師了。如果導師再給學生介紹工作,推到青千百人的位置上,那就是恩師了,堪比父母。

就算不如意,國家還提供了CSC研究生留學計劃,提供了各種交流機會。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是不對的。

有帽子的導師日子好過一些,但是沒帽子的導師是大多數。因此,大多數導師也很苦逼的,睜開眼就要找錢,找錢就得求人,要看各種臉色,適應各種局面。上到部長總裁,下到地痞流氓,都得周旋應酬。回到家,上有老下有小,老人住院,小孩上學生病等等等。加班熬夜,家務乾的不夠,被配偶數落,非常非常苦逼。

當然,我還是屌絲一枚,不是在讀學生也不是導師。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要相互為難。所以我的觀點比較客觀。

~~~~~~~~~~~~~~~

ok,這只是提供一個觀點。有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才能有對話,有對話才能有解決方案。

我真的不是導師,屌絲助研而已。

~~~~~~~~~~~~~~~

大家罵我真的無所謂。但是想讀博士的同學,在申請考核制的大潮流下,一定要提前找好名額。在任何國家,入場券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研其實是博導與博士生從同一起跑線出發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對於怎樣探索,博導也許因為經驗會有一些先入之見,但這些想法未必work; 博導的經驗可能會幫助少走彎路,但也同樣可能導致繞遠。以為可以照葫蘆畫瓢的,科研還沒有入門。

就我自己來說,導師只給出大的方向,之後具體研究的切入點全靠大量閱讀文獻和逐步摸索得來。但是一旦找到切入點,在這個小的方向上,我就成了專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這對於人類知識庫的貢獻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本人有莫大的成就感,也激勵我在科研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總的來說,博導之所以成為博導主要在於:1眼界比學生更高更遠,經驗比學生豐富;2 已經掌握了寫文章的套路。其它的,全靠學生自己。博士生涯如果還不會自己找課題、做研究、發論文的,基本就是廢柴了,在學術界不可能成為領軍人物。


我畢業會發朋友圈:終於把自己指導畢業了。


認識一些國內的博導,得到的反饋正好相對應。他們會吐槽,國內的研究生,都念到博士了,還指望有問題問老師,老師給他說對錯講步驟,那還培養什麼研究生?!


本人曾經從事過食葯檢測的工作,單位裡面管理規範成熟,自己學到許多實在的本領,後來出來讀個研,自己導師連基本的儀器分析技術都說不出啥來,標準藥典上的東西貌似都沒聽說過,說的全是客套話,還有臉說自己是長期從事分析技術的。我想這種導師也配有資格指導我?


只是想提一個問題,我們研究健康心理十多年,找到了抑鬱症治療的方法,一個月就可以徹底根治心理疾病。

這是實實在在的成果,而問題就是學院如同銅牆鐵壁,包裹的嚴嚴實實。

剛好,跟題目的含義一樣。科研,是發現真相,而不是故步自封。有事實,卻不尋求真相,哪怕是假的,為什麼沒有好奇心?

那就是因為,博導們沒有指導科研的能力,什麼是真的,什麼是無用功分不清楚。

我們可以敞開了講,無論中科院,北大心理方面的學者,都可以來做重複實驗。

當然,很快以往十多年的經歷看,不理你,就是結果。各種理由會很多,卻唯獨不能迴避的是,你的第一任務是尋找真相。找都不做,就是題主的問題所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