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我只知道余光中的《鄉愁》,其他幾近無知。我想多數國人也大致如此。我們很少知道他在台灣島內引起的爭議。李敖罵過他,他也應該罵過陳映真。

我們不管這些。我們只是單純的被他的《鄉愁》感動,或者我們大多通過語文課本記住了這首詩歌。

鄉愁,是人類普適的情感。誰都會離家,誰又不想家?故鄉,有太多的象徵意義,又有許多沉重的內涵。

《鄉愁》來到大陸恰逢其時,又因余光中從大陸遠赴台灣的身份,便又有多了濃重的政治意味。於是,國家機器開足馬力傳播《鄉愁》,我們也為此感動。

某種程度上,余光中成了「鄉愁」的化身,或者說當我們談起余光中的時候,我們只會想起「鄉愁」。

我們忘記了他的詩人身份。「鄉愁」掩蓋了他自身的豐富性。

余光中也苦惱於此。所以,當他在故鄉為他建造的文化館內,看見「詩歌不止鄉愁」這句話會很高興。這是他的心裡話。

斯人已逝,但鄉愁不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