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課本里的《鄉愁》,那時候讀起來沒品味出什麼,但當工作後,經常在外漂泊,卻常常想起了「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雖然現在是信息時代,距離再遠,一個電話就能溝通,可也僅僅只是能拿起冷冰冰的手機,說著幾句暖人的話語。我年紀不大,卻也能感受到余光中先生《鄉愁》的滋味了。

前天看到余光中先生的《招魂的短笛》,他在自己的《招魂的短笛》的詩詞中這樣寫到:「小小的骨灰匣夢寐地在落地窗畔,伴著你手載的小植物們。歸來啊,母親,來守你火後的小城。春來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於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於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垂柳的垂髮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來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的堂哥,我的啟蒙老師。只是天不遂人願,人有禍兮旦福。「魂兮來兮,哥哥呀,天堂雖好,可人世間的親人很想念你!」

老先生去了,多愁善感、病痛纏身的老先生去了!他在自己的《當我死時》的詩詞中這樣寫到:希望自己死後葬身「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卧聽兩旁一江一河的滔滔東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願您魂歸故里,不用再受相思之苦了。

結語:老先生的詩詞,拜讀過很多次,在歡樂時,在痛苦時,在花園裡,在大海邊,在那些月圓的日子裡,每次的都不盡相同。

最後希望余老先生一路走好,祖國和家鄉的人們定會永遠記住那個念念不忘回家的海外遊子!家鄉歡迎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