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像「韓春雨」這樣的事件,可能受到追加懲罰嗎?

2018年11月,中國多部門印發《關於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的通知,要求各單位聯合嚴懲科研失信主體。

參與聯合懲戒的部門包括 全國婦聯、鐵路總公司、廣電總局等。

來源:多部門印發《關於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的通知_部門政務_中國政府網


謝謝邀請。

從上次國家發文要整治「四唯」的時候,我就聽很多人冷嘲熱諷,聽這些人的意思,咋搞都沒用,文件歸文件,執行歸執行,兩碼事,似乎不管國家怎麼整治怎麼監管,中國的科研環境就這樣兒了。

但其實如果你真是科研圈子的,去參加過幾次國家級的項目會,你就會發現今年科研圈的明顯變化。國家從未像今年這樣,以如此密集、如此詳細地針對科研圈發政策文件。以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現象確實還有,但是尖銳的提問也越來越多了。

這個文件是十一月九號正式下發的,但實際上這個文件的消息早就有了。這個文件影響大不大呢?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以前的時候,可能有些項目驗收不是那麼嚴格,驗收專家可能存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現象(比如之前不少驗收通過、後來發現造假的項目,例如漢芯)。

而最近一個國家級項目驗收時,十幾個專家都不敢簽字了,拿著指標仔仔細細查,一方面怕被鑽了空子,另一方面還要防止被項目方騙了。為啥呢?就是因為大家都聽說了這個誠信體制,不僅僅把做項目的人納入誠信體制,連驗收項目的也同樣納入了誠信考核。若是將來這個項目出了問題,不僅項目方要上黑名單,驗收專家也會有污點。能做到驗收專家這個水平,都是業內大佬了,誰都不願意為了你的面子把自己的面子給坑進去。

很多人吐槽國內的科研環境,我也沒少吐槽。我們也知道,整體環境的革新不可能單純靠一兩個文件,但大家一定要對我國的科研事業、科研環境有信心,對這個國家有信心,相信一切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改變。


今天(20181115)正好看到一篇新聞——因為論文被引用數少,中科院取消了核物理的二級學科等級(

核物理被外行一夜「取消」了?專家集體抗議_IT新聞_博客園?

news.cnblogs.com圖標

)。由此可見,現今的中國科研界並不具備一個足夠專業和公平的中立評價機構,那麼能夠由誰來界定「是否真的發生失信」呢?

如果進行評價的都是失信人圈子內的專家和領導,那麼為了保護圈子本身,圈內的所有人都會努力幫助失信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以參考今年的「紅芯瀏覽器事件」),最終的實際懲戒率能有多少?


一抓到底還是一抓到頂?

要不要先從透明計算開始抓?

天天抓些小蝦米,鬼才會信


說白了,新聲代更迭上來了,是騾子是馬都得遛遛滕地方了。當年國內教育不行,所有的高材生都是國外回來的。那回國的是個人都是專家,然後這幫人再你帶我我帶你,甭管好壞自己圈子先搭起來,然後呢沉心靜氣做事的沒那麼多時間去發那麼多論文,遠的看看三錢,近的看看楊偉馬偉明,都是在踏踏實實做事。而那些沒什麼真才實學的,因為有個學位撐著,再加上國內這方面也沒什麼人自然就混的走。但是現在新生代慢慢更迭起來了,比如楊偉,正兒八經國內教育的,少年班出身畢業就跟著宋文聰總師學東西,殲20剛出的時候為什麼中航不給他提名院士?不就因為他跟那幫子專家不是一個圈子的?但是呢?沒用,人家做的東西太厲害了,空軍幫他然後他上去了,一個做實事的上去了看到那些不做實事的能有那麼高待遇會怎麼辦?沒權還好說,有權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人清出去,免得拖他們後腿,這樣的人在國內越來越多,環境自然就越來越好


執法面積(百分比),比執法力度更重要。

知識分子是要面子的。你哪怕一分錢不罰他,只開據一份官方認證的「科研失信」證書,就能讓他/她羞愧難當。


假設10000個學者中,存在100人科研失信。我們有兩個選項:

1)隨機抽查100人,查出來一人科研失信。嚴懲到底,牢底坐穿,抄沒家產,明令讓其餘生不得再碰科研;

2)隨機抽查2000人,查出來20人科研失信。初犯者給予適當處罰,並給予公開的官方認證的「科研失信」證書。但只要知錯能改,允許他們改過自新,官方不排斥其繼續從事科研。

請問哪一個選項的威懾力更大?


但實際中,1%的審查比例已然很高了。美國國稅局IRS每年0.5%的audit percentage就足以讓所有報稅者談虎色變,深刻體會到「莫伸手,伸手必備捉」。

初犯者雖然能避免重罰,但至少會成為重點關注對象。無疑在接下來的科研失信調查中,被調查率會上升幾十倍。

IRS 2017財年的數據 相關鏈接:

https://www.irs.gov/pub/irs-soi/17db09aex.xls?

www.irs.gov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