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鄭郁蓁、林周義╱台北報導】

美國再傳狂牛症!食藥署昨天宣布,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新增1例非典型狂牛症病例,染病牛隻是一隻6歲老牛且未進入屠宰鏈,是美國第六例狂牛症病例,國內目前暫不調整美牛進口政策。

食藥署統計,去年我國進口美牛4.5萬噸,占總進口量近4成,為國內進口牛肉最大宗,其次為澳洲與紐西蘭,但如今美牛卻再傳出狂牛症案例。

食藥署食品組專門委員董靜馨表示,根據「台美牛肉議定書」,進口台灣的牛肉須是30個月齡以下牛隻生產,且須去除脊髓、腦等風險物質,目前僅66家經過台灣核准的工廠生產的牛肉才可進口台灣,其中並沒有工廠位於佛羅里達州,因此決定維持現行的美牛進口政策,暫不調整。

她表示,收到美國消息後,已第一時間要求美方盡速提供此病例的具體情形,也會持續密切注意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對此案例的評判,目前美國為OIE評定的BSE風險可忽略國家,也沒有因此案例遭OIE降等。若是未來美國提供的病例資料有疑慮或不清楚的地方,不排除派跨部會團隊赴美進行實地查核,確保食安。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順勝表示,狂牛症分兩類,一類是從羊搔症傳染的典型狂牛症,另一類則是基因突變產生的非典型狂牛症,不論是哪一類,都會造成傳染,一旦吃下感染狂牛症的肉品,人體的腦組織結構會遭受破壞,腦細胞逐漸消失,令大腦變得像海綿,進而造成死亡。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美國迄今通報6起狂牛症,僅2003年首例為飼料引起的典型狂牛症,其餘都是非典型;他建議,現階段民眾若要吃牛肉,最好選擇本土牛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