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島素是糖尿病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很多病人對用胰島素有牴觸心理,覺得不到不得已,不應該使用胰島素,以免對胰島素產生依賴。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教授日前做客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名醫大講堂微課時說,這是很嚴重的認識誤區。實際上,把握好使用胰島素的時機,或許可以讓胰島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有助於胰島功能的自我修復。胰島素並非“撤不掉”的最後一張王牌,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心

盲目牴觸胰島素或錯過功能修復時機

沈潔說,很多病人對胰島素治療很抗拒,認爲胰島素有依賴性。其實,現在技術手段下,體外合成的生物製劑胰島素已經和身體自身分泌的胰島素沒有太大區別了。是否使用胰島素,是要由病人自身胰島功能來決定的。如果胰島功能不好,比如Ⅰ型糖尿病,就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如果通過一段時間補充胰島素治療,醫學上叫做“胰島素強化治療”,把血糖降了下來,胰島也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逐步恢復了功能,那胰島素也不是撤不下來的。如果明明血糖過高,胰島過度負荷,還一直拖着不進行“支援”,最後的結果就是胰島衰竭,功能徹底受損,這時候不長期使用胰島素也不行了。

在沈潔教授的病人中,有一位老阿姨在聯合使用了五種口服降糖藥後依然控制不好血糖,經過醫生做思想工作,注射了一陣基礎胰島素聯合口服藥,老阿姨覺得能夠接受,於是住院接受了十天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這樣處理後效果很好,老阿姨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出院後只需要繼續使用一到兩種口服藥就已經足夠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狀態。

沈潔說,老阿姨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胰島素的啓用時機是有“門道”的,並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胰島素是糖尿病晚期無藥可用纔要啓用的,也不是說胰島素一用就再也沒法停用了。

前面說過,大多數口服降糖藥發揮作用,是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來實現的,最終都需要依賴體內胰島去發揮正常“戰鬥力”,如果胰島功能不好,吃降糖藥也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必須使用“外援”的胰島素,來讓自身胰島休養生息,獲得自我修復的機會。

前沿

“胰島素”研發已有不少突破

沈潔說,“最後一張王牌”的說法,其實是在以前技術力量不夠的情況下形成的。“以前技術和設備都比較落後,注射胰島素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但現在情況早就發生了變化。”

據沈潔介紹,很多人抗拒注射,但現在醫學上專門用來注射胰島素的“胰島素筆”,已經最大程度降低了不適感,居家使用也很方便。另外,國外已經初步研發出了吸入性的胰島素;而人們很期待的口服劑型,需要克服腸道消化的問題,其實很多科學家也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相信口服劑型的出現也不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

此外,胰島素的使用還有一個嚴格控制劑量的要求。目前業界還在研發智能化的胰島素,它進入體內後能夠根據血糖指標的大數據來精準控制胰島素的釋放量,這對患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再如裝置上的改進,國外有研發通過體內“埋針”來注射胰島素,這樣的裝置可以在體內長期釋放胰島素,時間達到1個月到半年,也會很方便。

注意

居家使用胰島素注意幾個細節

沈潔提醒,胰島素的居家儲存方面,短期並不需要冷藏,拆封後一個月內可以常溫保存,避免高溫暴曬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拆封超過一個月沒用完,也可以放進冰箱冷藏室(4℃),但務必不能冰凍,否則會導致功效下降。

長期使用注射針劑形成的創傷也會對患者造成困擾。建議每一次的注射位置間隔一個拇指末端的距離;注射時要注意是皮下注射,不要直接打進肌肉,否則會有低血糖風險。

剛剛開始使用注射胰島集的病友,本人和家屬要向護士學習注射技巧。

解答

糖尿病診治關注四個關鍵詞

關鍵詞1:診斷

檢測一項指標可初步診斷

很多老年網友提供了自己的血糖指標,詢問是否需要服藥控糖。沈潔解答說,不同年齡的人羣血糖是否達標的標準是不同的。醫學上老年人的血糖標準會比年輕人相對“寬鬆”,正在服藥中的糖友,想知道自己的血糖控制是否理想,建議到醫院進行一項簡單的“糖化血紅蛋白測量”,這是判斷血糖是否達標的金標準。如果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小於7,可以維持現有的服藥方案,如果超過7,建議找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需要提醒的是,偶然血糖偏高可能與其他特定因素相關,不一定是糖尿病。有的老人體型偏胖,測到血糖偏高就很擔心自己患上糖尿病。一般來說,空腹血糖大於7,或者任何時候血糖指標大於11.1,就可以確診糖尿病。如果體型偏胖,血糖指標偏高到6.1以上,但達不到診斷標準,建議到醫院接受一項“糖耐量試驗”,尤其是體型偏胖且有家族史的,最好進行這項試驗予以確診。

關鍵詞2:減重

肥胖型糖尿病人治療效果好

很多網友描述病情時都提到了肥胖問題。沈潔提醒,減重是控制血糖、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很多人覺得血糖指標很難控制。實際上,臨牀實踐發現,很多發病時體重偏胖的糖尿病人,其胰島功能相對還是情況較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效控制體重,就能有效控糖,哪怕胰島功能有所受損,也有機會得到修復。

關鍵詞3:妊娠糖尿病

多囊卵巢綜合徵需要終身管理

很多女性朋友諮詢妊娠期相關的糖尿病問題。沈潔介紹說,年輕女性如果發胖、例假不規律、身上毛髮旺盛,很可能是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該病危害很大,是一種需要終身管理的疾病。女性年輕時,可能會因此病導致不孕,年紀大了還會誘發糖尿病,子宮內膜癌的患病風險也很高,建議一定要診治。

備孕期的女性,減重很重要。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患者,體重的BMI指數往往會超過30。如果不減重,體內雄性激素過量導致的胰島素抵抗會導致不排卵、難受孕。一旦懷孕,也很容易受到妊娠期糖尿病的困擾。

有的女性因爲備孕,擔心用藥影響胎兒,會避免服藥。但假如有多囊卵巢綜合徵,體重過胖,甚至血糖指標已經不理想,那醫生會建議使用有減重作用的降糖藥,甚至要根據情況加量,而不是不吃藥。

還有糖友提到孕期能否減量甚至停掉胰島素,沈潔強調,胰島素的使用一定是要根據血糖來判斷,妊娠期的血糖管理比平常更爲重要,一定要聽從醫生指導。孕期血糖高,會讓胎兒出現高糖狀態,從而發生高胰島素血癥,導致巨大胎兒、心肺發育不好等情況。

關鍵詞4:二甲雙胍

不能當成“長生不老藥”

“二甲雙胍”是糖友最熟知的一線降糖藥,近幾年它還成爲民間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藥”,主要是由於它除了降糖的作用,還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抗老年癡呆、抗骨質疏鬆,甚至抗衰老方面都有不錯表現。

有網友問,沒有糖尿病的話,能否直接吃二甲雙胍用於抗衰老?沈潔提醒,二甲雙胍並不是“長生不老藥”,藥物的適應證是要嚴格由藥監部門來審批的,只有審批通過的適應證,醫生纔可以開給病人使用,但截至目前,二甲雙胍也並沒有獲批抗衰老這個適應證,所以直接用於健康人羣的抗衰老是不安全的,不建議盲目使用。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周潔瑩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千圖網

沈潔

副院長 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肥胖、骨質疏鬆、生長髮育異常、垂體、腎上腺疾病等疾病的診療,特別對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糖尿病足等併發症、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甲狀腺疾病、內分泌相關的不孕不育如多囊卵巢等有獨到的見解。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