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實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而多爾袞是排行老二,阿濟格是老大。多鐸是最小的。

當年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努爾哈赤的時候,阿濟格已然成年,時年22歲。多爾袞是15歲,多鐸才13歲。

對於阿濟格來講,母親的被逼殉葬與多爾袞大汗位置的失去是連在一起的。畢竟當年努爾哈赤是準備把大汗位置傳給多爾袞的。繼而在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競爭汗位,也是差一點點就勝利的。

這一切都給阿濟格帶來了深深的刺激——原來最高權力離自己這麼近。

因此,在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死去之後。阿濟格試圖再次擾動已經初步穩定的滿清,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新汗,或者是皇帝。他在順治七年的年末,自己兄弟多爾袞死去後,決定派親信入京靠武力爭奪皇位。然而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他失敗了。最終落得一個圈禁處死的下場。

而帶兵爭奪皇權,這也是乾隆皇帝不給他平反的原因。要知道多爾袞雖然也曾爭權奪利,但是總體上是以勢壓人,在大家坐在一起的情況下,尊重議政會議的決定。因此,即使多爾袞都被平反了,阿濟格也沒有被平反。因為他超出了鬥爭的底線。


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同父同母的哥哥,但是論權勢和地位遠遜於自己的兩個弟弟。

努爾哈赤與他的最後一任大妃,也是他最為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起初,努爾哈赤對於阿濟格是非常的喜愛,當年皇太極的繼福晉,也就是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就是因為見了阿濟格沒有下轎而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這在努爾哈赤時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但是,隨著多爾袞和多鐸的出生和成長,阿濟格在努爾哈赤新的地位和受到寵愛,也逐漸被取代。

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在努爾哈赤晚年對於八旗的重新調整分配上,努爾哈赤將自己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共65個牛錄中的45個,平均分給了兄弟三人,每人15個牛錄。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宣佈,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多鐸為正黃旗旗主,並且在努爾哈赤死後,繼承努爾哈赤留在身邊的20個牛錄的親兵;多爾袞則會被另賜鑲白旗的15個牛錄。

如果按照努爾哈赤的計劃,在他死後,多鐸將統領正黃旗35個牛錄,多爾袞將統領鑲白旗30個牛錄,而阿濟格只有鑲黃旗的15個牛錄。

由此足可見努爾哈赤對於多爾袞和多鐸兩人的寵愛, 而之所以由這場的差別對待,還是因為此時的阿濟格常年跟隨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徵戰在外,早已是同其二人一樣的赳赳武夫,有勇無謀,也讓努爾哈赤認為其失去了培養價值,才會如此。

而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後,奪下了鑲白旗的統領權,讓多爾袞和阿濟格兩個人共領一旗,阿濟格為旗主,之後「黃白對調」,多爾袞和阿濟格正式開始共領鑲白旗。

但是皇太極為了拉攏多爾袞,同時製造三兄弟之間的矛盾,於是藉口阿濟格未經請示擅自給多鐸主持婚禮為由,免去了阿濟格的旗主貝勒的職務,改由多爾袞擔任鑲白旗的旗主貝勒。

至此,阿濟格的權勢、地位進一步被削弱,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他的職務和地位始終被他的兩個弟弟壓制著。特別是此時的多爾袞已經以「睿親王」的名號,位列「四大親王之一」,多鐸也獲得了親王爵位後被將為了郡王,而阿濟格始終都是郡王。

順治時期的阿濟格,可謂是「昏招」頻現,最終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福臨登基。此時恰逢關內局勢風雲突變,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在與李自成交惡後,主動投降,引清兵入關,就此拉開了八旗鐵騎揮師中原,一統天下的序幕。

而在這期間,阿濟格南征北戰,東徵西討,屢次擊敗李自成大軍,更是連殺劉宗敏和宋獻策等大順政權的核心骨幹力量,為清朝一統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也正是因為自覺功勛卓著,阿濟格也想要進一步染指權勢。

實際上,早在多爾袞與豪格爭奪大清皇位之時,阿濟格藉故離開會場,暗中調兵,就險些使得兩黃旗與兩白旗發生火併,之時後來多爾袞和豪格各退一步,均對濟爾哈朗支持福臨的方案表示同意,這才避免了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打的紛爭。

而在多爾袞專政時期,阿濟格多次問多爾袞討要封號和職務,特別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因為天花去世後,主動提出要接替多都做「叔王」,遭到了多爾袞嚴厲拒絕。在多爾袞看來,阿濟格歸根結底還是赳赳武夫一名,並不懂得怎樣處理朝政和治理國家,況且,當年因為他們的母親阿巴亥被逼自盡一事,多爾袞對阿濟格一直心存怨念,那是阿濟格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但是沒有為保護自己的母親做出任何舉措,這也讓多爾袞對於他的這位哥哥的態度明顯不如對待自己的弟弟多鐸。

而在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通過武裝奪權的方式,成為第二個多爾袞,但是最終的結局以失敗告終,不僅被順治皇帝賜以自己,同時宣佈將其削宗奪爵,罷黜宗室。

至此,多爾袞三兄弟皆受到了順治皇帝的處罰。多爾袞最悲慘,被「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還被順治皇帝下令挖墳掘墓,挫骨揚灰;阿濟格被開除了宗籍;多鐸早已去世,但仍被降了爵位。一代梟雄家族,也就此隕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等人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離多鐸、多爾袞、阿濟格去世已經一百多年了,此時當政的乾隆皇帝開始著手於對於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親雍正在位時期,被處以極刑的愛新覺羅家族的宗室成員們進行平反。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平反,還是為了粉刷當朝的盛世祥和,加強政治統治。

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經歷了雍正十三年的治理,不僅國庫充盈,同時官場清廉、國泰民安,儼然一副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而乾隆在登基前中期,也是勵精圖,開疆拓土,使得大清朝的國力發展到了最高峯。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基業與功勞,所以讓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足夠的果敢和魄力,而乾隆自己也認為自己要不去平反,後世的人就更不敢再做了,所以乾隆打破祖制與傳統,這是乾隆對於自己的絕對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將此作為自己功德流傳後世的體現,同時,這也是對於當朝盛世的歌頌。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爾袞被恢復了身份,重新修築了墳塋,並給予了他一個至高無上的謚號「忠」,多鐸也倍恢復了所有的名譽和封號。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就此確立了「鐵帽子王」制度,多爾袞的「睿親王」世系以及多鐸的「豫親王」世系也位列其中。

但是乾隆皇帝卻沒有在這個時候給阿濟格平反。

「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他之所以不給阿濟格平反,原因有三:

其一,謊報軍情,假稱李自成已死,但是實際並非如此,還讓順治和多爾袞非常難堪;

其二,阿濟格飛揚跋扈,居功自傲;

其三,阿濟格心思不正,過度追求於權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乾隆皇帝在位多爾袞和多鐸平反的同時,並未給阿濟格進行平反。

不過乾隆皇帝還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乾隆重新恢復了宗室身份,其家人也被補錄族譜,乾隆皇帝如此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吧。


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都是努爾哈赤和阿巴亥所生,他們對清朝的建立,都立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可是乾隆皇帝為何只給多爾袞和多鐸翻案,卻不給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平反呢?

(阿濟格劇照)

說起來,多爾袞三兄弟的命運還真是一波三折。

由於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寵愛,多爾袞三兄弟又能徵善戰,因此也很得努爾哈赤寵愛。

據史書記載,有一次,皇太極的福晉見到阿濟格的時候,由於沒有下轎,努爾哈赤竟然勃然大怒,命令皇太極將她休離。

在野史中還記載說,努爾哈赤雖有十幾個兒子,可是他最想傳位的卻是多爾袞。只是死得太倉促,來不及安排身後之事。而代善等四大貝勒唯恐失勢,經過商量後擁立皇太極為汗,並逼迫阿巴亥殉葬。這樣一來,多爾袞三兄弟也就對他們的勢力構不上威脅了。

然而,隨著皇太極病逝,由於他沒有指定繼承人,帝位之爭再度爆發。羽翼已豐的多爾袞,在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持下,也加入了這場爭奪之戰。

當時最有實力的,除了多爾袞,還有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說起來這兩人都戰功赫赫,但比起政治能力,豪格顯然處於劣勢。不過由於有舊臣支持,雙方的爭奪戰非常激烈。

當時的滿清還處在不夠成熟的環節,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互為犄角。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為了避免內戰,不得不尊重老臣們堅持立皇太極的兒子的呼聲,在他的提議下,皇太極的皇九子福臨繼承帝位,而他則以攝政王的身份代理國事。

多爾袞三兄弟隨後率軍向關內進發,很快就打敗了大順軍、剿滅了張獻忠的軍隊,然後一路南下,直撲南明王朝,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

不過,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在朝中由於權勢顯赫,頗顯獨斷專橫的一面。他不斷擴張勢力,打壓異己。朝中依附他的人眾多,那些不服於他的人,亦只能不與他對抗,明哲保身。

順治對多爾袞的跋扈一向憎惡,一直疑心他要謀權篡位,對他十分忌憚。

除此外,多爾袞出入後宮極為自由,他與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的緋聞,也傳得鋪天蓋地,種種的事情,都讓順治對他恨之入骨。

因此,當多爾袞去世後,順治便迫不及待地給他定了14條大罪,對他掘墓毀屍,取消他一切榮譽和封號,同時還將他從玉牒上除名。

多鐸雖在多爾袞之前便病逝,也受他牽連,被削爵為郡王。

(多鐸劇照)

至於阿濟格,雖為建立清王朝立有汗馬功勞,然而,在多爾袞去世後,他想繼承多爾袞當攝政王。但阿濟格頭腦簡單,哪有這個本事。結果,事情敗露,他被順治幽禁賜死,並被削除爵位。

歷經康熙、雍正兩朝後,到乾隆在位時,皇權早已鞏固。再加上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不僅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經濟和軍事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王朝呈現出一片盛世之景。

此時的乾隆已經68歲了,他看到清王朝在自己統治時期的盛況,非常滿意。

這個時候,他就開始考慮自先祖時期,到康熙朝,為奪帝位,宗室成員一直內戰不斷。自從雍正建立祕密立儲制後,這種奪儲之爭將不復存在。所以,他為了緩解宗室成員之間的矛盾,也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決定為曾經被殘酷對待的宗室成員進行翻案。

於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親自為多爾袞和多鐸翻案,恢復了他們的名譽、封號和爵位,並將他們的名字重新歸入玉牒。

但乾隆認為阿濟格陰謀承襲攝政王,這是明目張膽的奪權,性質惡劣,不利於他宣傳忠君思想。出於這種種考慮,乾隆最終放棄了為阿濟格平反。

(參考史料:《清史稿》)


多爾袞、多鐸死後橫加諸多罪名,固然他們生前有跋扈驕橫之行為,但是他們被完全打倒則是順治帝為了實現親徵、掌握大權所採取的一種手段,而阿濟格則是真正的謀反行為,有違根本。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欲承襲攝政,即派三百騎兵,趕往京城,欲使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歸附自己,並出兵跟隨多爾袞靈車,有所異心。後來王大臣會議阿濟格之罪,將阿濟格幽禁。但是阿濟格被幽禁之後仍不死心,聯合兒子、心腹等策劃越獄。後來甚至把房子都給拆了,試圖逃越。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不可再留,最後由世祖令阿濟格自盡,年四十五。總之,阿濟格於多爾袞死後的種種行動,確是很狂妄,和朝廷對抗,藐視皇威,這觸犯了皇家大忌。

對於阿濟格,乾隆評價道:「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這很簡單啊。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對順治這一系皇帝來說是不同性質的矛盾。

即便多爾袞被順治挫骨揚灰,但那也只是順治本人對多爾袞擅權、淫母(最多隻是私情而並非下嫁)、殺兄奪嫂的私人仇恨,多爾袞本人沒兒子,沒有必要篡權,而且當時的滿清貴族勢力分佈又讓其沒有篡權的可能。而到了乾隆時期,多爾袞死了這麼多年,正白旗早就成為皇帝直屬上三旗,給當年立功的多爾袞平反並無任何損失。

多鐸更是如此,作為滿清侵略的兩大主力統帥之一,多鐸功勛很大,而且死得早,後被順治剝奪鐵帽子王主要是因多爾袞所牽連。

因此,乾隆給多爾袞、多鐸平反是正常的,不僅沒有任何實質危害,反而能夠得到宗室團結的效果。

阿濟格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多爾袞死後,阿濟格試圖接任攝政王並企圖造反,這樣的罪行當然不能平反。否則豈不是乾隆鼓勵宗室謀反謀逆?


和碩英親王,清朝世襲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被封為親王,封號英 ,後處死,子孫降為庶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阿濟格有功,命阿濟格曾孫普照由輔國公起複世襲,一共傳了十二代十七位。乾隆沒有給他恢復鐵帽子王,是因為阿濟格及其後代屢次犯錯誤,故還是按雍正的處理延續下來。

阿濟格是太祖的嫡子,也是多爾袞和多鐸的同母長兄,他的這兩位同母兄弟都是大清開國的戰神。阿濟格的戰功雖不如兩位兄弟,但也是有開國之功,故被封為英親王。阿濟格的封號「英」以及之前的「武英」,滿語都為「baturu」,意為「勇敢」、「英勇」。

原本擁有相當多的旗分,是一旗的旗主。但是後來屢屢犯錯,旗分不斷受到削弱,旗主之位也被同母弟多爾袞所取代。以後世的記錄來看,阿濟格行事常欠考慮,與兩位同母弟弟的關係似乎也不是特別緊密,後來又遭到大罪,故而地位遠遠不如其他開國諸王。其第二子傅勒赫一支後裔也是屢屢犯錯,在上諭中可以明顯看出,其爵位本身早應被革爵,是估計到英親王無人祭祀的問題才特恩延續的。

英親王的家族成員:

●嫡妻西林覺羅氏,祜新之女

●繼妻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炳圖郡王孔果洛之女

●妾李氏,李士興之女

●妾愉氏,愉春仁之女

兒子

●長子 和度

●次子 傅勒赫(1628—1660),愛新覺羅·阿濟格第二子,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鎮國公,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父罪被廢黜宗室降為庶人,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卒,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復入宗室,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追封鎮國公。天聰二年戊辰十二月十六日戌時生,母繼妻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炳圖郡王孔果洛之女。初封鎮國公。坐奪爵,削宗籍。順治十七年庚子四月初三日申時卒,年三十三歲。十八年,諭傅勒赫無罪,復宗籍。康熙元年,追封鎮國公。嫡妻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碩卓立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繼妻博爾濟吉特氏,弼漢桑噶爾塞臺吉之女。子三人:長子魯克度,次子奉恩輔國公構孳,三子已革輔國公綽克都。

●第三子 勞親

●第四子 伯爾遜

●第五子 門柱

●第六子 樓親

●第七子 墨爾遜

●第八子 索爾科

●第九子 佟塞

●第十子 瑚禮

●第十一子 鄂拜

●第十二子 班進泰

世系

●第一代—愛新覺羅·阿濟格

●第二代—愛新覺羅·和度

●第二代—愛新覺羅·傅勒赫

●第二代—愛新覺羅·樓親

●第三代—愛新覺羅·構孳

●第三代—愛新覺羅·綽克都

●第四代—愛新覺羅·訥延

●第四代—愛新覺羅·素嚴

●第四代—愛新覺羅·興綬

●第四代—愛新覺羅·普照

●第四代—愛新覺羅·經照

●第五代—愛新覺羅·素拜

●第五代—愛新覺羅·九成

●第五代—愛新覺羅·亨新

●第五代—愛新覺羅·璐達

●第六代—愛新覺羅·謙德

●第六代—愛新覺羅·順德

●第六代—愛新覺羅·麟魁

●第七代—愛新覺羅·華英

●第七代—愛新覺羅·華德

●第八代—愛新覺羅·秀平

●第九代—愛新覺羅·良喆

●第十代—愛新覺羅·隆煦

●第十一代—愛新覺羅·存耀

英親王府邸

阿濟格的府邸在東城區東華門大街,為明代光祿寺舊址,東臨東安門北河沿,西為東安門大街。阿濟格獲罪之後,此府被收回,仍做光祿寺使用。清末改為禮器庫、新宗人府。民國年間改為孔德學校。解放後改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東華門小學以及東華門幼兒園。

後來新的大宗綽克都一門,府邸位於西城區石老孃衚衕東部路北,府邸坐北朝南,形制散亂,有小門一座,左右廂房各三間,正殿三間,左右配房各三間,後院則是後罩房九間,格局十分小。這座府邸大概在乾隆年間九成後裔降為不入八分之後交還與宮廷。清中後期大宗順德的後裔,則住在西鐵匠衚衕。

墓地

北京八王墳是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較有名的一處清代王爺墳。位於今日東四環四惠橋西南側的通惠河北岸。

康熙帝在位時,開始重新重視阿濟格的開國功勛。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墳,有了宮門、享殿、寶頂、牆圈、馱龍碑,正墳、土墳主次分明,更有「東衙門」、「西衙門」之別,佔地一頃數十畝,規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宮大門。據見過它的老人回憶,門後有兩道彎槽,內有兩個石球;關門時,石球順著彎槽滾至門後,大門就無法推開了。但是,辛亥革命後,王爺墳的宮門、享殿被拆除,賣作磚瓦木料,受到嚴重破壞。日偽時期,王爺墳多次被盜,「東衙門」因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當其衝。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墳已經破敗不堪。

1950年,「東衙門」地皮被財經印刷廠徵用,5年後轉給葡萄酒廠。正墳和「西衙門」則被度量衡廠(後遷走,原址建設為北京儀器廠)佔用。與廠區配套,八王墳一帶很快形成了居民區。隨著長安街向東西兩側延長,開通了八王墳到公主墳的1路汽車,八王墳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網的主幹線上,成為家喻戶曉的地名。1965年,受極左思潮影響,八王墳一度被改名為「建光東裏」;1977年才恢復原名。而今的八王墳,位於長安街東沿長線上,以大望橋(立交橋)為核心,西接建國路,東啟京通快速路,南北縱貫西大望路;地鐵1號線橫穿於此,設站點「大望路」;幾十條公交線路在此設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區的930路及其支線以八王墳東為首發站;八王墳長途汽車站也是赫赫有名。這一切,都使八王墳成為京東近郊地區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進入21世紀後,SOHO現代城、藍堡國際中心等一系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八王墳地區更成為令房地產界垂青的黃金地段,而原來歷史上曾經真正存在過的「八王墳」,卻因為早已不存在幾乎被人們遺忘了。

英親王后裔與曹雪芹是鐵哥們

敦敏、敦誠作為曹雪芹的好朋友,是大家所熟悉的,因為他們家族也是被處理的,跟曹雪芹有點同病相憐,加上雙方家族祖上就想好,屬於世交。他家的支派和墓地,知道的人就較少了。敦敏、敦誠作為清宗室,是清初原封英親王阿濟格的五世孫。二人流傳下的詩作,很多是與曹雪芹交往時所作,成為研究曹雪芹和紅樓夢的重要資料。

愛新覺羅·敦敏(1729年-1796年),字子明,號懋齋,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五世孫,理事官愛新覺羅·瑚玐長子。敦敏與弟愛新覺羅·敦誠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交好。敦敏十六歲進右翼宗學讀書,二十七歲在宗學考試中列為優等。二十八、九歲時曾協助父親在山海關管理稅務,在錦州做稅務官,不久即回北京長期閑居。三十七歲時才授右翼宗學副管,四十六歲升總管。五十四歲因病辭官。卒年不詳,約在嘉慶元年之後,近七十歲。敦敏家族雖在乾隆朝恢復了皇室宗籍,但仍處於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齋詩鈔》。

愛新覺羅·敦誠(1734--1791),字敬亭,號松堂,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之五世孫,愛新覺羅·敦敏之弟。清朝宗室、詩人。

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傳》記載,曹雪芹除了與前妻生的那個兒子早夭外,還與丫環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的後人在民國時住在北京六部口平南王尚可喜後人的家中,他的名字叫曹久恭。

希望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對民族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滿族文化網。


很簡單,乾隆為多爾袞平凡是為了什麼?為了維護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

說實話,多爾袞不管怎樣,人家是真有功勞的。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後來的清軍入關,也就沒有他們這些後世子孫的花花江山。而多澤同樣如此,不管怎麼說,人家是打下了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

但是,這種維護團結是有限度的,底線就是不能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如果把當年他的曾祖父欽定的案子完全推翻了,反而會引發反噬:

完全推翻的話,會不會被說成背棄祖宗?

完全推翻的話,既然當年你祖宗錯了,那現在你是否還有資格坐在那張椅子上?

所以,出於維護團結的目的,一定要翻案,但是出於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不能全翻案。

於是,多爾袞和多則是幸運的,而阿濟格是不幸的。


文/酒翁(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

謝邀~

從乾隆對這三人的處置結果就可以看出,乾隆心中的準則是:擅權獨專沒啥事兒,但你若想篡奪皇位那就只能永不翻身。

多爾袞,我們都瞭解,雖說多爾袞這人獨斷專權,不怎麼將福臨放在眼裡,但這就是他的性格,而且雖說他這樣,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想要推翻福臨,自己當家做主。以至於《清史稿多爾袞傳》裏如此描述: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由此可見,多爾袞對大清入住中原,付出了不可抹滅的作用。

多鐸亦是如此,乾隆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多鐸在乾隆心目中佔有很高的位置。

而對於阿濟格,《清高宗實錄》裏則是這麼說的: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取。官方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順治七年時,多爾袞病逝,但當時阿濟格卻率領三百騎兵奔赴京城,如此大動作有很大的篡奪之嫌疑,還好這一切都被當時的大學士剛林給發現了,於是提前關閉九門,做了防禦措施,將阿濟格的三百騎兵一網打盡。再加上阿濟格再護送多爾袞靈柩進京時,面對順治帝迎接時,沒有解兵相見,惹怒了順治帝,於是便下旨對阿濟格進行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沒多久,阿濟格也就被處死了。

由此可見,相比較於多爾袞的獨自專權,阿濟格做的就非常出格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突破了乾隆平反的底線,這也是乾隆為啥不給阿濟格平反的原因。畢竟,阿濟格犯的乃是歷代皇帝心中的大忌。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他們分別被封為英親王、睿親王和豫親王,三人都能徵善戰。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在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的鼎立支持下,帥清兵入關,定都北京,滅李自成,滅南明,問鼎中原。他們兄弟三人為大清基業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爾袞當攝政王期間,不斷排斥異己,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被排擠,主動退出,和多爾袞爭皇位的政敵豪格被整死,最後他獨攬大權,順治成了多爾袞的傀儡。這種扭曲的君臣關係使順治很不舒服。

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為了樹立君主的權威,也為發泄壓抑很久的不滿情緒,他給多爾袞定個謀逆之罪,把多爾袞掘墓鞭屍,挫骨揚灰。

很明顯,多爾袞是被冤枉的,他名譽上是攝政王,實際上是大清朝的掌權人,他要是謀逆,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並不是什麼難事,或者換他的侄子當皇帝也很容易。多爾袞沒那麼做,說明謀逆之罪不成立。

多鐸在多爾袞死前就已經死了,多鐸獲罪完全是受多爾袞牽連。

阿濟格的情況完全不同。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接替多爾袞當攝政王,為保證自己能順利當上攝政王,他進行了祕密調兵,安排自己的部下運送多爾袞的靈柩回京,並準備進入京城後實施兵變。因手下向濟爾哈朗告密,濟爾哈朗先下手為強,逮捕並囚禁阿濟格,歸政於順治。

多爾袞沒有兒子,他攝政時順治還小,而且後來多爾袞已經準備還政給順治了。阿濟格完全不同,他有很多兒子,多爾袞死時,順治可以親政了,他攝政的理由沒有了,強行攝政,奪權的目的昭然若揭,明顯是想把權利據為己有,然後傳給自己的後代。對順治來說,阿濟格的行為就是謀逆。

乾隆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皇帝,他給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不給阿濟格平反是基於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判斷。

感謝您閱讀點贊留言轉發!歡迎加關注互動!


這就是帝王心術!

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當年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才13歲。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時,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死前並沒有留下遺囑,代善、范文程、皇后等人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兩派之外的皇子中另選一人繼承者。最終經過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繼承大位。這種結果刺激了阿濟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多爾袞乘機聯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破李自成,清軍入關從而問鼎中原,多鐸打下南京城,消滅南明小朝廷的萬軍統帥。沒有多爾袞和多鐸也就沒有後來大清王朝。

《清史稿多爾袞傳》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但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錘,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乾隆稱多鐸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詔令配享太廟。由此可見,乾隆對多爾袞和多鐸的高度認可。

清高宗乾隆對於阿濟格評價:「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實由自。」(《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說的是阿濟格謊報李自成已死等,可實際這是官話,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阿濟格對皇位產生窺竊。

1650年冬,多爾袞因狩獵墜馬而死,阿濟格就開始調兵遣將,並且自己親自扶棺進京,準備武力奪位。順治提前得到密報做了佈防,將阿濟格兵將盡數誅殺。順治帝出迎柩車,而阿濟格不解佩刀,便被擒獲。最後被削爵,幽禁,抄家,全家開除宗籍,不久將阿濟格處死。

乾隆後恢復了阿濟格後裔宗籍身份,並命其後以奉恩將軍世襲,但對阿濟格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平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