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它赋予了城市形象的美好品质,而城市老街区则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其印证着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悦君以为,只有那些留得住城市核心文化的街区,才能更好地融入和适应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需要,真正使城市的历史空间和文化得以延续,最终保持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与特色,增强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书院门 摄影/悦西安Yishan

沧海桑田,西安就有一条这样的老街区,凭借千百年来,一直保存的历史风貌,传承的传统文脉,而被列入央视选题,这就是西安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

一庙三学,传承传统文脉

三学街是当年大唐皇城太庙坐落的地方。时至北宋,此地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这个四四方方的街区,南与中国最完整的西安老城墙相邻,西与号称大南门的永宁门相望,书院门、东木头市、安居巷、柏树林等数条大小街道,围出一个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街坊。集合着石刻文化、佛学文化、关学文化、儒学文化、城墙城根文化等诸多文化脉流,自古以来都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这个地方,你无论从哪方面切入,表象上看,都像是个小线头,等你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背后隐藏的是一座纺织厂,信息量承载量都是极其巨大。”

西安人说起三学街都会有种从心底散发的自豪感,这份豪气来自老街上的碑林。书法对于中国人而言,宛如性命,生死相随。一代代文人通过书法抒怀明志、修齐治平,碑林里,收藏着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碑石4000多件,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

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老建筑已经被风雨剥蚀,但仍然掩饰不了当年的气派和辉煌。在碑林,不仅可以欣赏中华文字的精华,更是一次缱绻往顾的读史之旅。在每一个街巷内,每一幢大宅门后,都曾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往事。

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只是堆砌,才能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知识阶层。而这一阶层在伴随着近代陕西的革故鼎新之际,能够自觉以文化道义里伦理观念为准则,修身治国,并且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小的能量,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历史精神,正是三学街最根本的文化价值——“关学”。

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千多年前,大儒张载巨笔如椽,写下振聋发聩的横渠四句,这四句话,被天下学子奉为圭臬,传诵千年,是后世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学术思想被天下读书人称为“关学”,是千百年来关中文人与天下士子一众推崇的思想和一直秉承的精神。

北宋中期,强敌环伺,内乱不断。庙堂之上,群臣争论不休;江湖之中,书生空谈误国。张载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实现“道济天下,利济众生”的人生理想。于是,他辞官还乡,隐居在关中横渠镇,不仅每日开坛讲学,重新阐释儒家经典,还经常研读天文历算,并带领学生下田劳作。

经世致用、笃行践履之风很快在关中一代弘扬开来,张载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横渠先生”,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颐、程颢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四大学派】。

西安孔庙照壁

张载一生看尽人世悲欢离合,深味家国飘零之苦,他晚年时把一生所悟浓缩成掷地有声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利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正是这横渠四句的文脉传承,为三学街写就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诗赋……

关中书院

500年后的明朝,御史冯从吾勇于进谏,却被官场无奈的现状打击。他辞官回乡后,冯从吾在张载思想的基础上,发扬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在明末文人务虚空谈之风盛行时,开创了实学先河,建立的关中书院从此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冯恭定公全书

大变局下的三学街,何去何从?

此后又过去400多年,西学东渐,国弱文堕,中国面临历史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宣布在1906年废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老街上,三学停办,关中书院改为陕西师范学堂,也就是从那时起,除了文人学子,平常百姓也开始慢慢进入这里,老街的书卷味道与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逐渐融合。而关学的精神气质,依旧在街巷中传承。

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老街上还出过一位以国计民生为己任,引领风气之先的关学践行着,他就是于右任。

1926年,军阀刘振华带领十万镇嵩军向西安发起猛攻,当时守城军队不足万人。西安城危在旦夕,城内十多万名百姓命悬一线。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于右任,排除万难,远赴苏联,请兵救援,八月围城终于破解,这是他“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理想迈出的坚实步伐。

1949年,于右任随国民党退居台湾,而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女儿于芝秀却留在了老街上,守望东南,等他归来。

于右任故居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老街上的秦腔剧作家高培支,领导其一手创办的易俗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坚持表演抗日剧目,让深受鼓舞的无数关中子弟弃笔从戎,奔赴战场,以无数生民性命为己任,誓以我命固我土。中条山之战,关中儿郎的保家卫国,不畏牺牲,以誓死坚守的精神,成为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唤醒国人血性的一面旗帜。

随着那些鸿儒大家,壮士英雄的身影远去,他们的传奇与老街的精神,却在晨钟暮鼓与茶香炊烟中代代相传。如今的老街,每天都活跃着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传承着“绝学”,延续文脉。古法造纸、皮影、剪纸等非遗项目,每天在三学街上,与熙熙攘攘的人群相识结缘,并跟随他们的脚步走向全国各地。

时至今日,一代代受老街上关学精神薰陶的学子,怀揣浓烈的家国情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在各自领域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曲家程池用音符回望历史用乐曲传承文化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一生修路造桥为社会谋福为生民立命。自“横渠四句”而来的一盏心火,依旧点亮在古城西安的三学街上,那是中国人千年难忘的乡愁,更是中国人历久弥新的动力。

港珠澳大桥

未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原有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正在被迅速堆积的现代化建筑逐渐削弱和淹没,而这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光景。城市的有机更新,绝非大拆大建的改造开发。(延伸阅读:

碑林博物馆北扩,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升级!

故此,西安将更加注重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传承,延续传统街巷风貌,以建筑风格、文化氛围为切入点,包含原址保留建筑修缮、辅以文化商业设施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配套建设,打造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区,彰显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

这一次,三学街登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奠定收官之作,《西安三学街区—继绝学开太平》将于2019年4月1日晚 20:00点,在该频道进行首播,让西安故事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让更多在世界各地的西安游子,天涯共此时。

悦西安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 / 宋亚锋 赵文娟

陕西大秦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