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陽陽(富書專欄作者)

  著名作家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中有一句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一種家庭不幸,來自扭曲的母愛,其主要表現是,母親常以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於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

  事事由母親操控,以至於出現矛盾,吵架,離家出走事小,更有甚者被迫走上一條極端的弒母之路。

  “青春被母愛束縛,是繼續前行還是就此妥協?”

  在熱播劇《青春鬥》中的丁蘭,大學四年都非常努力地學習,每年的成績幾乎都位居榜首。

  她一直都夢想着憑藉自己的力量,考進德國的慕尼黑大學,邁入世界有名的哲學系。

  劇中的她和當時的男友最後都如願以償地拿到了慕尼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兩個人很高興地商量着一起去德國唸書。

  夢想總是美好的,但讓她沒想到的是摧毀自己夢想和前途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親身母親,現實的殘忍讓很多人都不理解。

  她的母親爲了阻止她去德國,決絕地將她的護照和錄取通知書用火全部燒燬,還將她的身份證和銀行卡都剪掉,就這樣將她捆綁在自己的身邊,扼殺了她所有的夢想。

  丁蘭按照母親的意願去文化館工作,在老家的小城市生活了一段時間,每天都過得鬱鬱寡歡。

  發現自己並不甘心就這樣待在安逸又舒適的小城市,想去北京考研再爲自己的夢想拼一把,於是在曾海銘的幫助下,她偷偷地逃去了北京併成功考上了研究生。

  當時和她一起去北京的男朋友曾海銘,是她的小學同學,她媽媽非常喜歡這個“未來的女婿”。

  但最終因爲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丁蘭想去大城市闖蕩和奮鬥,而曾海銘覺得自己並不適合大城市的生活,於是倆人分手,他返回了老家。

  丁蘭的媽媽發現他們分手後,很生氣地給丁蘭寄去了一張“斷絕母女關係”的協議,逼她從北京回到老家,並且想方設法地讓她和曾海銘結婚。

  丁蘭的媽媽口口聲聲地說“我都是爲了這個家好”,但卻以自己認爲幸福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做的結果真的會讓孩子幸福嗎?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樣的體驗?”

  網友們千差萬別,答案卻大同小異,有人說:

  “小時候,我沒有被強迫上過任何補習班。現在面臨職業規劃,他們也從未試圖說服我考公務員或者考教師證。”

  可見,不被父母束縛、能按自己意願選擇的人生,纔會變得幸福。

  “負重前行的母愛,到底是誰的過錯?”

  美國有一部叫《惡行》的電視劇,裏面沒有鬼神也沒有妖魔,卻被觀衆評爲“年度最佳恐怖片”。

  這部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人公吉妹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單親家庭,從小跟母親蒂蒂相依爲命。

  2015年6月14日下午,蒂蒂的臉書上突然發表了一條動態:“那個婊子終於死了!”

  接到鄰居報警後,警察來到現場發現,蒂蒂身中數刀躺在血泊中,根據屍檢報告得知她已經死了很多天,而女兒吉妹消失無影無蹤。

  在此之前,據說吉妹患有多種疾病:重度哮喘、肌肉萎縮、白血病……生活不能自理,在外人看來蒂蒂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即使孩子身患重病也毫無怨言,始終不離不棄、盡心盡力地照顧。

  真實生活中的吉妹

  面對媒體的採訪,蒂蒂曾表示“生活雖苦,但在往正向發展,我們倆不能分開,我會堅持照顧吉妹”,此時蒂蒂突然死亡,讓身體虛弱的吉妹該怎麼辦?

  真實生活中的蒂蒂與吉妹

  警方快速根據那條臉書上的IP地址,到達嫌疑犯的住址後,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到:吉妹安然無恙,跟正常人沒區別還在跟男友阿強嬉笑打鬧。

  這是怎麼回事?

  難道是病重的女兒和男友密謀把疼愛自己的母親殺了?

  是的,事實就是這樣。

  一時之間,吉妹成了所有輿論攻擊的對象……

  現實生活中的吉妹,在監獄的樣子

  事實上吉妹壓根沒病,還非常健康。

  從吉妹出生後,蒂蒂就開始監視她,不準化妝、上網、交朋友…只給她穿幼稚的衣服,看低幼的動畫片,讓她保持小蘿莉的狀態。

  每天強迫吉妹按時喫藥,用導管進食,戴呼吸器睡覺。

  在吉妹殺害母親前,已經遭受母親長達20多年的軟禁和虐待。

  7歲那年,吉妹跟爺爺騎摩托車,不小心把膝蓋磕破了,去醫院稍微包紮一下就行,母親卻說她患上了肌肉萎縮症,日後會喪失行走能力,非要她坐在輪椅上。

  貪喫的吉妹在母親睡後,偷偷爬起來喝可樂、喫糖果,喫出了蛀牙。

  母親把吉妹的牙齒都拔光,說她因爲疾病導致牙齒脫落。

  每次醫生都說:“你女兒很健康啊,一點問題都沒有,不需要採取你說的那種措施。”

  蒂蒂就是不信,至始至終都覺得她有病,但其實所有的病都是假的。

  當媒體對蒂蒂“偉大母親”的誇讚,讓她更加覺得吉妹有病,然後瘋狂折騰。

  事後,蒂蒂會告訴吉妹“媽媽都是爲你好”,這樣的“好”讓吉妹難以承受,最後不得不將母親推向了死亡的地步,最後吉妹以二級謀殺罪,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朱雨辰的媽媽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家庭變得幸福?”

  從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母親都太過於強勢,容易導致家庭容易出現矛盾,甚至一步步激化。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夠幸福,但很多父母卻不捨得讓孩子做下面這幾件事。

  1.不捨得對孩子放手

  很多家長什麼事情都想替孩子包辦,其實這不是爲孩子好,反而會害了他。

  但據研究發現,父母“自私”的孩子的智商一般要比同齡孩子高出20%左右。

  所以,不管你有多愛你的孩子,都別愛得太滿了,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人生,他才更容易成功。

  正如龍應臺《目送》所說:“所謂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2.不捨得讓孩子喫苦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保護得很好,就像溫室裏的花朵,絕不允許他受到一點點來自外界的傷害。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在社會中立足,因爲他們容易被困難和挫折打倒。

  只有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喫苦耐勞的精神,帶孩子體驗那種人間的溫暖與苦楚,他們纔能夠更好地體諒父母的艱辛,更加善解人意。

  曾國藩曾說:“如果孩子不經歷苦難,是不能成材的。”

  俗話說,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

  3.不捨得爲自己投資

  很多家長會認爲,教育好孩子就是給孩子投資就好了,沒必要投資自己。

  著名主持人董卿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的確,身教重於言教,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要總是對孩子說教,而連自己都做不到。

  想孩子努力成爲更好的人,那麼父母也需要爲自己投資,努力充電,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4.不捨得給孩子陪伴

  現在有很多父母一直都在忙着工作,基本沒有時間去關心和陪伴孩子。

  但陪伴不是隻要父母人在身邊就好,各做各的事,而是要用心去和孩子互動。

  對於孩子來說,能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和得到父母的陪伴比得到一個玩具更開心。

  所以,無論你有多忙,都不要忽略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要多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幸福的家庭有哪些地方相似?

  我想,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父母對孩子能足夠放得開,孩子對父母能足夠尊重。

  作者簡介:牛陽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