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閱歷,都會讓他總結出一套他奉為圭臬的人生經驗。比如我爸當了一輩子老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累的渾身是病,就早早教導我:咱家後人,再也不要當農民了。徐霞客的祖上和唐伯虎一起進京趕考,喫了科舉的虧,大筆一揮,把「不許考科舉做官」寫進家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漢朝自劉邦算起,到漢武帝四代,太后干政成為政治傳統,令老劉家的大老爺們非常不爽。特別是呂后,差點把劉家帶把的男人殺了個精光,絕了劉家香火。而文帝朝的薄皇后,景帝朝的竇太后,也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提拔外戚專權,架空制約皇權,令景帝和武帝都痛苦不堪。

武帝的母親王太后,雖然劣跡不明顯,但早年屢次改嫁,騙婚漢景帝,聯合館陶公主算計慄太子慄夫人,為了自己的兒子劉徹上位,可謂不擇手段。武帝明面上不能對母親怎麼樣,但暗地裡對這種宮心計十分忌憚。

總結祖上和自己幾代的人生經歷,武帝覺得留下鉤弋夫人,有可能令呂后或者竇太后那種強勢太后專權的局面重現,不僅不利於幼子劉弗陵當皇帝,還有可能威脅龍子龍孫們的卿卿性命,於是便乘著自己還清醒,結果了鉤弋夫人的小命。

殺母立子,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這一套玩的比漢武帝更溜。但為什麼後來在中原王朝,雖然還有太后專權,卻不立子殺母了呢?

不錯,先人的經驗,看似沒錯,但時代在變革,不能與時俱進,簡單粗暴地殺人滅口,很明顯是不理智的。漢武帝的腦子很好使,但用過了頭,連幾十年後的事也要管,而歷史也很不客氣,當頭給了他一棒子,讓劉弗陵短壽,海昏侯昏聵,如果沒有上官太后出來主持局面,西漢公司就得提前宣佈破產了。

太后之所以是太后,自有太后的用處。太后缺位的那段時間,權臣霍光補缺,仍然對皇權形成威脅,這難道是漢武帝願意看到的嗎?

聰明反被聰明誤。


漢武帝嬪妃趙氏,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鉤弋夫人」趙婕妤,因為她居住的宮殿叫做「鉤弋宮」,所以稱作「鉤弋夫人」。「立子去母」是古代的一種防止外戚干政的做法,主要興盛於北魏,而源頭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晚年選太子,選了劉弗陵之後對趙婕妤說:如果你兒子做皇帝,你就要丟掉性命;如果你要保全性命,那你兒子就不能登基。最終,鉤弋夫人被漢武帝誅殺,劉弗陵成為新君。

但是,劉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當時已經老了腦迴路出現了異常麼?很明顯並不是。而且對於鉤弋夫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其實一直存在疑點,並不是絕對說武帝為了防外戚干政而殺了她。比如後來的班固在《漢書》中記載,趙婕妤是因為伺候武帝不周到而被斥責,抑鬱而死的。

而題目中所描述,也是如今很多人堅信不疑一種說法,那就是漢武帝心理有陰影。在漢朝,太后擁有很高的威望,是皇權監督者。然而漢朝很多太后,無論目的如何都妨礙到了皇帝。比如漢惠帝的母親呂雉、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

尤其是竇太后,她作為文帝的皇后,曾經逼迫景帝「兄終弟及」傳位給小兒子劉武,又因為堅守黃老,對景帝、武帝寵信的大臣諸多打壓,無論對錯,對於景帝、武帝父子都是心裡很不爽的。以至於後來劉徹登基多年,一直不敢在老太太面前施展拳腳,心裡非常壓抑。

戾太子劉據之後,武帝就剩下四個可以選擇的兒子。但其他三個兒子不是輕浮就是涉嫌謀逆,只剩下他最疼愛也最聰明的小兒子劉弗陵,所以他不能容忍「主少母壯」,所以誅殺生母,留下自己信任的輔政大臣輔助劉弗陵。


西漢前期君王深受婦寺干政之苦。

漢武帝才上臺的時候,同樣氣勢洶洶準備大幹一場,結果被太皇太后竇氏幾乎拍死,全靠丈母孃及老婆陳阿嬌的掩護才裝死拖延過去。

鉤弋夫人年壯,太子年幼,鉤弋夫人必定控制政權,漢武帝就乾脆殺了她。


武帝晚年經歷了巫蠱之亂後,太子劉據已死,面臨立儲問題,少子弗陵資質聰穎,與武帝相類,只是年齡還很幼小。鉤弋夫人又正值青春年少,將來兒子為帝,鉤弋夫人必然會幹政,恐怕又是一個呂后。武帝喟然嘆息說:庸愚無識之輩,怎麼知道朕的想法?歷代國家變亂,多由主少母壯所致,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后的故事麼?左右聽了,才知武帝的用意。都說最毒婦人心,其實還忘了一句無毒不丈夫。武帝建立的立子殺母制,被北魏所仿效,且一直延續了下去。後代歷代王朝都有嚴規後宮不得干政,武帝也是為了大漢江山基業才下狠心處死鉤弋夫人的,相信他下決心時也是很痛心的,但為了江山基業,他也得選擇。


漢武帝晚年期間,太子劉據生性與漢武帝相左,太子劉據得罪了漢武帝身邊的人。所以設計陷害巫蠱,詛咒父皇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大怒,整個宮廷牽扯上萬餘人。漢武帝廢掉太子劉據後。東宮位置一直閑著,恰好漢武寵妃鉤弋夫人生一男孩兒,武帝非常喜愛。是男孩兒性格酷似武帝,漢武帝就想把鉤弋夫人所生男孩大名劉弗陵立為太子,當時因為母壯子幼,怕呂后、竇太后專權事重演。雖然釣弋夫人是武帝所愛,但是為了皇儲,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賜鉤弋夫人一死,答應立其子劉弗陵為太子,鉤弋夫人哭得面帶梨花,但帝王之命焉能更改。太子劉弗陵即後來的漢昭帝。


漢朝前期,太后干政比比皆是,外戚專權也是如此。很多君王即使登基親政照樣沒有實權。很容易造成內鬥不止,豪強門閥林立,君權嚴重受到損害削弱。

殺鉤弋夫人的重點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後事,不會被打亂部署。鉤弋夫人若在,則輔臣定了還是白定,竇嬰就是個現成的例子


自己喫了後宮干政的苦,加之武帝以前高祖後幾乎就是一個後宮干政的歷史,劉徹自覺處處英武不凡豈能再容主幼母壯、太后擅權的歷史重演!只是未必鉤弋夫人就一定當上太后後干政,可惜一代佳人。武帝此事上看似超越前人,實際落入固有思維的怪圈,從現在的角度看還是相當殘忍和不明智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