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三場戰爭究竟為什麼是「早期帝國主義戰爭」之前,我們要先看一下,什麼是帝國主義,什麼是帝國主義戰爭。

帝國主義階段的世界

十九世紀最後四分之一世紀和二十世紀頭十年是西方最終將全世界囊括,西方最終成為主宰這個世界的主導性文明的時期。這一時期,西方擴張的勢頭之猛烈、領土征服之頻繁以及作為其精神激勵的意識形態之喧囂可謂空前。這種擴張大潮是在當時世界經濟政治跳躍式演進的背景下,主要由經濟和戰略兩大動力掀起的現代帝國主義擴張狂潮。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促成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喚起了西方世界以巨大規模掠奪壟斷性的投資場所、商品輸出地和原料來源地的巨大衝動。在這一過程中,列強極端民族主義的惡性發展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國際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空前劇烈,這導致列強間關係的高度緊張,因此為爭奪和控制重要的戰略和軍事海陸據點、運輸通道、物資產地以及緩衝地帶,就成為了西方列強奉為圭臬的基本國策了。而奉行這種政策的國家,就是所謂的帝國主義國家。

諷刺漫畫:托拉斯帝國主義(美國)

帝國主義國家之所以奉行這種政策,還與當時在西方普遍流行的帝國主義信條有關。

帝國主義不僅依賴民族自信,而且是它的最高成果。因為,民族主義只有在其鼓吹者將其輸出到外部世界,在那裡拿當地民族的成就與自己的成就相比較,才會實現它的充分潛能,並且形成最強的情感引力……援引自己在非洲和遠東的『文明使命』的法國人所言所云,與俄國人關於自己在中亞的任務所言所云如出一轍;規劃將『德意志文化』移植於一個如此分明地需要它的世界的德國人,與意欲像他們自己被西化那樣去西化別人的日本人,也是如此;美國人也一樣,他們不宣稱什麼教條,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在哪裡,哪裡就會變得更安寧、更繁榮。(A.P. Thornton, Doctrine of Imperialism, p.154.)

也就是說,這種帝國主義信條(思想)的泛濫是列強擴張的心理文化動因。一般來說,這種帝國主義信條,大致包含六個形態:經濟帝國主義思想,戰略帝國主義思想,生物學或種族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宗教和救世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民族歸併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以及所有上述帝國主義思想的混合。

新重商主義

經濟帝國主義思想,也被歷史學家稱為「新重商主義」,以當時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為代表,強調新工業化時代里國家要保證經濟繁榮甚至生存,就必須在保護性關稅之外建立或擴展獨佔性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即殖民地,並且以宗主國為核心,將殖民地整合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整體。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戰略帝國主義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馬漢的海權論。他的信條無論在英、美還是在德、日,都對國策有重大影響。另外一種戰略帝國主義思想是「為安全而擴張」,它尤是沙俄大陸領土擴張以及英國海外擴張的重要推動力。

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生物學或種族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出自社會達爾文主義,列強殖民擴張和它們相互間的權勢競爭由此既獲得了一種偽科學證據。其代表為法國人阿瑟·德·戈比諾、英國人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美國人喬賽亞·斯特朗。具體觀點大家可以類比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等等。

西奧多·羅斯福

為了文明的利益,英語種族應當統治南非,正如為了文明的利益美利堅合眾國本身——英語種族的最大一支——應當統治西半球一樣。(西奧多·羅斯福)

宗教和救世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則以一種看似利他的使命意識為特徵,因而理所當然。比如沙俄認為自己負有拯救異教徒或者異端統治下的斯拉夫兄弟,恢復東羅馬帝國的輝煌的使命,就是一種宗教式帝國主義。救世式帝國主義更普遍,指的是以「文明」的名義進行的殖民半殖民擴張。具體來說,就是西方文明優越於其他文明,西方人的使命就是管束和教導不文明的非西方人,使之文明。這一類帝國主義思想和生物學或種族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有緊密的聯繫,在很多情況下是一體的。

泛斯拉夫主義(來源:百度百科泛斯拉夫主義詞條)

民族歸併形式的帝國主義思想,則主要表現為泛日耳曼主義和泛斯拉夫主義,這對德俄兩國的公眾輿論及對外政策有重大影響。

在實踐中的現代帝國主義擴張往往以所有各類(或其中大多數種類)帝國主義思想的混合塑造其目的和辯解論據。

在這些帝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列強不僅瓜分整個世界,而且列強在瓜分世界過程中,尤其是後起的強國為了爭奪和控制重要的戰略和軍事海陸據點、運輸通道、物資產地以及緩衝地帶,為了爭奪殖民地,必然會與老牌強國迎頭碰上,這樣就會爆發所謂的「帝國主義戰爭」。

而所謂的帝國主義戰爭,一般是指這些奉行帝國主義政策的國家為了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那麼,為什麼美西戰爭、布爾戰爭和日俄戰爭被稱為早期的帝國主義戰爭呢?這三場戰爭分別發生在1898年-1899年,1899年-1902年和1904年-1905年,基本上是處在世界上主要領土都被瓜分完畢,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列強)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而爆發的戰爭。這些戰爭主要是為了瓜分世界,基本上不涉及到爭奪霸權的問題,所以央視的紀錄片把這三場戰爭歸為早期帝國主義戰爭。而在這之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為了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爆發了將所有列強都捲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

也被稱為第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是1898年-1899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1898年美國同西班牙籤訂了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給美國。這次戰爭,成為世界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主要標誌之一。

布爾戰爭(Second Boer War)

指第二次布爾戰爭,也被稱為英布戰爭、南非戰爭,是1899年-1902年,英國與荷蘭移民後裔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為征服僅有數十萬人口的布爾人,戰爭持續了三年多,英國先後投入四十多萬兵力,共陣亡兩萬兩千餘人。最終英國在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與國際輿論壓力下,與布爾人簽訂和約,戰爭結束。布爾戰爭標誌著英國海外擴張的結束,英國在這場戰爭後開始了戰略收縮;其他強國通過布爾戰爭認識到了英國的內在虛弱;英國殖民體系開始瓦解。換句話說,這場戰爭表明英國開始由霸權頂峰跌落,英國外交政策也由此發生變化,從孤立主義轉向結盟。

日俄戰爭(Russo-Japanese War)

是指1904年到1905年,日本與沙俄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日俄戰爭以沙俄的失敗而告終。這場戰爭導致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動搖了沙皇的統治。而日本經過戰爭跨入列強的行列。戰後日本成為東亞地區強國,與大致同時成為世界強國的美國開始成為東亞地區國際關係主角,爭奪東亞地區霸權,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沙俄轉而向巴爾幹、近東擴張,一方面英俄世紀大角逐結束,英俄關係緩和,最終導致英俄協約的簽訂,三國協約形成;另一方面沙俄與奧匈帝國因巴爾幹和近東問題矛盾激化,而德國支持奧匈帝國,俄德矛盾激化。可以說日俄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

日俄戰爭作戰圖

進入19世紀末期,世界範圍內土地都被殖民主義者瓜分完畢,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更多殖民地,只能搶劫老朽的帝國,比如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就是美國奪取古巴,菲律賓這兩個西班牙殖民地的戰爭,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必然爆發的戰爭,也是第一場戰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