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話說三遍,姑妄言是在《三國演義》的範疇內探討此問題,是《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三國志》。

  孫權之所以一直對魯肅信任有加,咱們不妨梳理一下魯肅所做的大事,自然就會明了原因。

指囷贈糧,輕財好義

  魯肅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周瑜是這樣介紹魯肅的:

  姓魯,名肅,字子敬,臨淮東川人也。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事母至孝。其家極富,嘗散財以濟貧乏。瑜為居巢長之時,將數百人過臨淮,因乏糧,聞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肅即指一囷相贈,其慷慨如此。平生好擊劍騎射,寓居曲阿。

  周瑜所任的居巢長,雖然是袁術所封,但他卻是在給孫家幹活。他過臨淮時,軍中乏糧,就向魯肅求助,魯肅家中有兩指囷米,各三千斛。魯肅指著其中的一指囷米,將其全部贈與周瑜,這就是成語「指囷相贈」的由來,魯肅輕財好義如此,可算得對孫氏、對周瑜皆有大恩。

「榻上策」成為孫氏的治國方略

  魯肅的首次登場,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說的是孫策死後,孫權嗣位,周瑜勸魯肅投孫權。二人相見,甚得孫權看中,「權甚敬之,與之談論,終日不倦」。

  就在此時,魯肅提出了經營天下的方略,即有名的「塌上策」。

  「今之曹操可比項羽,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孫策死於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4月,當時北方袁紹與曹操正在官渡進行大戰,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袁紹佔有較大優勢,戰局尚未明朗。在此情況下,魯肅就能準確判斷出,掌控北方的定是曹操,而非袁紹,可見其戰略眼光相當厲害。

  榻上策的核心理論是,漢室不可復興,讓孫權穩守江東,與劉表、曹操成鼎足之勢,然後攻滅劉表,建立帝號,攻滅曹氏,一統天下。

  這個理論對時局看得相當精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出一轍,不過是將劉表換成了劉備而已。這一策略就成了江東孫氏政權日後的治國和發展國策,雖然赤壁大戰後,荊州為劉備所得,但依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見可見魯肅的厲害。

力排眾議 力主抗曹

  卻說曹操平定袁紹之後,連兵數十萬討伐荊州,劉表身死,劉琦出鎮江夏,劉琮束手歸降。於是曹操又得荊州水軍二十多萬,其中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氣勢洶洶殺向江東。

  大敵壓境,江東群情滔滔,或言戰或言降,孫權猶豫不決。魯肅是這樣勸孫權的:

  恰纔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

  魯肅與孫權的對話,十分真誠,完完全全替孫權考慮,這非但源於精準的戰略眼光,更源於難得的忠誠。

激勵孫權 克成帝業

  赤壁大戰之後,孫權一直屯兵合淝,與曹兵交鋒,未決勝負。此時恰逢程普、魯肅回兵。孫權親自出營勞軍。魯肅先至,權竟然下馬立而待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

  眾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密謂曰:「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肅曰:「未也。」權曰:「然則何如而後為顯耶?」肅曰:「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權撫掌大笑。

  翻譯一下。孫權下馬迎候魯肅,還偷偷問他:「孤下馬相迎,能夠彰顯你的地位嗎?」魯肅答道:「不能。」孫權又問道:「那麼我怎麼做才能彰顯你的地位呢?」魯肅答道:「願您威德加於四海,一統九州,成就帝業,使我能夠將姓名書於史書,這才算彰顯了我的地位。」

  這一番對話,魯肅直抒胸臆,意在激勵孫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一統天下,成就帝業,一腔忠悃,躍然紙上!

屢討荊州 被諸葛戲弄

  赤壁大戰後,劉備軍事集團乘機佔據了荊州、襄陽,雖然孫權沒有得到荊州,但卻依然保持著三足鼎立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氏經營天下的國策不受任何影響,損失也不算大。至於如何處理荊州,只能討要,不能動兵,否則兩家聯盟破裂,曹操坐收漁人之利。

  魯肅明白這點,只能與劉備打口水仗,以理服人,居然還打下了借條;孫權明白這點,並沒有深怪魯肅,甚是寬容;諸葛亮更明白這點,才敢跟孫權、魯肅耍賴,形如潑皮無賴。

  整個局中,只有周瑜一個糊塗人,「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大都督,非要跟劉備死尅,結果生生被諸葛亮氣得箭瘡迸裂,發出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之後,溘然長逝。

  綜上所述,魯肅輕財好義,有恩於孫氏在先;國士無雙,制定國策於後;忠心耿耿,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如同掌上觀文。

  這才是真正的無雙國士,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才。

  如果你是孫權,你會因為區區荊州而不信任魯肅?

  你會不會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會。

  本文為《姑妄言》原創首發,碼字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評論,如有不同觀點,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魯肅本身是地方大族,但是與江東四大家族並沒有實質上的同盟關係。同時,魯肅與周瑜一樣,屬於孫家重點扶持的新貴族。

我們知道,江東四大家族勢力龐大,其姻親者眾多,網路成群,實際控制江東近半的土地人口,所以孫策孫權一直都在對四大家族不怎麼友好。比如,孫策戧害陸家(陸家實際還是孫策的外祖母家族),孫權蠻橫殺死顧雍,逼死陸遜,都是證明。

但孫家本身又離不開四大家族支持,因此孫策孫權一直扶持周魯全步等中小世家,甚至是呂蒙這樣的寒門及諸葛瑾這樣的外來戶來平衡四大家族。比如在江東四英將中,只有陸遜是大世家。不過中小世家畢竟沒有底蘊,周瑜魯肅等少數精英人才去世,新貴族自然沒落。

所以,魯肅等人一直居於孫權決策核心。


首先從歷史上,魯肅並沒有「讓諸葛亮戲弄多次」。歷史上魯肅確實屬於相對親近蜀漢的一派,但也並非一味對蜀漢懷柔。215年孫劉兩家爭奪荊州,孫權「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此後魯肅更和關羽單刀會,眈眈相對。所以魯肅該強硬時候還是很強硬的,孫權當然要信任他。

然後再說演義。演義中,魯肅確實是個「忠厚長者」,甚至在平話中成為「踱頭」,多次被諸葛亮戲弄利用,甚至成為諸葛亮對付周瑜的擋箭牌。然而,即使如此,演義中的魯肅也依然值得孫權信用:

(1)演義中,孫權對周瑜極為重用,而魯肅是周瑜臨死前推薦的。

(2)演義中,魯肅雖然遭到諸葛亮的戲弄和重用,但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超級神仙。周瑜等一票東吳名將照樣被諸葛亮戲弄,不是單獨魯肅背鍋。

(3)演義中,魯肅雖然被諸葛亮戲弄,但同時他在劉備、諸葛亮面前也是一個比較受信任的人物。魯肅維繫吳蜀同盟的結果,對東吳還是有好處的。甚至設想下,假設劉備東征時候,魯肅死而復生,說不定還能阻止雙方的大交戰呢。

(4)演義中,魯肅如此忠厚,對競爭對手都能講道理,那麼孫權更沒有理由懷疑他的忠誠了。


魯肅生性忠厚老實,但也很有才能,而且識大體,凡事以大局考慮,當然謀略方面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魯肅忠於職守,有很強的辦能力,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更適合當外交官。

其實諸葛亮並非存心要戲弄魯肅,因為周瑜太精了,曹操南下討伐東吳,孫權,周瑜自然派魯肅到蜀國跟劉備、諸葛亮搬救兵以示吳蜀結盟之舉,那諸葛亮肯定要借荊州為根據地駐兵紮營,但蜀國出了這麼大的力氣結果並得到半點好處,加上蜀國確實領土太少,也就只能剩機把荊州給佔了!

在討荊州這件事上,魯肅可算是踏破鐵鞋在吳蜀兩地往返三番五次,也花費了許多唇舌,但諸葛亮總是以各種借口請求魯肅寬容期限,「暫借」一些時日,雖然有點欠厚道,但也怪周瑜這隻「鐵公雞」,一毛不拔,蜀國幫了這麼大的忙,赤壁大戰合力擊退曹操80萬大軍嗎?

所以在諸葛亮的思想領域裡:你周瑜太會算了,即使蜀國不結盟,靜觀其變,你勝算有多少?我收漁翁之利再補你們(吳,魏)一刀,哪又如何?我拿你的荊州,你就這麼小氣!別以為如意算盤只是你們會打,人家都是傻瓜。

雖然對魯肅來說,是有一點被耍的感覺,但如果諸葛亮沒有這樣做,蜀國就真的被耍,衡權再三隻能出此下策!

雖這樣但孫權依然留用魯肅,也在側面反映魯肅為人厚道可靠,荊州雖然討不回來,但也為日後的硬取提供理由和借口,這叫先理後兵,怨不了人,再說魯肅也為吳蜀聯盟做了很多「外交工作」,功不可沒,而在國內仍然可以處理其它國事,也表現了孫權對大臣仁慈寬容大度胸懷,魯肅等大臣自然感主隆恩更盡忠吳主,有百利而無一弊!


魯肅的人脈太廣闊而且堅實。魯老頭實在可以說在三國中是個亂世中的"佳人"。孫策的哥們,周瑜。這一背景了得,看過三國的人都曉得是怎麼回事,不多說了。那一囤糧就讓未來的大都督刻骨銘心。周瑜後來暢懷當初,那歌賦可不是故作多情"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我將醉,我將醉兮發狂呤″。兵強馬壯,士民殷富,上有孫權倚重,下有雄兵擁護。外有信任朋友,家有美妻小喬,沒有魯肅危難中扶一把,可能就沒有這一切罷。

單是朋友倚重不行,還得自己有本事。靠誰都不若靠自己。曹操八十萬大軍下江南,劉備聞風脫逃,江東朝野震動。孫權手下立刻分成主戰派和主降派。讓孫權飄搖不己。魯肅在未得到周瑜的態度前就是個鐵杆主戰派。跟前跟後勸孫權拿定打戰的主意,並不辭辛苦地跑到江夏找孔明劉備聯吳抗曹。這舉重若輕,或逢輕就重的孫權手中,只有是魯老頭一人而己。

赤壁大戰勝了,魯肅頭功不為過。之後又鞍前馬後地討要荊州,次次受屈而去,次次受騙而歸,劉備不還,關羽無禮,周瑜計窮,孫權抱怨。讓一個忠厚長者整成了個"受氣包"。而這魯肅的"死結"就是怕孫劉聯盟破裂,讓曹操有機會重下江南。這一點,劉備,孔明和周瑜,孫權都明白。所以戲謔歸戲謔,長者還是長宥。所以,雙方對長者魯肅還是相信,對他的人品和氣度,幾個人都有些"愧"。蓋上天不欺忠厚人,人騙得了一時,騙不過一世罷。魯子敬接手周公瑾當了大都督,依舊為討荊州不遺餘力。呂蒙一上來,遇到新局面,耍賴的付出慘重代價,荊州回到孫權手中,舒了口悶氣……


謝邀。魯肅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聽信諸葛亮。其實他內心明鏡一樣,知道諸葛亮劉備是不肯還荊州的,是為了不想吳蜀同盟破裂。吳主相信他,也是為了避免和蜀國出現大的戰役,使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偏移,而使魏獨大,這對吳主是相當不利的,吳主要等的就得魏蜀想吞而與中取利。


說魯肅被諸葛亮戲耍的,只能說是看問題還不要成熟。當時形勢複雜,任何謀略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魯肅提出的東吳版隆中對,符合客觀事實和吳主孫權的發展需求。可以說和諸葛亮是英雄所見略同,分歧在於誰佔主導地位。就荊州問題來看,既不能因為荊州問題而破壞聯盟,讓曹操有機可乘,也不能白白失去荊州,讓劉備佔據聯盟的主導地位。所以魯肅決定當個「傻子」,不斷的索要荊州,但絕不動武。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以求的一個「理」字,在各方妥協下,形成了劉備「借」荊州歷史假象。使得人心普遍認為荊州是吳借給劉備的,東吳就有了荊州主權的合法性。之後進一步取荊州,無論是荊州百姓,還是天下人心,都不會排斥東吳。劉備集團內部,也不能就武力奪回荊州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因為魯肅是東吳唯一的明白人,他深刻的知道只有孫劉聯合是唯一能保住東吳的途徑,而剛好諸葛亮跟他的想法一致,再加上英雄所見略同,他們有共同的利益,一榮俱容,一損俱損,所以雖然被諸葛亮多次戲弄,但是為了保住孫劉聯盟這個局面,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只能選擇相信他。


首先,魯肅初投孫權時對孫權提出了全局性的戰略構想。深得孫權認同。

其次,赤壁之戰時魯肅是最具眼光的主戰派大臣。讓孫權刮目相看。

再者,魯肅是周瑜指定接班人。所以一些小節不會動搖魯肅在孫權心中的地位。


三國志中其實已經做了回答。孫權與陸遜談論魯肅的時候說:我和他在酒席上談話,他馬上就談到政事的要點帝王的功業,此一快也。後曹操因獲劉琮之勢,張言力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我徵詢各位將領的對策,沒有人滿意回答我,子布、文表都說應當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我火速召回周瑜,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而且他決定計謀策略的思想,遠超蘇秦、張儀。雖然勸我借地給劉備是一個短處,但不足損害他的兩個長處。周公對一個人不求全責備,所以我忘記他的短處,重視他的長處,經常把他比做鄧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