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陵地宮的猜想,有很多傳說。

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之所以保護的好,是因為陵墓地宮裡傾注了大量水銀,可以防腐防盜。

有人說地宮裡的水銀像江河一樣流動不息,大量水銀才使得秦始皇的身體依然完好的保存,栩栩如生的躺在棺槨中。

還有說法認為,秦陵中存在大量水銀是秦始皇為了能夠在地下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而儲備的等等,這樣的說法有很多。

秦陵地宮存在大量水銀嗎?歷史記載地宮裡存在水銀江河,這是真的嗎?秦始皇為什麼要在陵墓中放置水銀呢?如果有,又是用來做什麼的?

地宮水銀之謎(上)

最早關於秦陵地宮水銀問題的文獻,是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意思是說,水銀是用來模擬百川江河湖海,並且相互之間可以流動。

西漢之後,在《史記》的基礎上對秦陵地宮水銀進行了或詳或略的描述。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裏記載: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歷代文獻關於秦陵地宮水銀的描述越來越詳盡,人們也更加相信秦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說法。

但這種描述,真的可信嗎?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第一次對秦陵地宮水銀進行了勘測,結果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了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這個區域的水銀含量高出周邊土壤含量的數十倍。

後來,為了確定強汞異常區,是來自地宮的水銀所致,還是構成封土土壤本身所攜帶的。本世紀初,研究者用氡氣測量法,對封土又做了一次測試,結果表明,封土中強汞異常的原因,其實是來自地宮的水銀揮發後沿著封土的裂隙,上升到封土表面所致,並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

秦陵地宮中含有大量水銀,是顯而易見了。

有學者推測,按照345米乘以350米的大小,在地宮中按平鋪10釐米的水銀計算,秦陵地宮的水銀足有100噸。以標準的足球場計算(長105米,寬68米),如果將100噸的水銀倒進去,它的厚度能達到1米,甚至更多。

地宮水銀真的是江河大海麼?如果是真的,這些巨量的水銀又是從哪來的?以當時的生產條件,能夠生產出足夠的水銀滿足地宮龐大的需求嗎?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裏提到,秦始皇時期,巴郡一帶,有一個寡婦名叫「清」,因為經營丹砂產業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甚至組建了一支武裝力量來保衛她的家族。秦始皇認為這個女子是一個貞婦,對她很是禮遇,並在她死後建造了一座懷清檯來紀念她。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種歷史文獻記載中,秦始皇除了其母親,和女性的交集,巴寡婦清是唯一的一次。

除了政治因素,像巴寡婦清這樣的豪強巨賈,不只生前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死後秦始皇還專門為她修建紀念碑,紀念她的貞婦行為,很不可思議。

因為秦、西漢時期,女子改嫁是一件普遍的事情。僅僅因為巴寡婦是貞婦,就為她建造懷清檯來紀念她,這種理由很牽強,和秦始皇的為人處世也不相符。

段老師認為,司馬遷的記載,足以說明,這一切就是因為巴寡婦清所經營的丹砂產業。

丹砂,就是現在的硫化汞,是生產水銀的原料,巴山一帶,汞的儲量非常豐富。

有種可能,秦始皇為了陵墓中的水銀煞費苦心,富豪清,慷慨地奉獻了大量的水銀,才使得秦始皇對她另眼相看。但僅巴寡婦清一家的產量並不能完全滿足地宮水銀的需求,也許秦巴之交的陝西旬陽,也是秦陵地宮水銀的來源之一。

旬陽位於秦巴之間的秦嶺南坡,在該縣北部的青銅溝一帶,目前已經探測到的汞儲量達到1.47萬噸。

上世紀50年代,礦業普查曾在這裡發現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汞礦達三千多個,在附近更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建築遺址,再加上旬陽距離秦陵很近,這些讓研究者相信,旬陽應該也是秦陵地宮水銀的一大來源。

既然有了原料,秦人是否有能力生產出多達百噸的水銀供陵墓地宮使用呢?

以我國目前的現代化生產水銀的工藝水平,年產量才900噸左右,在2200年前的秦代,秦人真的能生產100噸甚至更多的水銀放置在地宮中嗎?

下期揭祕秦陵第三集《地宮水銀(下)》歡迎關注!

文末彩蛋,秦調-秦軍服送給各位看官!

秦調

它不僅是一種服飾

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敢想 敢秀 敢說 敢幹 敢出彩

敢於堅持原則 敢於直面矛盾 敢於衝破世俗

敢於實踐創新 是虎狼之師的氣魄

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