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首發於知乎「老飛·野路子」專欄,未經作者許可,嚴禁引用、轉載等複製傳播行為。

知乎最近「湧現」了一大批因為看了《聲如人心》這檔節目,而對音樂劇、歌劇乃至戲劇表演感興趣的知友。從這個角度來說,要謝謝節目組,又一次把我們戲劇行業推上話題浪尖,只是不知道這次的「後浪期」,能不能比之前幾次的一兩個月那樣子更長一些。

同樣由此,很多知友也表示準備買票去劇院看戲啦!所以業內小夥伴們也都歡欣鼓舞,不過也有小夥伴私下表示過往的經驗,讓他們擔心一羣「劇院小白」的湧入,會給劇院秩序和業務管理帶來很多問題。好在看到知乎上的很多表示有意去看戲的知友,也在問各種問題,希望瞭解一些知識要點了,所以就打算寫一下關於劇院裏看戲的一些需要留意的地方。

但是還是會有一些知友覺得我們小題大做的:去劇院看戲呀,又不是坐宇宙飛船上太空,買了票按時去劇院不就行了?還要學什麼東西啊?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的確在劇院裏看到過各種亂象。比如看戲看到一半掏口袋找東西喫、電話鈴響了找了半天還在觀眾廳裏大聲接聽、甚至是在演出過程中自發地跟著舞臺上一起唱…所以還是有必要講一下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劇院觀劇要點。

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開始吧:

劇院,有時候也叫「劇場」。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戲劇演出的場所。英文裏常見的是叫Theatre,此外也有很多其它說法,比如Playhouse之類的。

劇院在歐美的歷史比較長,比如大名鼎鼎的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形劇院,「第一版」是在1599年竣工落成的,距今已經有近420年歷史了。然後音樂劇領域常說的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等很多劇院,也都有個一兩百年歷史了。像著名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在倫敦西區的駐演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最新版」也是1897年開幕的了。

從泰晤士河北岸遠眺莎士比亞環形劇院,By Steve Collis from Melbourne, Australia

而且因為演出類型的原因,歐美有不少劇院設計建造時,會和音樂廳的功能相通,所以這類劇院除了演戲以外,還會舉辦各種音樂類演出。這裡如果欣賞過古典音樂表演的知友應該知道音樂會對觀眾的觀賞要求,是相當高的。所以我們接下來提到的很多劇場禮儀,有不少是從音樂演出裏借鑒過來的。

所以,到劇院去看戲,在歐美社會來說,是一種常見的娛樂形式。英國音樂劇大師安德魯·洛伊徳·韋伯在他新出版的自傳裏也提到說,他小時候每逢聖誕,家裡都會帶他去劇院看聖誕歌舞秀,甚至在電視綜藝節目出現早期,不少節目就是在劇院裏錄播的。

——是不是想起什麼類似的場景了?……

——對,達人秀!

不過在我們這邊,歐美類型劇院的場所的出現,距今也就100多年,而且是在租界裏,也就是說主要是為洋人服務的。那麼中國是不是就沒有了悠久的「劇院文化」了呢?

非也。

我們過去沒有這種劇院,但是有「戲園子」。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太瞭解了,我們小時候雖然也沒有進過戲園子,但是不少影視文藝作品裡都會有表現,比如經典華語電影《霸王別姬》裏就有不少。但是這種theatre的風格...是一言難盡的,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段相聲裏侯寶林大師的描述(33秒開始):

[侯寶林 郭全寶]關公戰秦瓊?

v.youku.com
圖標

有一說一,歷史上歐美劇院一度也是如此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莎士比亞環形劇院:

環形劇院內部 By No machine-readable

大家可以看見,內部結構和中國古代戲園子,很像!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外國人都是人嘛!

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之後歐美劇院的功能逐漸豐富起來,同時隨著一次次制度變革,歐美的平民社會的文化水準越來越被提高,很多尊貴文化也被保存下來。

而我們這邊,雖然百多年前在一些租界裏出現了歐美式劇院,隨著時間的推移,華人也開始開辦這類劇院,演出歐美話劇等節目(當時被稱為「文明戲」)。但是這只是曇花一現,歷史上長時期的「尊卑分化」和百年前緊接而來「暴風驟雨」打斷了了文化延續自然篩選的過程,使得中外戲劇文化沒能充分接觸和融合,也包括了觀劇禮儀方面。

所以接下來,我會分以下幾個階段:

  • 進劇院前
  • 進劇院時
  • 演出期間
  • 演出終場
  • 演出之後

來分別講一下我們怎麼做,纔是一個懂得怎麼看戲的文明觀眾。

(待續)

第二篇:想看戲麼?先看這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