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6000使用有一段時間了,除了原廠和適馬自動鏡頭外,老鏡頭用過潘太康 2.8/28、梅耶 1.8/50、潘太康 1.8/50、美能達 1.7/50、Jupiter8 2/50、Carl Zeiss Biotar 2/58、Helios44 2/58、潘太康 2.8/100、施耐德 4/135,麻煩各路老法師在80或85焦段的定焦老鏡頭中推薦一二,不勝感激!


謝邀。80、85這個焦段最近我的心頭愛是東蔡白銀時期RF口(少量來自西蔡Opton)的 Sonnar 85/2。壓手的純銅鍍鉻精工鏡身,通透如水的鏡片和透藍的鍍膜,它長這樣:

東蔡白銀時期大多出片通透感好,層次細膩,色彩不濃重但也不顯寡淡——或者說冷暖兼收還是很明確的,往往帶點冷綠調所以人像膚色容易好看。你用過小B的話應該比較能理解,Sonnar 85/2比小B色調更冷一些,通透感可能也略強(看同什麼版本小B比較)。

不過說實話,這頭比你當前主要鏡頭的價格區間要翻一倍不止,通常在2.9k上下。雖然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但沒必要強上,還有很多其他更有性價比的選擇我會一個個講。不過片子還是先來貼一點:

要注意一點,這幾張都是 Sony A7/Nex 5R 生動模式拍的,反差對我來說屬於比較大了,色彩也偏濃。Sonnar 85/2本身是個更溫和一點的頭。

======吃個飯再更其他頭的分割線======

接下來說說價格實惠一些的選擇。首先,蔡司家的 Sonnar 頭基本上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會差,尤其是時期相對靠後,有了多層鍍膜的三個體系:祿來 QBM 卡口系統的 Carl Zeiss Sonnar 85/2.8,Contax Y/C 卡口上的 Sonnar 85/2.8 T* (當然大名鼎鼎的 85/1.4 T* 就不說了,貴了),以及 Contax G 系列的 Sonnar 90/2.8 T*。

總體而言,Contax Zeiss 的頭都有著非常感人的全開銳度,Sonnar 的焦外柔順好看,T* 鍍膜的色彩飽滿鮮艷,我一般以「鮮銳」來描述康蔡的路子,現代,好看。而 QBM 上的蔡司色彩間過渡更為柔和油潤,暗部有藍調也有醬調,空間和細節感拿捏非常準確,有著更多德頭傳統的味道。我各上一張作為參考(不過都不是 Sonnar 而是 Distagon):

Contax Carl Zeiss Distagon 28/2.8 T* MMJ

Rollei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 (made in Germany)

另外一說的是 Rollei QBM 卡口上還有一支 福倫達 Color-Dynarex 85/2.8。雖已不是西德原福,但也還未落入確善能之手,色彩厚實油潤,也是好頭。

然後就是一些相對偏門的選擇了,比如施耐德為 Robot 相機所產的 Tele-Xenar 75/3.8。別看光圈小,施耐德出片結像密實,立體感出色,作為人像頭是不錯的,看片:

Robot Schneider Tele-Xenar 75/3.8

又或者另闢蹊徑,去搞中幅機的標頭(通常是80mm焦段)。比如東蔡的 Biometar 80/2.8 MC,這頭千元之內基本可以搞定,雙高斯結構,解析度焦外等等都是不錯的。而且進光量很足,色彩鮮艷,亮部過渡舒服,反差相對低,老鏡味道比較足,不過人像容易帶紅,需要在白平衡階段或者後期中適當控制:

Carl Zeiss Jena Biometar 80/2.8 MC

中幅頭裡我還用過 Mamiya 的 80/1.9,銳度非常好,對白色表現準確,亮部好看,想來應該適合人像。這頭有點貴,但 Mamiya 80 焦段應該有光圈更小价格更易入手的版本,不知道是否也有一樣好的表現:

Mamiya Sekor 80/1.9

像徠卡的大/小頭九,即便是 R90/2.8 價格也在 2K 以上,縱然是毫無疑問的好頭,不過不在你的理想價格區間內也就不談了。


補一個又便宜又好的,佳能FD 85 1.8 SSC,這隻頭素質我認為是不錯的,比EF85 1.8 USM還好一些,銳度和反差非常好,很小的紫邊,色彩比較淡,還原非常忠實,焦外漂亮,而且這支頭體積真的很小,55mm濾鏡,標頭一般的體積,和55 1.8ZA差不多;最後,它的價格只要1000左右,可能在手動85/90焦段的頭裡是最便宜的之一了,相當感人。
80、85mm的沒用過,倒是推薦一個徠卡M90/2.8,小巧,成像也OK,價格4000左右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