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撿書博士

ID:bos259

“我兒子遇到陌生人就老往我身後躲,讓他叫人也都叫不動,這種情況要怎麼改變呀?”

辣麻麻最近在後臺收到不少這樣的留言提問,其實孩子們的這些表現都是典型的“安全感缺乏症”

到底如何才能改善調節孩子害羞粘人問題呢,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會有以下這三種表現:

1、經常害羞或者害怕

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感到害羞、害怕,面對陌生環境退縮、不敢自我表現,就是典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肢體的親密接觸,給其受保護的感覺。對完全的陌生人,要告訴孩子不要喫對方的東西,不要跟對方走,否則媽媽會擔心。對不熟悉的親友,要容忍孩子的怯懦,可以將孩子擁入懷中,向孩子介紹對方的善意,消除孩子的不安和陌生感。

2、過渡黏人,總要人陪伴

孩子黏人是他們追求安全感的一種途徑,因爲他們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抗衡陌生現實世界帶給自己的焦慮感。

孩子睡覺時喜歡牽着媽媽的手,或者摟着媽媽的胳膊,抱着自己喜歡的毛絨玩具,這些小動作其實已經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實際上,孩子 2~3 歲時,已經能夠擺脫父母的限制,獨立探索世界,處處顯示出“我行”“我可以”。

但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格外依戀父母,對新鮮事物也缺乏熱情,人際交往中也處於被動,長此以往也就很難建立獨立而自信的人格。

父母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參與戶外活動,並與他探討和交流活動感受,告訴他自己一直陪在他身邊,不會拋棄他。

3、孩子有暴力傾向

孩子在校經常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摔東西、大喊大叫、打人是他們發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個時候的他們並沒有學會該怎麼去宣泄不良情緒,很多時候他們習慣於模仿大人,如果父母們平時以錯誤的方式發泄情緒,就會讓孩子有樣學樣。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面臨更多的情緒困擾,久而久之,也會導致病態的人格發展。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子剛入幼兒園時,一般對幼兒園生活都會比較抗拒,會出現大聲喊叫、大哭,或者不敢說話等一系列不適應幼兒園環境的行爲,我們稱之爲入園焦慮。

有安全感的孩子對他人的信任度較高,更容易適應新環境,能與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

有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會比較樂觀自信,敢於嘗試未知的新鮮事物,不懼困難,對未來充滿希望,並且具有較高的“共情”能力,更通情達理,善解人意。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表現爲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喜歡逃避、性格孤僻、玻璃心等弱勢人格傾向。

孩子們爲什麼會如此缺乏安全感?

1、父母的離別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 3 歲前,孩子與媽媽分離半個月以上,由此造成的創痛幾乎是不可逆轉的。

與孩子朝夕相處、互動陪伴是帶給其足夠安全感的最好方式。

孩子懂事以後,如果父母要離開一段時間,應儘量實情相告:“媽媽要出差,過幾天就回來了,媽媽會給你打電話的。”

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而且還能在電話中聽到媽媽的聲音,孩子心裏會踏實很多。

千萬不能以好玩的態度欺騙孩子:“媽媽上個廁所就回來。”“我們來玩個躲貓貓吧。”等孩子一轉身,就再也找不到媽媽了,孩子會陷入被遺棄的恐慌中。

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種不真實、不穩定的環境中,很容易喪失安全感。

2、父母的恐嚇教育

父母們時常會用恐嚇的手段,來讓孩子聽話。甚至將孩子一人放在黑暗環境中或者獨自關在門外。

“你不聽話,就會被怪獸抓去喫掉哦!”

“你再哭,我就把你丟到河裏去!”

“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你會永遠見不到我!”

諸如此類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恐慌,喪失安全感。因爲孩子很單純,他們會把父母的話當真,然後時刻警惕,擔心父母真的就不要自己了。

這樣的孩子,內心如何能安寧。

3、感受到父母的焦慮

“媽,我們家現在還有多少錢?”一個 6 歲的小女孩一邊喫肯德基一邊問媽媽。

媽媽認真想了想,說:“我們家現在已經沒錢了,爸爸做生意虧了,以後生活費還要找別人借。”

“是真的嗎?”小女孩不相信。

“是真的!”媽媽顯示出沉痛的表情,還給爸爸遞了一個眼神,爸爸也配合地點點頭。

雖然這只是父母開的一個玩笑,可是孩子會因此陷入恐慌中,會擔心喫了上頓沒下頓,以後會不會沒有房子住。

孩子的內心很敏感,他們能感受到大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會受大人們的情緒所影響。

倘若大人們爲生計發愁,夫妻間不和睦爭吵,孩子們能敏銳地察覺到家庭氛圍的改變,父母們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所以,當父母們受負面情緒影響時,也別忘記安撫孩子,以免他們陷入恐慌。

一個自身都缺乏安全感的人,也無法滿足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生活的樂觀而不是焦慮,他自然能找到父母帶給他的愛、信心和安全感。

4、父母的不可靠性

“爸媽沒出息,以後就都指望你了。”

“千萬別學你爸爸我,幹啥啥不成,你以後一定要幹大事。”

父母本應該是孩子的依靠,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身後沒有靠山,就會頓失安全感。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長中需要一盞指明燈,他們需要精神的支撐,否則會很容易陷入迷茫無助。

父母的可信度一旦垮掉,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寧願自己像個無頭蒼蠅,四處亂竄,也不願聽父母的建議,因爲不足以另他們信服。

孩子的安全感是對外界和人的基本信任,首先來自父母,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父母自身的安全感狀態,都會影響他們內心安全感的建立。

英國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的繪本作品《我爸爸》、《我媽媽》,以充滿煙火氣息的圖畫和文字,激發了無數孩子對父母的熱愛和崇拜。

的確,父母的形象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可靠。要讓孩子知道,當他犯了錯,有人幫助他改正;當他遇到困難,有人會幫助他,給他支撐。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堅強的壁壘,這樣孩子們的內心纔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對於成年人來說,擁有安全感,才能積極樂觀地生活,否則容易焦慮,情緒也容易失控,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

成年人尚且如此,安全感對於孩子的影響必然更大。

努力讓孩子從出生起就知道世界是可靠的、父母和他人是可以依賴的,他們纔會有勇氣和信心去感知和觸摸社會,去享受美好甚至創造美好。

我有個小小請求,幫忙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