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以來,我們都會告訴孩子,一定要做個懂得分享的孩子。

上個星期,同事晨媽給我們講了最近讓她很生氣一件事:

前陣子,有個朋友帶寶寶來我們家和晨晨玩,臨走時,朋友的寶寶硬是想要把晨晨的小汽車帶回家。

晨晨當下就拒絕了。那個小汽車是前不久晨晨過生日時舅舅送的,晨晨非常喜歡和看重那輛小汽車,每次去找領居家的小孩玩,他都會帶上這輛小汽車。

所以我也沒有強求孩子一定要把小汽車送出去,但朋友的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出於抱歉和禮貌,我向朋友的孩子許諾,我會買個一樣的小汽車給他當禮物。

可是我萬萬沒想到,朋友竟然一邊安慰着孩子一邊陰陽怪氣地說:“一個小玩具而已,這也不肯分享給弟弟玩,太小氣了……”

晨晨當時委屈極了,拿着小汽車感覺想給弟弟但又很捨不得的樣子,我不忍心就說了句:“這是你自己的東西,不想送就算了,這不是犯錯誤。”

本以爲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到了昨天,我才發現這個朋友竟然把我拉黑了?!

媽媽們,你們遇見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們會怎麼做呢

有時候朋友們聚在一起,有些寶爸寶媽會說——

“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比較小氣,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搞得我們作爲爸媽很尷尬很沒面子啊!”

但是,同爲寶媽的80後的貝貝說起以前自己小時候的一件小事:

那時候很流行收集漂亮的卡片,上面大多數是一些卡通或者是當時很紅的明星。比如說美少女戰士、灌籃高手或者香港四大天王等等。

因爲當時家裏經濟條件一般,貝貝買卡片的錢都是平時省下一點早餐錢慢慢積攢的。

有時候要好的同學送個她一兩張,她就能高興半天,感覺自己贏得了整個世界!

她很珍愛那些閃閃發光的漂亮卡片,會把它們很謹慎地放在一個月餅盒裏,然後藏在她自己的小抽屜裏。

結果有一天,她爸爸的一個遠方親戚夫妻來他們家做客,還帶着一個和貝貝年齡相仿的小女孩。

開始的時候,貝貝和親戚家的小女孩還玩得很開心。她們一起分享貝貝爲數不多的玩具。

由於很愉快,貝貝很自然地想和親戚家的小女孩分享她最珍愛的那些漂亮卡片。

可是怎麼也不會想到,親戚家的小女孩竟然就把那些卡片揣在懷裏,再也不肯放下來了。貝貝這下急了,大聲哭了起來。

親戚夫妻也就象徵性地叫孩子不要搶貝貝的東西,然後剛好時間也晚了,就喊那小女孩回去了。

結果那女孩變本加厲說特喜歡那些卡片,一定要帶回去,不然就哭着抓着門把手一直不肯走。

僵持了一會,貝貝的父親一聲令下,就讓那對遠方親戚帶着女兒走了,順便帶走的,還有貝貝那些視若珍寶的卡片。

貝貝的爸爸說——

“那些小卡片孩子喜歡就當是禮物送給她好了。我們家貝貝不懂事,不知道讓着小妹妹,我回頭再給她買卡片就好了,不用管她!”

結果那天晚上貝貝放聲大哭,哭了很久很久。因爲那時候還小,說不清楚心裏的感受,只知道很傷心很傷心,就一直不停地哭。

後來他的爸爸也沒有食言,帶貝貝去買了新的卡片,可是有好多那些她特別喜歡的,還有好朋友送的那些“特殊卡片”卻再也找不到了。

貝貝現在也成了孩子的媽媽,但直到現在,她有時候在路邊的報刊亭看見滿牆的卡片貼紙,還是會想起那時候她失去的那些卡片。

雖然她已經過了收集漂亮卡片的年齡了,但是她還是會記得那時候卡片被拿走之後的心情。

她說那時候小小的她心裏很疑惑、很不解、很憤怒。

她不明白爲什麼那些明明是她一張一張那麼用心積攢下來的東西,當別人沒有任何理由來搶的時候,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爲自己維護,反而站在了別人的那邊,同聲同氣地“幫助”他們,奪走了自己視若珍寶的東西。

也許在大人眼中,那只是一堆十幾塊錢的卡片,可是在“小貝貝”心裏,每一張卡片都有它被喜愛和珍視的理由,那些獨一無二的卡片甚至是金山銀山都不能換的東西,那是屬於她自己的“心頭所愛”。

所以貝貝說,她從來不無緣由地要求自己的寶寶要謙讓於別人,她認爲孩子雖然年齡小,心智不成熟,但這些都不能成爲不尊重孩子意見的理由。

貝貝:

孩子是我們生命延續的體現,卻不是歸我們所有的物件。孩子是屬於他自己的獨立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所以當然包括要尊重原本屬於他自己的東西。

雖然我們有義務教會孩子學會分享,但是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最終物件應該怎樣被處置,是送出去還是堅決自留,那都是孩子自己的決定,我們不該干預。

其實關於教育孩子分享這件事情,樂媽有幾點小體會想和大家分享。

我認爲面對這件事,我們應該有兩個基本態度:一是引導孩子擁有“所有權”意識;二是家長自己要擺正態度,遏制自己單向地以成年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所謂的“所有權”意識,就是要培養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不是我的,就是要讓他們清晰認識一些基本的社交秩序。

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能肆意妄爲地破壞大家都在遵守的規矩等等。

如何引導寶寶擁有“所有權”意識

一、劃清界限

可以引導小朋友逐漸知道哪些是寶寶的東西,哪些是爸爸媽媽的東西。

如果要使用爸爸媽媽的東西,需要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爸爸媽媽反之亦是。

這樣有助於寶寶建立自己眼中的秩序,就能理解爲什麼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爲什麼拿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同意等等的問題。

二、不能以不合理的手段獲得想要的東西

上述故事中遠方親戚家的孩子又哭又鬧,採取“極端”措施作爲“武器”,最終成功拿走了貝貝心愛的卡片。

如果爸爸媽媽這時候選擇阻止貝貝保護自己的東西,轉而因爲面子像上述故事一樣,讓對方熊孩子拿走卡片。就會讓孩子覺得,哭鬧可以成爲獲取想要事物的武器,下次孩子也會效仿。

還有的爸媽喜歡說自己的寶寶不懂事,因爲不懂得謙讓年齡比自己小的孩子,不懂得謙讓客人。

於是當孩子去到別人家成爲別人家的“小”孩子時,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成爲別人家的客人時,他也會同理覺得自己可以肆意妄要求得到一些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說,這樣的教育是不正確的。

三、學會交換

當寶寶想要對方小朋友東西的時候,要和小朋友商量,通過交換徵得雙方都同意的方式獲得。

家長怎麼做纔算是擺正態度

一、平時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不能只停留於口頭教育,更應該在生活小事中進行引導。

比如家裏買了什麼好吃的東西,應該全家人一起分享,這樣可以讓孩子覺得分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是習慣性地就給孩子一個人享用。

二、不要礙於面子阻止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

爸爸媽媽不要礙於自己的面子,輕易地分配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東西應該怎麼處理,纔是最理想的做法。

否則會破壞孩子眼中的秩序,讓孩子無法理解,進而產生憤怒、失望、傷心等情緒。

我們這一代家長,是聽着《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

毫無疑問,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的美德應該得到傳承。

但是謙讓並不是沒有理由沒有底線地退讓,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用單一的價值判斷去綁架我們自己的孩子。

不然的話,那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一種教育,可能只是懶惰的父母爲了草草了事而做出的無理制止罷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好不容易買到的限量款包包被別人換成了20元一個的布袋,你願意嗎?如果你好不太容易搶到了坐北朝南的戶型被別人換成了格局錯亂的房子,你願意嗎?

換位思考之後,也許你能更懂得你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