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19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

  教育作爲澳洲第三大出口產業,僅次於鐵礦石和煤炭行業。

  去年,約548,000名國際學生赴澳洲高校求學,另有220,000人蔘加了各類職業教育培訓。爲了一個澳洲學歷,國際學生總花費竟高達320億澳元,較上一年增加了10%以上。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澳大利亞將超過英國成爲第二大熱門留學勝地,甚至今年就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在所有國際學生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來自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學生人數則位列第二和第三。

  一些澳洲學者認爲, 澳大利亞作爲全球教育和留學中心,它的快速成長並非沒有代價。

  學者們指責:“在這場全球留學生‘爭奪戰’中,澳洲的教學標準已經有所下降。老師們要頂着壓力幫助學生通過考試,即使是那些語言能力差,甚至無法掌握教材內容的學生。”

  即使是一個勤奮的講師,他底下如果有太多學生被掛, 也會被認爲是課時進度太快或者是教學失敗。

  此外,許多靠移民專業入學的國際學生,加大了和當地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低了整體工資水平,這一現象最初從服務行業開始蔓延。

  求學,通往財富or負債之路?

  在澳洲,一個學位不再是職場大門的敲門磚。

  如果你有一個學位,當然,你找到工作的概率更大,但不能保證這份工作是你專業和擅長的領域,甚至在一些專業程度較高的崗位也是如此。

  10年前,約85%剛畢業的學生在離開大學後的四個月內找到工作。最近調查顯示,該比例已降至約73%。

  由於找不到全職工作,從事兼職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在澳洲, 超過32%的男性和41%的女性從事兼職工作。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下,年輕一代從事全職工作並不像以前那樣了。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必須接受一系列無休止的短期合同,這些合同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安全保障。

  雖然教育機構樂於給你描繪一幅高等教育的收益藍圖,但他們不會把學習所發生的成本、以及相關債務與未來收入進行比較給你看。

  付出那麼多,爲了一個學位真的值得嗎?

  以心理學畢業生爲例。只有60%的人在畢業後的四個月內找到工作。即使他們可以在所學專業找到工作,也可以獲得期望中的報酬(平均57,600澳元),但他們可能揹負着接近30,000澳元的債務(如助學貸款等)。

  更令人遺憾的是,大批澳大利亞年輕人正從法律系、新聞系和心理學等專業畢業,但是並沒有那麼多崗位來接納他們,未來的大律師們可能成爲了咖啡師。

  一些學者批評道:“每年,澳洲高校培養出15,000名法律畢業生。然而在全國範圍內,註冊律師僅66,000名 。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的大學即使知道未來畢業生可能找不到工作,他們仍然爲了搶奪學生資源而大吹就業前景,隨之而來的是,包括國際生在內的所有澳洲學生需要承擔高失業率和創紀錄的負債。”

  誰來爲這場災難買單?

  雖然澳洲教育作爲一個“行業”已經經歷了50多年的努力,但它在2009年之後才真正開始“起飛”,當時的教育部長Julia Gillard宣佈了兩項重大政策改革。

  首先,是取消公立大學的入學上限,讓他們儘可能多地招收學生。第二個,是讓職業教育學生獲得政府援助的貸款計劃。

  至今爲止,第二項改革幾乎被教育界視爲是一場災難。一些唯利是圖的學校吸引年輕人們進入所謂的高薪課程,導致教育成本大幅飆升。 其中,到底有多少人可以通過考試?可以找到工作?學校並不關心。

  爲了吸引外國學生,教育機構需要在全球排名中奪人眼球。毫無疑問,新南威爾士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和蒙納士大學等知名院校都在全球榜單上佔有一席之地。爲了吸引生源,他們使出渾身解數。

  保持全球排名的最佳方法是開展突破性的學術研究。然而,這仍然受到聯邦政府繼續削減教育和研究經費的影響,阻礙了推進高等教育成爲支柱性出口產業的戰略計劃。

  一些學者做出了諷刺性抨擊:“一支受過高等教育、新興勞動力隊伍,心甘情願地被解僱、進入蓄水池並接受重新安排。後遺症是大規模教育負債、你所在專業很難找到工作、甚至沒有職業前景、工作保障最低、工資增長緩慢,對未來的養老退休生活更是大大不利。”

  參考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