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融合小說、歷史、傳奇,也能將王朝及江湖內容深刻展現。金庸筆下將歷史與傳奇混為一談,不是歷史真實,但能展現歷史本質與其實中華精神風貌。武功是武俠小說的靈魂,能與角色性格結合。武功如是,擁有絕世武器也如是。

《倚天屠龍記》中,黎姿飾演的趙敏手持倚天劍 (網上圖片)

金庸小說中,武俠們耍拳指掌腳氣功為多,但偶爾也有神兵利器。《倚天屠龍記》中,楊逍父女拿來鎖小昭的那根鐵鍊,就是用:「明教上代教主得到一塊天上落下來的古怪殞石」提煉的金屬所製造,「其中所含金屬質地,不同於世間任何金鐵」,不過,「削鐵如泥」的倚天劍,一下把它削斷了,可見倚天劍的威力。

於河北藁城臺西出土的鐵刃銅鉞 (網上圖片)

這種帶有神祕色彩的情節,確有歷史承託。就上段所說的鐵鍊製作的物質,據內地著名年青專欄作家李開周指,早在商朝先祖,已學會從鐵含量較高的隕石,冶煉出一些不太純的鐵和鎳,再將鐵和鎳加熱,打成薄刃,與青銅鑄接,製作成比普通青銅兵器更堅硬、更鋒利的兵器。據考古學家在1972年,於河北出土了一件商代鐵刃銅鉞,經檢測與計算分析物質為隕鐵,如果以鉞去劈砍青銅劍,應該可以把劍劈成兩截。

鐵刃銅鉞金相分析圖 (網上圖片)

事實上,地球上的銅元素的含量遠低於鐵元素,再者,銅礦石的還原性比鐵礦石強,即使古時幾乎沒有冶煉技術可言,火溫較低也能把銅從銅礦中還原。所以,當時鐵器時代之前,高溫冶煉技術未出現,先人就會從隕石中尋找原材料,將這些由外太空降落地面的「天賜」瑰寶,鐵含量極高,只要放到炭火一燒,雜質極少的鐵就能提取出來。又因為隕鐵極罕見,所以對於古人來說非常寶貴,將之打造成兵器亦相當奢侈。以隕石原料製作的種種,也往往被視為珍品。

網上圖片

古人認為,從隕石中提煉出來的那些隕鐵「神奇元素」,可以製造出比鐵刀、鐵劍還要神奇的兵器。那麼,金庸筆下的倚天劍,能將之輕易砍斷,那麼就更顯倚天更神。

倚天劍除了在《倚天屠龍記》中,明代羅貫中所著的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也視之為最著名的神劍:「魏武帝初時有兩劍,曰『倚天、青釭』。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那麼,在現實中,能不能造出真正削鐵如泥的兵器?

兵器能削鐵如泥,有較具體記載在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手足篇第四·長刀解》中有載:「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換句話說,日本倭寇的寶刀非常鋒利,可以砍斷明軍的短刀和長槍。

戚繼光畫像 (網上圖片)

日本刀更早在北宋時期,文學、史學家歐陽修已盛讚過,《日本刀歌》:「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吉凶。」他說,傳說西域崑崙山出寶刀,可切開堅硬玉石,歐陽修沒見過,但他見過日本刀,刀鞘刀身精美,在北宋一把能賣一百兩銀。只是到了戚繼光時,有了與削鐵如泥相近似的形容。

日本人比起中國較晚進入鐵器時代,冶鐵與鍛造技術完全學自中國,但他們精益求精,後來居上,最終造出更精良兵器。李開周更指,在《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以及《乾隆實錄》中,都有日本人將他們自鑄的精良刀劍進貢給中國帝王,帝王再將之賞賜親信大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