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姐的小孩滿周歲了,每次到她家裡探望,就會發現小侄女的床邊又多了新的玩具。從會念唐詩三百首的音樂鈴、能夠點唱的英文繪本、到穿了可愛小外套的故事機。在這些刺耳的電子音樂聲中,表姐驕傲的說她還訂購了英文教學套組,每個月都會送來新的教材和玩具。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在孩子大腦的啟蒙時期,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因此業者也不斷地開發更多新的教材和玩具,以滿足父母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

但是,這麼多的教材、玩具和課程,到底有什麼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投資呢?

 

641.jpg

 

在全世界的政商以及科學界如魚得水而聞名,孕育出不少優秀諾貝爾獎得獎者的猶太人認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自由自在且多元化的遊戲。

 

九歲之前是人類開發大腦“創造力”功能的黃金時期,因此,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會珍惜這個寶貴的時機,來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直覺。

 

在 《猶太媽媽不買玩具:猶太媽媽教孩子獨立思考、問問題,有自己的主張》ㄧ書中提到,猶太父母並不會選擇益智玩具作為兒童玩具,而是會將周圍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拿來當成玩具,也可以當成教具。

 

猶太人覺得,跟孩子一起玩遊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猶太父母並不需要特別找時間去買玩具,或是準備教具。因此,他們可以將起司包裝紙當做像“培樂多”無毒黏土般的東西,把樹葉和樹枝當成教具,將商店的招牌和交通號志當成兒童學習認字的教材。

 

642.jpg

 

事實上,這些過程看似容易,但是需要相當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猶太父母會觀察周圍的一切,試圖從中找到可以讓孩子感到有趣的東西,以及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

 

而在美國人類發展學家 Betty Hart,以及心理學家 Todd R.Risley,兩位元博士進行一項觀察兒童語言發展軌跡的長期追蹤也發現,一般父母在嬰兒出生的30個月內,平均每小時能夠跟孩子說1500個字。比較喜歡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平均每小時跟孩子說2100個字;反之比較不喜歡說話的父母,平均每個小時只說600個字。如果把孩子出生前三十個月的話語加起來,對喜歡說話的父母而言,他們的孩子約可以聽到4800萬個字;那些不喜歡說話父母的孩子,則只聽到1300萬個字。

 

643.jpg

 

若是更細緻的去研究兩組孩子的大腦,在父母愛說話這一組的孩子,大腦神經連結活絡程度比父母不愛說話的這一組多了3.7倍,這意味從出生就接受密集語言刺激的孩子,在智慧發展的優勢遠遠多於刺激不足的另一組孩子,思考更為敏捷。等到上學之後,他們在閱讀能力、字彙理解等功課表現的表現也明顯的較好。

 

但怎樣跟嬰幼兒說話,對於刺激孩子的腦部發展最有效呢?研究者注意到兩種說話的方式,一種是“命令”或“指示”,例如“該睡覺囉!”、“把牛奶喝完!”、“要換尿布囉!”、“不可以摸!”這一類簡單、直接的句子,這種說話方式,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十分有限。

 

反之,如果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用比較複雜、成熟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你今天想要穿這一件衣服?還是這一件?”、“你記得我們有來過這個公園玩嗎?”、“假如把球丟出去會怎樣?”、“你覺得今天蘋果好不好吃?”、“你有沒有注意到松鼠走過來了?”,這類互動比較多、語句中包含提問與討論,能夠引發孩子思考。即使孩子的年紀還太小,仍舊無法瞭解父母說的意思是什麼,這類話語的正向效果都很顯著。

 

644.jpg

 

什麼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投資呢?

 

能夠“觀察周圍環境的習慣”和“找尋機會的無限想像力”的父母,就是啟發孩子大腦,一生受用無窮的寶藏。

當父母親能夠以身作則地負起自我訓練的責任,孩子就能夠在父母的陪伴與互動中,開啟他們對世界的想像與求知欲,而在親子互動與提問的過程中,也能激發孩子的知性與感性

投資孩子的教育,就先從訓練自己的觀察力與想像力開始吧!

 

 

 

 


歡迎來到“色彩全腦智慧系統”測評分析指導師,為提升成人大腦的量身訂做課程~

☆ 歡迎洽詢:

    中心地點: 愛上官美力藝術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二段28巷5號9樓)

    上課時間:2018年12月22、23日

    諮詢專線:(02)2562-1638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