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明白,Yeit的慘敗,敗的並不是本身的問題,而是斯柯達自身諸多原因,包括定位定價等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臺和途觀出自同一批平臺的SUV,其實在國外是一臺蠻暢銷的車子,斯柯達很多人性化的設計都用在Yeti上。可惜偏偏在途觀賣得最火的時候引進國內,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再一次發生。

對於當時的SUV市場而言,賣得好有兩個必備因素。1、好看大氣,或者說不個性、不特立獨行;2、空間大。所以你會見到途觀、CR-V都賣得非常好,正是因為符合了這兩個條件。要知道途觀的後排空間確實被上海大眾魔改得非常到位,儘管途觀軸距並不長,但把行李廂空間犧牲給後排空間這招也是絕了。後排隨便翹個二郎腿不是問題。

演示者身高175CM

看回Yeti,最早的進口版本還是四眼圓燈,其實斯柯達也是抱著試水的心態。後來覺得不不對勁,才自己動手改成現在的樣子,全世界可以說獨此一份。問題是,Yeti輪廓擺在那,無論怎麼改還是逃不開另類的感覺,四眼大燈版本徹底個性就算了,魔改後變成不論不類的樣子。真不是大眾審美能接受的類型。

然後最關鍵的部分,後排空間不是Yeti的強項,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這是不能原諒的問題,不是Yeti的錯,只是生不逢時而已。

接著定價上,斯柯達想著既然Yeti與途觀同平臺,那宣傳與定價也儘力往途觀靠。可是忘了大眾那深厚的羣眾基礎和品牌價值,斯柯達品牌當時是支持不了接近20萬的定價的。雖然後來Yeti不斷官降,甚至最後1.6L版本也就13多萬出頭就有交易。可是先入為主的印象定了,後期就無力挽回了。

幸好,最近斯柯達總算慢慢認清自己的路線。與其和大眾拉關係,不如借著與大眾同平臺的技術特點,打造自己的特色產品。所以柯珞克很有可能成為Yeti的繼任者,當然了,市場這東西很難預料,但光是從國產柯珞克相比海外版軸距加長50mm這點我就覺得有戲,起碼不至於重走Yeti的路子。

以上


2013年9月斯柯達Yeti誕生,到2017年12月,4年的時間,共計51個月,Yeti累計生產了91391輛,月均不過1792輛,而現在這款來自斯柯達的首款國產SUV——Yeti終於宣告停產。

?

作為斯柯達的首款SUV,雖然在國外暢銷,但卻沒能在中國SUV市場大紅大紫的節骨眼上為斯柯達貢獻銷量,提振品牌影響力,實在令人可惜。

?

從它的名字出來,它就註定要失敗,帝。單從音譯的角度來看的話,「野帝」二字似乎不存在什麼太大的問題,但「野」字和SUV想疊加,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這款車能夠撒野的錯覺,但實際上Yeti這款車無論是越野性能和動力水平都非常一般,實在是沒有撒野的實力。名不副實的中文名讓消費者有一種被騙了的感覺;。??

其次在造型上方方正正的造型的確可以提供不錯的空間表現,但對於目前的國內消費者顯然更加喜歡時尚動感的造型。,Yeti的造型就像是一個刻板的書獃子一樣,讓人看不到趣味。

而最嚴重就是它的價格Yeti的指導價12.98~20.98萬,拋開手動檔乞丐版不談,Yeti自動擋的起步價格是14.98萬。15萬的售價對於Yeti自動擋乞丐版來說,實在是太貴了一些。?

Yeti的失敗可能真的沒有讓斯柯達認識到錯誤;明銳 2018款 1.6L 自動舒適版指導價格13.69萬,而大眾的速騰 2018款 1.6L 自動舒適型售價15.08萬,類似的動力配置上卻多出獨立後懸架、前排側氣囊、定速巡航、電動天窗、無鑰匙系統、多功能方向盤、真皮座椅、後排中央扶手、自動大燈、自動雨刷等一大堆的配置。

可想而知斯柯達是否有誠意,也能說明斯柯達有沒有認清自己了。

網友有什麼疑問或者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小軍為你解答~

如果是有質量的問題,小軍會為你專門寫文章分享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