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時代幾大文明,如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近東的耶穌等,其主張都包含「善,愛」,後來他們思想都成為統治思想,主流價值觀。

為什麼軸心時代幾大人類文明中都講究勸人向善,而不是鼓吹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因為趨向叢林法則的肯定有,而且不少,只不過沒機會「成為文明」而已。

一個部落如果「不追求善、愛」,那麼怎麼團結協作?怎麼對抗其他部落?

那麼反過來推理,一個部落通過「善、愛」實現了內部個體間團結協作,那麼顯然可以通過「善、愛」實現與其他部落的團結協作;一個團結協作的部落比鬆散的個體要強,能夠對抗更大的威脅,那麼顯然團結協作的若干部落就會比鬆散的叢林法則的部落們更強,能夠對抗更大的威脅,…………,這個邏輯延展下去,就是「文明」。


因為叢林法則就不是社會法則,講叢林法則,社會是要崩潰的!

社會法則講的是分工,是合作,是有序,這跟弱肉強食是有矛盾的。

對於社會來說,弱肉強食是人的生物性的一種體現,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不是一種需要維護的法則,而且叢林法則是影響社會凝聚力的一種現象,當然不會去提倡他。


謝邀,長篇預警,這是我14年寫的文章,非常之長

絕對權威和慾望管控體系

幾隻猴子關在一個大籠子里,然後在籠子頂端掛一串香蕉。很快就有一個猴子爬上去摘香蕉,就在它馬上要抓到香蕉的時候,巨大的水管對著整個籠子噴水,全部猴子都被淋得透濕。過了一段時間,又有猴子上去摘香蕉,結果所有猴子再次被淋得透濕。重複數次,猴子們終於明白,只要想摘香蕉,大家都會受到傷害。於是沒有一個猴子再惦記香蕉,再餓也不上去摘香蕉了。這時候新放進一個猴子試圖去摘香蕉時,其他猴子會及時阻止這個猴子的行為。從這個故事中,猴子在遭遇多次挫折之後,終於放棄了吃的慾望。我們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通過否定吃的信念正當性來遏制猴子吃的慾望。也就是說絕對權威之所以能夠作用於慾望是通過否定信念正當性來實現的。所以慾望管控體系是建立在絕對權威的基礎之上的。我總是喜歡用猴子的例子來類比人類,這似乎很不合理,不過我不會簡單的據此給人類下一個定論,我需要用嚴謹的邏輯來證明絕對權威如何通過肯定或否定信念正當性來開啟或者關閉人的慾望釋放路徑的。

我在之前已經給信念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定義,看起來離經叛道,因為我認為信念本身就是條件反射(或者把信念看成是條件反射的映射,這樣可以數學的思想去進一步演化理性是如何進行的)。只不過人類把條件反射用各種詞藻描繪時,掩蓋了了信念的本質含義。也許信念還有更合適的定義,但是毫無疑問信念和條件反射之間聯繫不僅僅是必然的,而且是直接的。即便是你給一個人隨便起的一個名字目的也不過是用文字和人之間建立條件反射,以便此人不在現場的時候也能據此判斷是誰。而信念則比一般詞藻更能體現條件反射。我也曾確切的肯定絕對權威也是信念的一種,可以說是特殊的信念,也就是說絕對權威本質上也是條件反射。絕對權威如果不作為一種條件反射那麼它就不會對行為作出及時的反應。比如猴子吃香蕉的信念被阻止,原因正是遭遇挫折形成的預警信念,也就是說吃的信念付諸的行為時,其他猴子條件反射了危險的預期,於是阻止了行為。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分析得出絕對權威能夠否定信念正當性來關閉慾望釋放路徑。試想,原始人類因爭奪食物暴力襲擊他人時,他抱有吃的信念的正當性,他頭腦中並無法制的絕對權威。沒有絕對權威,人類會條件反射的尋求慾望的滿足,這個時候用我的話說就是堅持吃的信念的正當性,在沒有危險預期的情況下,暴力發生是自然的行為,理性只為信念正當性服務。但是人類自從有了法制之後,這一絕對權威將提供危險預期,人類在實行暴力傷害時就會條件反射出危險的預期,所以會自我否定信念的正當性,爭奪食物的慾望被遏制,理性為絕對權威這個信念服務。

那麼更確切的說絕對權威是什麼?其一,在人類原始狀態下,抱有信念正當性的慾望擴張導致了大量的傷害,這些傷害越來越不被人類容忍。於是人類針對某些導致傷害的信念正當性進行發出預警,這些預警就是絕對權威,人類的理性服務於絕對權威並用文字形式表現為規則制度等。當然人類自身也具備絕對權威,人類能夠阻止人類不合理的慾望。因為當所有人都對絕對權威形成共識之後,人類就會對服從絕對權威的行為產生條件反射,對違反絕對權威的行為進行阻攔,人類是絕對權威的執行者。通常人類信念過度演化會造成傷害,也因此導致絕對權威的產生,絕對權威以各種形式形成不同的譜系。其二,由於級差效應,人類開拓了新的慾望釋放路徑,所以人類的慾望種類數量比其他動物種群多的多。那麼有時候需要人類開闢新的慾望釋放路徑時,那麼誰有權利迫使人類這麼做呢?理所當然的由絕對權威來完成這個任務。比如說改革開放,沒有絕對權威的作用改革開放就難以實現。所以絕對權威就是管控人類慾望體系,更確切說是關閉或者開啟慾望釋放路徑。

我們看到信念過度演化導致絕對權威的存在。猴子的認識並不能把預警信念轉化為知識體系,但是人類做到了,因為人類具有高級的理性天賦。我們看到了一個結果,也就是信念可以作為信念正當性的絕對權威,信念具有自我遏製作用,這也許是人類自我挽救的唯一出路!但是也不可否認信念遏制信念的脆弱性。人類預警信念在最初階段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定,但是人類中有一些偉大人物開始出現,他們把這些零散的預警信念逐漸集中起來用信仰的方式開始在人群中傳播。宗教信仰無疑是偉大的,那些為信仰而努力的偉大人物如:耶穌、穆罕默德、釋迦摩尼、老子、孔子等等,我們稱他們為神的旨意的代言人絲毫不過分!現在我們要好好的研究一下信仰究竟是什麼?

(1) 信仰

人類認為信仰似乎是一個倫理道德體系,信仰總希望人類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以此

來避免人類相互傷害,事實上這正是對人類慾望擴張危險預期所做的防範工作。兩千年之前的中國在東周時期曾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那個時候建立的哲學體系一直佔據著中國最核心的地位,而其後兩千年中,中國文明的演化方式已經變得截然不同了。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很多學者的一個重要疑問是:中國為何沒發展出資本主義?道格拉斯諾斯在制度經濟學提供的一個觀點能夠解釋這一原因。不妨叫諾斯原理: 「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競爭使得組織不斷的對知識和技術進行投資以尋求生存。個人和組織的技術和知識在新一輪競爭中改變關於機會的觀念,導致選擇行為的改變。另外,新機會的出現或者機會變化被看作是政治經濟組織之間的競爭而導致的變遷。在這兩種情況下,經濟中的稀缺所導致的競爭使得組織成員對知識和技術進行投資。不管是通過在職學習還是正規教育,生存關鍵是使自己的組織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當然,人類天生的好奇是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但是知識積累所活的報酬緊密相連。一旦壟斷地位得到保障,不論是經濟過程還是政治過程中,組織都沒有生存的內在衝動去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政黨,企業在面臨外來競爭對手時,必須改進自身組織的有效性以求生存。外來競爭不存在時,制度結構就會穩定下來,形成均衡。」我們可以把這個原理引申為國際競爭,競爭單位為國家。也可以把這個原理引申為國內競爭,競爭單位為個人、家族、企業等等。這個原理也同樣適應。

從諾斯原理表明東周時期四分五裂的國際競爭局面正是各種文明演化的動力,而統一之後的中國成為東亞巨大無比的壟斷帝國組織,文明的演化的動力消失了。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古希臘時期也是如此,它形成的是數以百計的城邦之間的國際競爭形態,亞里士多德說:「不能認為每個公民屬於他自己,而要認為所有公民都屬於城邦。」希臘公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每個人把城邦的利益看的至高無上,為城邦贏得榮譽獎得到獎賞,而背叛者則被剝奪公民權,甚至妻離子散、傾家蕩產。希臘的國際競爭形態下促進了古希臘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回到近代的西歐各種文明的演化也同樣吻合諾斯原理,即國際競爭推動文明的演進,或者更確切的說國際競爭環境對慾望釋放路徑的擴展和新路徑的開拓興趣濃厚。壟斷的世俗帝國組織和壟斷的宗教帝國組織都有存在嚴重的缺陷。基督教世界對物質擴張的約束力一向較低,並且近代自然科學突破了宗教的管控,這更使得西方在國際競爭環境下慾望擴張和拓展變得勢不可擋。另外宗教信仰也是蘊育理性思維的溫床。當中國在近代因為侵略被迫加入國際競爭體系之後,無疑中國在文明演進上變得主動和迫切起來。競爭形態下和壟斷形態下,新慾望釋放路徑開拓急迫性是不同的,慾望釋放路徑拓展的願望和方式也是不同的。每個慾望釋放路徑下的信念過度演化都會產生超越歷史的文明。如果有足夠大的競爭促進,人類在每一個可釋放的慾望路徑上都能在信念演化下產生驚人的文明,不管是任何民族和任何地域都是如此。至於說文明的程度上有所區別,這並不是本質的區別。我們必須結合地理環境、文明進化的基礎和區域競爭形態來詳細梳理該地區慾望釋放路徑究竟有哪些,可拓展的方式和能力如何,但這不是本文的目的,就此一帶而過。

我想說明的是在同一個慾望釋放路徑下基本信念演化並沒有多大不同,比如道德倫理等普世文明。而世界各地文明演化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諸多客觀條件作為初始條件像蝴蝶效應一樣演化出諸多差異化的文明出來。一方面信念演化的慾望釋放路徑有很大的區別,海洋型的國家和內陸國家存在的慾望釋放路徑是顯然不同的,另一方面慾望釋放路徑的拓展能力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同樣是從事生產勞動,宗教文明下慾望釋放路徑的拓展能力與世俗文明下慾望釋放路徑的拓展能力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人類需要研究文明如何形成的,就需要仔細甄別該地區慾望釋放路徑的特點,進而研究在此基礎上理性導致的信念演化規律。在成熟的世俗文明中(記住是成熟的),人類物質擴張能力遠比其他文明強大的多。原因是成熟的世俗文明中慾望釋放路徑集中在物質慾望擴張領域,在物質慾望擴張中形成的信念(性格)、級差效應、慾望擴張能力都是成熟的。世俗文明中的人類在物質擴張中得到的滿足感大大超過在宗教文明下的滿足感。而傳統宗教文明更注重精神的自由和滿足感。世俗世界可以通過物質擴張來獲得慾望滿足感,而宗教文明世界通過地理擴張主義或精神自由主義獲得精神慾望上的滿足感。

壟斷型的帝國很少有創新的衝動。兩種壟斷型的帝國,帝國世俗壟斷形態和帝國宗教壟斷形態都會遏制創新慾望。中國在秦之後處於帝國壟斷形態,中國的競爭單位不再以國家為主,而是在穩定國家形態下以個體或者家庭、家族為單位的競爭模式,這種競爭模式既促進了個體物質慾望擴張能力,也促進了以血緣關係和仿血緣關係的裙帶關係的物質擴張能力。在宗教世界裡,像伊斯蘭教的精神擴張主義更多的體現為領土和受眾的擴張。在基督教世界,尤其是西歐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世俗文明的發展挑戰了宗教權威,導致理性為了擺脫神性的束縛進行了深入的論證,這種探索自然科學的精神擴張帶來了文明的進步和精神自由主義。同時基督教鼓勵物質擴張主義,使得理性不僅僅為基督教的領土擴張服務,同時也為物質擴張做理論研究。而脫離了宗教信仰模式的中國在精神擴張能力上要弱一些,但是信仰覺醒的企業如華為則能迅速喚醒這個民族的精神擴張能力,中國在影視作品上都體現出這種缺乏信仰導致的精神擴張能力匱乏的現狀。世俗世界物質擴張喜歡吃「快餐」,物質慾望會抑制精神擴張慾望。但是伴隨著中國逐步回歸信仰的趨勢下,中國會喚醒沉睡的精神擴張能力。世界上最成熟的世俗世界是儒家文化世界,其次是基督教世界,其他或多或少存在各種嚴重的缺陷。

回到開始的道德問題,我們應該明白競爭形態下,資本強勢的個體或者團體很快通過慾望擴張佔據大部分生存空間。而資本弱勢群體在競爭失敗下慾望拓展路徑逐漸萎縮到有限的區域內。比如說農民所有的慾望釋放路徑都在那一小塊土地上,他積累不了多少財富,但是他卻不得不遭受權力資本盤剝,我們必須明白如果沒有絕對權威警告強勢資本擴張信念的正當性,這種擴張是無限制的,理性只是信念正當性的幫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讓資本弱勢生存無以為繼時。暴力反抗成為最後的選擇。王朝更迭出現了,那麼資本強勢遭遇了挫折,信念的正當性遭受質疑,這種在歷史反覆演繹的挫折最終由理性演化成了人類特有的道德體系。目的就是維護資本弱勢者的生存空間,而對資本強勢者生存擴張信念正當性的預警。因此道德作為預警信念承擔了絕對權威的作用。那麼現在我們就能明白其實道德能維護生存空間平衡。從本質上講民主和儒家文明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完成形式有所區別。民主制度下人類更換政府依靠選舉新的政黨來完成,而儒家文化下人們會把不關心民生的政府推翻掉,重新建立一個關心民生的政府。

而善是什麼?善是不能和道德混為一談的,對於這一點也許人們非常困惑。比如說,在戰鬥中你的戰友受傷了,你會充滿善意和同情心去幫助他,但是如果是敵人,你內心不會有同情感,因為仇恨壓蓋了同情。中國有句諺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什麼意思呢?就是被蛇咬過的人,對形狀像蛇的井繩會產生條件反射,他會條件反射般體會到傷痛。同樣的道理當你的戰友受傷時,你能夠條件反射的感受到那種疼痛時,你就會充滿善意和同情心。而對敵人的仇恨會否定這種善意的正當性,因此從行為上就不會表現出善意和同情心。由此可見善僅僅是相對而言,任何人只要不否定善的條件反射的正當性,那麼他就具有善。善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善的擁有者,所以人類可以擁有更多的善!前提是人類之間不能夠相互仇視!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擁有更多的善,並不是素質低下,只是因為激烈的生存競爭會製造相互的仇視。素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可笑的名詞。善是針對於個體,屬於私德,道德是公共行為準則,屬於公德。

基於倫理道德的本質,信仰是一個很好的慾望管控系統,信仰能夠通過否定某個信念的正當性來阻止這個信念下的慾望擴張,所以信仰當中會出現很多「不許」這樣的詞語,中國的儒家文化則更進一步要求人們要互相付出,互相釋放善意。中國的儒家文化強調秩序和關愛,中國道家強調清靜無為,而佛家則強調因果報應和輪迴。中國宗教文化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宗教信仰富有梯度的變化,這在其他國家裡看不到這種情況。對於文明的認識,人類往往會基於社會形態產生誤解,社會形態並不能夠完全表達一個國家的文明。對於中國文明的認識,西方是非常膚淺的。馬可波羅描繪古代東方中國社會形態深深的吸引了西方社會,但是當西方人真的入侵到中國時,卻看到一個看起來醜陋且破敗不堪的社會形態,這個時候西方人認為自己被馬可波羅欺騙了!事實上,社會形態並不代表中國文明,因為中國是一個周而復始的社會,各個時期的社會形態是極不相同的!馬可波羅時期看到的社會形態不代表中國文明,同樣清朝末期的社會形態也不代表中國文明。中國社會總是一個由盛及衰的過程,各時期的社會形態均不相同,各個朝代也有所區別。社會形態只是文明某一時期的表現,並不能代表整個文明。中國文明的特點就是保證中國周而復始,盛衰交替的社會形態。所以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只在於對中國文明缺乏深刻的理解,只關注的是社會形態。當西方人認為中國已經失去了文明時,中國卻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由衰及盛的循環,中國會慢慢顯示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人類的問題是人類會把宗教由目的變為工具,以宗教信仰為名卻行物慾之實。不僅僅中國是這樣,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也存在嚴重的工具化現象,那是否能代表西方的文明?那也不過是某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罷了。

有一個疑問:信仰是如何使得這樣的預警信念成為普遍認識的呢?信仰需要讓大家都遵守這些約定,所以推動信仰的人很偉大,他遵循神的旨意來挽救人類。第一個問題是誰賦予了信仰的絕對權威。信仰說不許人們去做什麼,但是人們為何要服從它?信仰的絕對權威從哪裡來?人類兩套絕對權威形成的辦法,一類是依託權力的絕對權威,無疑人類當中最具絕對權威的是權力。法制的絕對權威是人類的權利賦予,並配套了暴力機構來維持它的權威性。還有一類就是神賦予的,信仰的絕對權威是依託神的旨意。神告訴人類不遵循信仰將面臨的挫折是什麼!

信仰依託神的旨意具備了絕對權威之後,那麼它就可以否定那些有害信念的正當性,以防止慾望擴張帶來的危害。信仰第一步完成了讓人們相信的信仰的任務,也就是信仰可以管控人類的慾望,這種管控是通過間接的方式,是通過否定信念正當性來實現的。第二步是信仰如何讓人們都來信仰它?如果參與信仰的人少,那麼信仰發生作用的範圍就會非常有限。如何防止人們逐漸遺忘信仰中的信條?所以信仰第二個任務就是要更多的人相信信仰和讓信仰深入人心。能夠生存下的宗教都有具備自我強化的能力,比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採取周期性強化的方法,讓信仰中的信條逐漸成為人類信念群中的一部分。只有持續的強化才能讓信仰的絕對權威穩固在頭腦中。各地建立宣傳和強化信仰的教堂和清真寺,通過持續不斷的宣傳和強化讓信仰逐漸深入人心,讓神的旨意逐漸為人類所理解。出於這樣的目的,宗教的精神擴張都帶有領土擴張的衝動。

在完成以上兩個步驟之後,信仰會遵循這樣一個規律逐漸形成輻射效能。基本流程:提出信仰—強化信仰—人才聚集效應—上升螺旋—產生輻射作用—形成效能。強化信仰的結果是,由於信仰的信徒多了之後,由於人才聚集的作用,信徒開始進行信仰的演化,宣揚信仰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並對質疑信仰的人進行駁斥。這樣的演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信仰的行列,形成上升螺旋,那麼信仰的作用開始輻射到整個基督教世界。任何違背信仰的行為都會對對信仰條件反射,人類逐漸學會自我約束。

接下來我需要花上一些筆墨來描繪信仰所能產生的效能,這很重要。在中國的中醫里有一個理念叫做「治未病」,這不同於西醫那樣「治已病」的概念。那麼中醫的觀點及時調理,防止病患的產生,而西醫注重末端治理。中醫盡量把很多可以提前避免的疾病在形成之前消除掉。那麼信仰是什麼呢?就相當於中醫當中的「治未病」,在危害沒有發生之前就發出預警信號。法制就如同「治已病」,屬於末端治理。我們會發現法制治理的時候危害已經造成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信仰是置於法制之前的防火牆、隔離帶!在中國歷史上不重視在法制之前設置隔離帶的朝代大多都是短命的。在西漢的時候儒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有人會認為中國的宗教應該是道教或佛教,儒家不算宗教。這是錯誤的認識,儒家不僅僅承擔了大部分宗教的任務,而且還塑造了中國獨一無二的絕對權威形式,在整個亞洲儒家文化圈中發揮著非常隱蔽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儒家以宗教形式管控國家的。事實上,政治和宗教只是同出而異名罷了。下面用儒教來稱呼儒家文化,不同於其他宗教,儒教的絕對權威是皇權賦予的,西漢聲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教具備了絕對權威,同時也具有了排他性,這種排他性不是儒教自身攜帶的,而是統治者態度決定的。儒教的強化並不需要其他宗教那樣的周期性強化,因為儒教在中國是文化的主體,這是這是一個超級強化過程。就內容來講,儒教提供了比任何其他宗教更完備和齊全的慾望管控體系。不僅僅如此,儒教還提供了一整套建立絕對權威的辦法。儒教講:君臣義,即君臣之間要講信義;父子親;夫婦順,即夫妻要和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三綱五常是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被用於教化天下、維護社會倫理。儒教提供的絕對權威作為一套慾望管控系統所達到的高度超越了所有其他宗教。而在近代儒教被中國人所否定,否定的原因是儒教禁錮了人的思想,阻礙了科學的發展!這是錯誤的看法。儒家文明只不過在演化中被人類從目的轉化為工具才表現出危害的一面,而同樣一旦民主從目的變為工具,也同樣給國家帶來危害。問題不是出在文明的本身上,而是人類慾望擴張方式決定人類會逐漸把絕對權威工具化,為自己慾望服務。如果都能以信仰為目的,而不是把信仰工具化,怎麼會有那麼多困苦?至於說禁錮科學思想則以國際競爭環境有關係,帝國壟斷組織很少有科技創新的衝動。自從中國進入帝國壟斷組織形態之後,中國的創新能力就自然萎縮了,這並不是儒教的原因。儒教本身即是被動的,對於中央帝國來說這樣的一個置於法制之前的隔離帶是必須存在的,即便沒有儒教也會有其他教派出現發揮類似的作用。我們可以觀看世界上很多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出現民主亂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民主轉型過程中自由化沖淡了絕對權威,導致失去絕對權威的國家慾望管控系統失控,分利集團不斷瓜分國家經濟經濟財富形成腐敗的寡頭經濟,人們通常把絕對權威和專制混為一談!

中國在經歷了理性對宗教信仰的否定之後,宗教的隔離帶作用一度被忽視,但是時間證明人們需要它,所以宗教信仰又逐漸回歸了。但是現代文明的到來也使得規則意識逐漸成為承擔隔離帶的主流,事實上規則意識本質和宗教信仰沒有什麼區別,只是規則意識的培養已經不再沿著宗教信仰的路線了,而是沿著類似於中國儒家文化培養的模式由家庭教育承擔。相反的是中國自從拋棄儒教之後,家庭教育失去了獨立性,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再也不承擔起獨立教育孩子的作用,中國的世家文化近一百年來幾乎消失殆盡,中國法制的隔離帶非常淺。而世界上家文化或者說世家文化繼承最好的是猶太人,他們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了宗教信仰和規則意識的培養。放眼未來,不管是信仰還是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該逐漸遷移到家庭文化的教育中,成為一種普遍的培養模式。

上面談了信仰產生的效能。下面我們要繼續探討信仰的過度演化。

在中國儒教信念的過度演化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比如對有顯赫地位的人需要用道德聖人化來維護他的正當性,人們習慣於把那些名聲顯赫的人聖人化,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人們熱衷於用道德體系評價人,人的價值被狹隘的定義在道德體系內。儒教當中的禮教也演化出的繁文縟節已經嚴重偏離了慾望管控的目的,成了遏制人性的枷鎖。但是如果因此就否定了儒家文化那無疑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信念過度演化是人類自身問題而非宗教信仰本身。

信仰的過度演化傷害了人類自身,人類把信仰從目的變成了工具!本來信仰作為慾望管控系統能夠維護人類社會和諧的作用,但是人類從未停止過一切可恥的信念演化。不獨儒家文化遭遇了信念過度演化。在黑暗的中世紀信仰也成了一些人牟利的工具!那些把信仰從目的變為工具的人褻瀆了神靈,也導致了理性對神靈的質疑!人自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許多人相信佛教和基督教並不是因為懺悔和管控自己的慾望,恰恰相反只是為了滿足個人各種慾望罷了!宗教信仰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種慾望拓展的工具罷了。還有人借著宗教信仰的名義實行暴力,並聲稱為宗教信仰而死就能進天國,這都是把信仰工具化!人類不能把信仰演化為工具,信仰是人類管控自己慾望的目的!人類不能再褻瀆信仰了,請停止一切這種行為。在兩千年以前,人類散居於世界各地宗教信仰都確立了自己的神,在全人類融合的今天,人們仍然固守著各自的神,並認為自己的神是與別的宗教的是不同的。神只有一個,神為了拯救人類而來,神不會讓人類自相殘殺的,只有愚蠢的人類還包有種種偏見罷了。兩千多年來,人類從未像今日相互接觸,相互靠近!人類是時候拋棄一切偏見相互融合了,如果人類還不認識到這一點,那麼人類將永無寧日!

(2) 規則和法制

規則和法制是預警信念制度化的絕對權威,現代社會裡規則逐漸替代宗教信仰成為置於法制之前的防火牆。規則意識依賴家庭教育的反覆強化和培養,現代社會裡家庭教育能夠取代傳統宗教獨立承擔強化子女規則意識的任務。中國古代曾廣泛存在的家文化或者世家文化都承擔了這部分責任,而進入近代以後反而卻消失了,家庭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機構,家庭教育的獨立性已經消失殆盡,人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學校教育、制度和政府管理。

人們賦予了法制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法制具有超越人類的絕對權威!千萬不要輕信這種論斷。只有人才是人類最高的絕對權威,人為自己立法,但是人同樣可以操縱這些法則。人類的慾望擴張可以把一切其他絕對權威從目的變成工具。自從理性否定神的正當性以來,沒有任何絕對權威可以超越人類自身。不管是集權制度還是民主制度都無法建立一個超越人類自身的絕對權威。在民主社會裡法制的絕對權威依然會被人類自身所操縱。雖然說民主社會裡法制精神最強烈,但是人類信念的過度演化總是讓你猝不及防。美國人口只佔到世界人口的5%,但是律師卻能佔到全世界律師人口30%以上。法制離不開律師,而律師卻是人類,不是嗎?人類不能阻止律師行業變成一個牟利的階層,法制也有從目的變為工具的風險,就像是歷史上一切宗教信仰被當做工具利用一樣。目前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種不被人的信念過度演化的制度,分利集團總能夠滲透在國家經濟命脈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絕對權威能夠凌駕於人之上,人是絕對權威的終結者。你可以抱著懷疑的態度去驗證這個論斷。

必須承認的一個真理是:規則意識和法治精神是自由的基石。我們不能指望喜歡狎近和道德綁架的社會裡產生自由,不能指望一個在任何規則下都喜歡「闖紅燈」的社會裡產生安全感,不能指望不靠規則去競爭而靠「關係」競爭能帶來公平!更不能指望改變一個制度能夠帶來自由!人類從沒有認真研究過文化如何通過摧枯拉朽的力量橫掃一切阻擋它的障礙。民主制不是歐洲的一個選項,而是文化的命令。我們可以在信念演化規律上清晰的演繹這一過程,信念的正當性不惜以暴力的方式打破舊制度對它的約束。就像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的那樣,理性在大革命中作用只是信念正當性的幫凶!理性並沒有獨立性。即便是在未來人類自我毀滅中,理性依舊會充當信念正當性的幫凶!同樣試圖通過外置民主制改變一個國家的想法也很幼稚,我們會看到理性如何幫助這個民族意識當中特有的信念群的正當性來扭曲和架空民主制度的,我們永遠不能輕視非傳統民主國家和傳統民主制國家人民在信念群上的差異性。

人類能夠通過絕對權威作用於信念正當性來管控人類的慾望。缺乏絕對權威的慾望體系一定是混亂不堪的,所有人類的慾望體系都必須建立在絕對權威上。社會組織是適從人類慾望擴張相伴而生的,正是人類的慾望擴張需要絕對權威來管控,所以國家制度和社會組織產生了。可以說國家是絕對權威的外在形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慾望管控系統。慾望管控系統的有序和穩定都嚴重的依賴絕對權威。因為人類慾望擴張性的本能,不受管控的慾望體系是極其危險和混亂的。


不是,善是什麼?善是一種效率更高的生存手段,你首先要明白所有生物都是趨利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擺在所有事物之前。

掠奪可以在短期獲得更多的資源,但長期發展遠遠不如社會性質的合作,甚至會遭到報復,利益不增反減。而互相彌補缺點,強者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弱者也可以在其他領域成為強者,這樣一來人均獲得的總收益遠遠超出不合作或者掠奪。

為什麼主張向善?很簡單啊,宗教的領導或者古代的哲學家智慧或者說見識肯定是有的,他們當然知道只有合作才能讓所有人獲利這個簡單的道理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並沒有消失,而是轉換了一種形式而已,強者庇護弱者,弱者供奉強者,對雙方來說都是相對有利的。


「叢林法則」玩到極致,不就剩一個人玩了么,沒有種、類的多樣性,單獨個體不可能存活。


獅和獅之間的關係

猴和猴之間的關係

狼和狼之間的關係

象和象之間的關係

馬和馬之間的關係

羊和羊之間的關係

兔和兔之間的關係

你說的叢林法則指的是哪種關係?這列舉的還只是哺乳動物的種群內部的關係,還沒涉及到鳥,蟲,魚。

什麼?你說的獅子和兔子的關係?這兩個連科,都不一樣好不好。


當社會發展到人們都升起了吃肉的心思,生產力又不足以支持所有人吃肉時,宣傳機關的主要任務就是解釋大部分人吃素的合理性,以及少部分人吃肉的合理性;以被動承受為美德,降低多數人的期待值,盡量壓制到當時生產力水平之下,社會才不至於因資源耗竭而崩潰,人類才能繼續向前混。

常見的說法有:吃肉的人上輩子積德了,吃肉的身子不累但心更累,吃肉的不如吃素的聰明,吃肉的下輩子要還債,吃肉的上不了天堂、會在地獄裡替吃素的受苦,等等等等。

所以吃素的用不著對吃肉的眼饞,你只要精神境界比他們高就好,內心的安樂比肉要香得多。

有些吃肉的也信了這一套,主動混到吃素的圈子裡,這就更加證明了吃素的優越性。


沒看過這本書,但「軸心時代」「軸心期」這個概念並不是這個作者提出來的,而是德國的雅斯貝爾斯。他所指稱的時代是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我所看過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對此構想的討論也是集中於這個時段。耶穌存在於公元前後,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耶穌算進軸心時代里的。

其次再來說說「善、愛」的概念。耶穌、孔子、佛陀的理論體系里當然包含了「善、愛」,但這是主旨嗎?孔子顯然不是啊,他在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核心要素是倫理的守序;耶穌也很明確不是,因為他的信徒要得救的重點是要信仰他,至於善和愛那是次要的事情,而且聖經裡面很多血腥殘忍的故事,比如某個部族不再信仰上帝,上帝就讓他們被滅族了,或者上帝想要考驗某個信徒的忠誠度就讓信徒去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證明,這能算是「善、愛」的概念嗎?

感覺問為什麼他們的理論里包含了「善、愛」就像問為什麼所有小說里都是追求讚美真愛而不是家族聯姻一樣…


非專業腦洞視角,如果蒙對實屬巧合。

也許可以理解成人類文明間另一種形式的自然淘汰。

人如果都是機器,冰冷、沒有感情、沒有慾望、不會計較、不會疲憊、冷酷、理性、不老不死、可以承受高強度消耗至死方休的話,叢林法則是最理想的生存文明選擇。

然而人類並不是這樣的物種,這是AI。

人與人之間除了利益和慾望還有情感上的各種需求。人都有七情六慾,人性中有感性、有理性,人自一出生就被迫生存慾望、情緒、感性、理性間不斷的作出選擇。

對於每個在巨大痛苦和驚恐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而言,絕對的安全感會成為一生最大的渴望。

如果有兩個原始部落:一個奉行仁愛互助,一個奉行弱肉強食。當兩個部落發生衝突的時候先按下哪一個部落會佔上風。生存艱難,奉行仁愛互助和弱肉強食的部落都必須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有在蠻荒中生存下去的機會;同時兩個部落中,再強大的成員也會被時間或是疾病奪走力量和權威。弱肉強食部落的首領一旦被打敗或者衰老、受傷就會很快被新的強者取代併流放在外,孤獨的走向生命終點。

假如,這個被打敗的首領剛好被奉行仁愛互助的部落收留了呢?就為這個部落文明的發展觸發了更豐富的可能性。最理想的可能性是在仁愛互助的基礎上同時強化了對個體實力的重視。

在僅靠人數取勝的原始時代,一個剛剛被自己部落流放的原始人,是有很大幾率被奉行仁愛互助的部落收留的。這個原始人自身的存在以及在另一個部落學習到的生存經驗,無形中強化了仁愛互助部落生存實力的同時也帶去了另一個部落的文明印記。

這兩種傾向的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從來都不是對立性的存在。過度友善跟不友善的部落都會在生存竟爭中被逐漸淘汰。能生存至今的多半可能都是介於兩者之間、或者兩者兼有的部落後代。

因為過度友善的部落一旦擺脫生存壓力,就會很容易耽於安逸,淪為「刀俎」下的「魚肉」,過度不友善的部落一旦擺脫生存的壓力,無處釋放的精力會轉向部落成員自身而走向自我毀滅。不知道這兩種極端跟「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庸」在來歷上是否也有所關聯。

====臨時吐槽===

感覺人類文明其實一直都走在鋼絲線上……也不知道會是物種本身決定文明的趨向,還是文明趨向繼續塑造物種本身。比較起人類,已知的其他物種的文明[額能被科普到的]看起來很多除了比較極端就是各種尚在發育的樣子。

PS:偶爾發現錯別字或者新開了腦洞會隨時修改。


宗教跟統治階層已經割裂了,孔子時代戰國割據,人民連豬狗都不如。耶穌時代是羅馬暴政的巔峰期,因為耶穌有的公元編年制。印度的情況比較另類,宗教就想身體正常新陳代謝,佛教很快就被淘汰,消亡了。統治階層從來不講什麼價值觀,只有利益,要麼以能力治國,卸磨殺驢;要麼以賢德治國守守家本,無力擴張,委曲求全而已。


哈,這個很簡單,叢林法則適合於獵人,而愛善是人們組成社會必要條件,如果是叢林法則,人類還在樹上摘桃子呢!如果你說的是國家間叢林法則,那麼你要弄明白先有國家還是先有人群,人們生存的資源不是哪都有,都一樣的,資源的局限性造就了人類不可能不接觸,而不是獨立發展,互不接觸!只有當資源不夠用時,或者不能用時,才會出現獵人國家,這就是歷史上戰爭的本源,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太小了,哪來叢林誰不知道誰的一畝三分地啊!真不知道,那是因為他們不接壤!


簡單,叢林法則是因為人類需要活下去的資源,只有獲得了能夠活下去的資源才能去做去其他的事情。「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用狹義的善和愛去約束被統治者,讓他們不要去造反,對受到的壓迫逆來順受,這輩子的苦難下輩子就沒有了(人都嗝屁了當然沒有了)。用叢林法則來針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敵,幹掉幾個對面陣營的刺頭,震懾一下搖擺不定的那些人,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之後瓜分一下被擊敗者的利益,留點好處和殘羹剩飯給那些中立的,順便讓他們表個態效忠。

比如印度種姓制度,施行的如此成功,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連講究男人平等的伊斯蘭教還有所謂的共產主義毛派游擊隊都被印度化出種姓制度了。再比如儒家倫理綱常,君君臣臣是最主要的,這就很說明問題了。還有中世紀基督教教會,各種強取豪奪,自己是大地主還要賣贖罪券發財,讓平民這輩子苟活,下輩子好好活。

這種方法古今中外都還是挺好用的。


什麼「軸心時代」,什麼「幾大文明」,都是人云亦云的西方教科書瞎編的。從一些中國人嘴裡說出來,簡直是笑話。當中華文明早於「軸心時代」不知多少千年輝煌面世時,西方人(歐洲人等等)的上帝都還沒有誕生。自作聰明的自由主義法西斯西化分子們從來沒有學會用自己的心智獨立思想,一切答案都從洋人臭烘烘的牙慧中覓得。西化就變蠢啊!


這是個好問題。其實不用糾結什麼軸心這種冷僻詞,我們換個問法,問題可以是:為什麼相比與生俱來、又立竿見影的叢林競爭本能,更為形而上的「愛」、「仁」等的後天習得反而是人類社會精神的主流?

不用去一一探究每個文明的內核,這個問題的答案也非常簡單——維繫肉身所需的能量從哪來?

叢林競爭,其指向目標是同類,即主要從同類身上獲取生存所需要的資源。這是個零和導向的法則。因此,本身是不了持續的。

以合為指向的各類意識形態,通過強調不爭,弱爭,讓人的目標集中於非同類,即外部環境上,跟人類需要汲取外部資源獲得能量以維持生命的生物基本需求是相一致的。而人類又是群居動物,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合作而不是單打獨鬥,進一步說又是跟人類作為高等靈長類的種族特性是相一致的。這個外部可以是絕對外部的自然界,也可以是相對外部的其他部族/民族/國家。

因此,叢林法則是依附於合作法則之上的,沒有合作法則提供持續存在的物質基礎,叢林法則分分鐘讓群體崩潰。愛也好,善也罷,都是講的弱化同類競爭,即以合作為最終指向。

我們經常批判上個文明史中各種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用來麻痹底層人民的工具,但無可否認,這是那個時代維繫自身群體穩定的必須——即便對於底層,大部分時候的需求也並不矛盾。而且,但凡能稱之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對統治階級自身的要求其實一點也不低——士大夫、宗教神官等等,基本都可以往道德楷模上靠。

我以前請求過一句宗教:但凡能擁有一定規模和歷史的宗教,大多都有這幾個功能:

壓制慾望——對內維穩

排他性崇拜——對外擴張/反擴張

不支持世襲——擴大基礎

某種形式的集權——仍然是對外的需要

道德自律——緩和矛盾

道德他律——解決內部糾紛,維穩

其實,任何一種成功的宗教,放到現在眼光看,就是一種履行蒙昧時代的「國家職能」的社會機制。

因此,回到本題中,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只有先保證自身的長期存活,才有資格持續進行叢林鬥爭。


不邀自來了 現代社會都建立在了軸心時代所列下的秩序 而不是我們說的叢林法則最根本就是叢林法則無法支撐社會運轉 再往上講就是 成為人類註定我們要與弱肉強食四個字進行博弈了 還記得周禮中有各司其職 得其所 就是能儘可能滿足所有人不同的需求 而善美 是什麼? 其本質是高效的引導我們的慾望 成為動力去分配 去生產 之所以司其職得其所 就是做自己該成為的人(在社會上的人格決定的)得到自己能夠得到的 這其中依舊有秩序和等級的存在 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是生物群落中的鐵律 是寫在基因里的 但是人類寫在基因里的 還有感情和智慧 而社會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人類創造出來用以發展自身的系統 叢林法則 就是將系統擊破的茅 而非支持系統運轉的方法論 你說怎麼能還會用叢林法則呢。先賢們用善美打開了人的內心 而我們現在卻在物慾橫流的年代準備再次關閉上它 又搬出來叢林法則 說到底就是慾望又沒有被馴化 又任由發展了


因為每個人都會累!


孔子出生於亂世,耶穌出生時候羅馬腐朽不堪,大廈將傾。

你說這是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你這屬於只看廣告,不管實際情況的偏見。


基於那時的生產力,可以有限統治的區域也就那麼大。叢林法則消滅了敵人也沒法統治,費那個閑勁幹嘛。不能擴張,就只能固守了。仁愛和諧什麼的最好了。


你想想你會推行什麼世界觀,為什麼。最後答案差不多就是你這個問題的答案。


因為這個宇宙的本質就是向善的,地球的幾大宗教都是當年其它種族向我們傳播這個世界的本質,只不過後來逐漸被愚蠢的人類所扭曲,許多教義內容被篡改,把宗教變成了政治的統治手段。

至於你若要問為什麼這個宇宙是善與愛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當初就是這麼設計的…


誰說沒有,第一位老子就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要尊重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只是孔子的出現,讓人類不敢正視叢林法則了,以為天地是仁義的,必須遵循仁義為大道。

商鞅搞了個軍功爵,很接近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了,但是違背了周禮,違背了仁義,強民也是弱民,弱民也是強民。


人人都弱肉強食,那已經靠弱肉強食獲得地位和利益的人怎麼辦?萬一在下一輪弱肉強食的競爭中被淘汰了那不是太不划算了,所以他們當然是要靠「善,愛」來閹割其他人的狼性啊。從這個角度來說,弱肉強食其實仍然存在,只是「弱」和「強」發生了變化,弱者不再因為單純的體力弱而成為弱者,強者也不是因為生存能力強而成為強者。

只有還沒成為既得利益者又十分渴望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人才會鼓吹叢林法則,包括你乎一堆惡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