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於生活方式較單一,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研究學術,因此他們的思想境界往往非常高,特別善於識人、識禍、識天下。

  三國時代就湧現出一批神奇的預言家,他們那種識人的眼光和識天下的遠見對我們又深遠的啓發意義。

  先說識人方面吧。

  第一位:許邵評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許邵一句話就概括了曹操的一生,不得不令人佩服。

  許邵是個人物鑑賞家,人稱“相士”。那麼他是怎麼識人的呢?

  叫:由表達裏,即往知來,人倫之術,先見之明,兼而有之。

  從外在的形象和言語來觀察人的內在,從一個人過去所作所爲來判斷今後的發展趨勢。

  第二位:曹操——慧眼識英雄

  曹操有一次請劉備喫飯,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後來劉備果然成了曹操最大的對手,當然後來三分天下還有一個孫權。當時還小,曹操也曾評價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三位:諸葛瑾——此子非保家之主也!

  諸葛瑾大兒子諸葛恪,小時候很聰明,和曹衝應該算同一個檔次。

  當年孫權大擺宴席請客,席間讓人牽過一頭毛驢,因爲諸葛瑾臉很長,屬於非常六加一的那種,孫權就在驢臉上寫了諸葛子瑜(諸葛瑾的字叫子瑜),

  臣哈哈大笑,這時,年僅五歲的諸葛恪拿着筆就在驢臉上又添了兩字“之驢”,成了“諸葛子瑜之驢!爲父親挽回了顏面。

  但是諸葛瑾對他很擔心,曾說“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就是說,這個兒子必然禍及全家!

  別人很納悶,就說你這個兒子這麼聰明爲何不能保全家呢?

  諸葛瑾說“鋒芒畢露,不知隱忍,非保家之主!

  果然,諸葛恪後來官至大司馬,位極人臣,但是不知道韜光養晦,最終被孫林算計,夷滅三族!可憐老爹諸葛瑾一語中的!

  第四位:劉備評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備在識人方面堪稱當代企業家之楷模,對馬謖的評價可謂是:入木三分,恰如其分。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多幹實事、積累經驗,切勿誇誇其談、紙上談兵。

  接下來我們講識禍

  第一位郭嘉:斷言孫策必死與匹夫之手

  孫策是少年英雄,26歲就獨霸江東,但是他不懂得處理與當地豪強的關係,甚至還殺害了當地的一位豪強許貢。

  另外他太過剛毅倔強,有的時候拿別人的話不當話,不太愛聽別人的建議。

  孫策非常喜歡外出打獵,虞翻就勸他:

  您身爲主公,如果不夠穩重的話就不容易樹立權威。所以您聽沒聽說過傳說中的白龍一旦變爲魚,普通的漁夫都可以把他射死。

  白蛇自己放縱就被漢高祖給殺死。您千萬要留心,以後少幹這沒譜的事情。

  孫策在口頭上說:好好好,我知道了,您說的對。

  但是仍然改變不了這個習慣。

  孫策有一天打獵,騎着一匹駿馬,速度極快,衛士們的馬追不上。正當孫策策馬驅馳追逐獵物的時候,突然許貢的三門客從埋伏地點放箭,一箭正中孫策的面頰。

  所以如果孫策聽了虞翻之言,何至於此。

  第二位劉曄——料定孟達必反

  孟達背叛劉備投靠曹魏後,特別受曹丕的寵信,馬上命令他當太守。

  曹丕還擔心他受委屈,把新城,上庸和金城三個郡合併到一起,讓他當一個大郡的太守。這個地方很關鍵,控制着吳蜀通往長安和洛陽的咽喉要道,可見其受到的信任。

  劉曄卻說:“孟達此人非常有才華,是個喂不飽的狼羔子,你給他這麼重要的位置,沒準他還看不上眼呢。我看這個人很難控制,將來一定會造反。”

  當時人們覺得他跟蜀漢已經結下了大仇,沒有了退路,魏國對他這麼好,怎麼會呢?後來果然……

  第三位張裕:算出劉備死期。

  張裕是蜀郡人,是當時著名圖讖學家,此人不僅能夠算人生死,而且能夠算自己的生死,每次照鏡子都知道自己會受到死刑被殺。

  在建安二十三年,劉備攻打漢中,張裕勸諫不要攻打漢中,因爲就算打下漢中的土地,也得不到漢中的民心。劉備不服,後來果然應驗。

  雖打下漢中,卻不得民心。這事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但是接着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張裕預言劉備之死。

  根據《三國志》記載: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有人把張裕的話告訴劉備,劉備大怒,諸葛亮爲張裕求情,劉備也不同意,還是把張裕殺死之後暴屍街頭。

  而劉備則果然如張裕所言,從劉備在公元214年打下成都得益州,到公元223年夷陵兵敗病死白帝城,中間恰好九年。所謂“九年之後”之語言,真是準得很。

  第四位:闞(kàn)澤——預言曹丕稱帝后活不過十年

  曹丕稱帝的時候33歲,而當時的孫權已38歲。

  孫權很擔心自己活不過曹丕,到時候,自己的兒子更不是曹丕的對手。遂十分苦悶,不能排解。

  有一次,他憋不住將自己的想法跟的大臣們說了。闞澤先生站了出來,說:“我的大王哎,您不必憂慮,我看曹丕活不過十年。”

  闞澤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那麼,他憑什麼說曹丕活不過十年呢?

  孫權問緣由,闞澤一本正經地說道:“曹丕的“丕”字有講究,不到十就成丕,這就是他的命數!”

  闞先生居然用的是拆字法,而且曹丕之後真就只活了七年左右,您說那闞爺兒神也不神!

  最後我們來說說識天下

  第一位是諸葛亮——《隆中對》論天下三分

  未出茅廬知三分天下,非眼觀全局、心繫天下者不能爲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能把未來50年的天下局勢預料這麼準的聊聊可數。

  只可惜天數有變,後來失了荊州,劉備又夷陵大敗,元氣大傷。以致這興復漢室的最後一步沒有完成,令人嘆息。

  第二位是郭嘉——料定袁紹必敗

  最有名的當屬“十勝十敗論”。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爲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爲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爲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爲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爲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爲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第三位是鄧艾:五必出之論。

  蜀漢延熙十八年,鄧艾隨徵西將軍陳泰一起出兵解救了洮西之圍,姜維落敗而逃。

  經過洮西之圍後,魏國已經加強了西部兵力,而且跟羌部已經媾好,所以魏國部將都認爲姜維肯定不會再來攻打了。

  這時,鄧艾發表了著名的五必出之論,而且命令在西部築起了城堡,把糧食都搬進來,等待姜維的進攻。

  果然,沒多久,姜維就打了過來,早有準備的鄧艾打敗了姜維。

  從此以後,蜀漢再也沒有力量發起洮西之圍那樣的大戰役了。鄧艾的預測精彩絕倫,是冷兵器時代戰略謀劃的典範。

  以上就是三國十大預言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我們今後識人、識禍、識天下所啓發。若有不足和欠缺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的公衆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有一種姿姿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