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華晨宇聽友。

這篇文章略嚴肅,不想放圖。

Part 1 先聊聊華晨宇音樂本身

個人想把華晨宇創作的音樂主要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自我視角寫作 (vi-IV-I-V走向為主,即6415)

除了《卡西莫多的禮物》的vi-III-V-I走向和《why nobody fight》的vi-I-II-I走向,

其他的歌基本上都是vi-IV-I-V走向或者是它的變體,但仔細聽那個時期其實他用這套和聲也可以寫出各種風格,比如我離孤單幾公里soft tock,尋流行搖滾,For Forever抒情搖滾,地球之鹽

等等。

典型作品:《尋》《我離孤單幾公里》《For Forever》《Let You Go》《世界有個動物園》《巨鹿》《蜉蝣》

這個時期的華晨宇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第二階段 以搖滾說唱、call&response為主要元素的類HardCore(vi-I-D-E為例的類似走向)

先刨除《智商二五零》《癌》這類他不常寫的曲。

這個階段他大多的歌用的都是vi-I開頭的各種走向,再加上他的音樂強調一種號召力,經常加大合唱,所以太多人覺得沒什麼變化。而且這個技法他在改編里常用,再加上天籟那兩年的時候連續那麼多改編,難免聽眾帶來印象流。然而,如果你想說代號魂斗羅和齊天大聖差不多,其實大可以聽聽裡面的細節處理,是不一樣的。

第一階段至第二階段過渡時期典型作品:《無聊人》《齊天》《異類》《我管你》《齊天大聖》

第二階段典型作品:《寒鴉少年》《Here We Are》《To Be Free》《我的滑板鞋2016》《代號魂斗羅》

這個時期的華晨宇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呼籲,希望能給這個世界某種衝擊。

第三階段 表達大愛 靈活穿插運用Dorian等中古調式和巴洛克複調之類的古典技法

這個階段其實可以說是從《歌手》的最後一首歌《吶喊》開始,並持續到現在的。比較典型的是華晨宇在這首歌里使用的走向:

主歌:Eb-Gb-Ab-Eb

Pre-chorus:Cb-Db-Eb-Eb

第一段和第二段副歌:Eb-Cb-Ab-Eb

間奏:Eb-Cbmaj7-Ab-Eb

Bridge-結尾:Eb-Db-Ab-Eb

穿插使用了Dorian調式 隱隱帶有一種肅穆的感覺。

這個趨勢更明顯地體現在《鬥牛》《降臨》《新世界》,這三首華晨宇四專還未發行的歌裡面,給人一種交響樂與流行搖滾碰撞的感覺,但不失莊嚴感。

這個時期的華晨宇更多的是在表達對世界的大愛,構建了新世界之後,我願意轉身離開。

對Part 1總結一下:

華晨宇的歌更多和普通的歌結構、和聲排布、編曲上有很大的不同。對於聽慣了主副主副橋副的人來說,是對他們自身審美很大的衝擊。尤其是華晨宇類似於模仿樂器的唱法,會讓很多人覺得怪異,這很正常。這也是為什麼華晨宇至今專輯收聽的人數遠比不上他的人氣。

而且,華晨宇作曲從來不以傳唱度為標準,甚至刻意規避傳唱度,且不說這麼做是好是壞,但至少這也影響了他歌曲的受眾面。

Part 2 聊聊這個時代吧

當今華語樂壇顯然處於所謂的物質文明跟不上精神文明的情況。

抖音和太多的流媒體音樂讓音樂的曝光度越來越高,但這部分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帶來音樂作品質量上的井噴。

大家不妨可以打開現在的榜單前列和近二十年前的歌對比,會發現大部分的歌在聽感上沒多大區別。那些真正在做創新的人,反而不是這個市場的頭部。

背後的原因是:

第一,聽眾審美與聽眾態度。太多聽眾對於一些新的音樂不是去做學習和吸收,而是反過來說這個人唱的什麼鬼,唱來唱去怎麼都一樣,怎麼都是嘩眾取寵……之類。現在網路平台給人發表意見的渠道太多了,所以出現了所謂的 粉 路 黑 的陣營。對,沒錯,聽眾可以有自己的音樂選擇,但如果就因此去詆毀一些人的音樂類型,這往往很敗人品,而且會顯得你很無知。而且,太多人覺得聽什麼歌大家都聽我不去聽就是跟不上潮流,這**就是狗屁。一些聽眾不妨去看看一些專業的樂評人是怎麼說的,比如 @鄧柯 老師。

別把自己的無知當作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第二,音樂人吃不飽飯而求下策和資本的介入。聽眾和市場的現狀導致太多在做創新的音樂人根本出不來,反倒是一大堆網路紅人拿著幾個套路和弦寫出來的口水歌,所謂傳唱度很高的「好歌」,佔據了如今市場蛋糕的絕大部分。前段時間爆出的「C2M流水線定製化音樂」則表現出資本裹挾下的聽眾太容易被所謂的音樂主流帶走了。最近《這就是原創》關於國風的撕逼太多了。winky詩、徐良被淘汰引發了好多粉絲的圍攻。蕭敬騰在評價時候說看不到未來都被曲解為國風沒有未來的時候,可以看到這屆聽眾的自我了。很簡單一個事情,當你拿著幾個沒有任何新意的和弦走向,對著吉他,看著古詩詞(甚至還有填詞製造意象但毫無邏輯的),哼出一段老套的旋律的時候,自然讓老蕭看不到未來。反過來,如果你脫離一些玩爛了的和弦走向,在寫作上尋求更多的新意,比如用用中古調式和一些新的技法,這樣才能讓音樂往前動起來。如果我們僅僅是追隨前人的腳步,那麼自然音樂就停滯了。希望對這點不服的人可以去聽聽華晨宇的《降臨》和一些新的國風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第三,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缺失。總有一些學校拿音樂課開刀上主課,而且在這個階段目前的教師門檻低,教育深度也不夠。所以導致太多人的音樂認知缺乏。

Part 3 給全文來個總結吧

說實話,個人也認為華晨宇的粉絲也有很多浮躁的個人,在知乎各種尬吹華晨宇,但請大家別因此否定華晨宇本人,華語樂壇有這樣一個新生力量在,很難得了。

至於那些在知乎上黒華晨宇的人,希望大家也表示理解。畢竟,這個年代不會每個人都用心去聽歌,這也只代表他們個人的審美,不是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也不會有一個歌手每個人都喜歡吧。

但是,我希望大家華晨宇對華語樂壇的影響不要總是從一些常規的角度(比如考慮引領市場頭部音樂風格),甚至是20年前的市場角度來看。其實,我更認為隨著獨立音樂人勢力的崛起,未來音樂市場會變成百花齊放的情況,所謂的頭部市場也不會佔據這個市場半數以上的份額。從這個角度看,至少華晨宇告訴我們作為音樂人應該保持獨特,哪怕受眾面小,也得繼續做自己,這個是他對如今華語樂壇最大的貢獻。

而且,事實上,這個市場不是把他誇上天了,而是誇的不夠。太多人不細細聽歌就自以為是地做評論,更多的情況往往是誤導大眾。

最後,希望大家對待音樂保持冷靜,別人云亦云。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