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我國幾乎沒有任何工業體系和技術,只有一些殘破老掉牙的工廠。正因為沒有工業,近代一百多年來,中國屢屢受人欺侮、喪權辱國,淪為「東亞病夫」,讓封建腐朽政府的大刀長矛去抵禦西方列強的飛機、軍艦、大炮,確實免為其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抗日戰爭,其實是農業中國對抗工業日本。

自晚清以來,無數先賢在國家積貧積弱的現實面前,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 - 實業救國。通過打贏抗美援朝戰爭,爭取到了民族獨立和長期的和平發展環境,爭取到了蘇聯的有償援助,中國開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化進程,在能源、冶金、機械、化學和國防工業領域,陸續展開了「156項」(實際完成150項)重點工程。

到了70年代,經過兩個十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已基本上形成了中國自主的工業體繫了,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要調整產業結構了。中國在短短的30年內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大國之一。

改革開放後,中國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從珠三角的三來一補、代工延伸到長三角的獨立製造,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備、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產業鏈條。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全球化和全球產業分工又為之提供了千年難遇的重要機遇。

美國近20年去產業化、搞金融化以後,製造業整體有所衰退,新興的產品要想落地,要想市場化只能到中國來,這就是中國的工業化成果。

日本在近一百多年中科學技術、經濟實力比中國強,為了凝聚國民自信心自豪感,無限吹捧自己的一切,貶低中國、韓國等。面對中國崛起,它害怕中國強大後在亞洲乃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擴大,甚至擔心會揍它,於是跟美國抱團抱得更緊,進一步強化了「日美安保同盟條約」,以「傍美製華」、「傍美製亞」。

前兩次工業革命讓中國陷入了落後捱打的尷尬局面,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很早覺醒,但也只搭上了列車的後半節。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擁有工程技術人才儲備多、本土市場大、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儲蓄率高等優勢,一定不會缺席。

美國商務部2018年4月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中興通訊出售產品,中興將因此蒙受巨大損失。中興產品有大量進口自美國的元器件,尤其是晶元。若事情往極端的方向發展,因為這一紙禁令,中興供應鏈突然斷裂,進而停產走向衰落。

中國目前很多產業的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部件都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壟斷,大到精密機牀、半導體加工設備、飛機的發動機,小到園珠筆芯、高鐵的螺絲釘、電子產業的晶元、液晶顯示用間隔物微球、微電子鏈接用的導電金球、分析檢測用的色譜柱填料、生物製藥用分離純化層析介質等。

只要不可替代的關鍵部件和材料掌控在國外的隱形冠軍企業手裡,中國的產業再大也無法擺脫「裝配工廠、低端運行」的被動局面。當前,中國要主導任何戰略性產業,促進國家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