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歷史稍微有點瞭解的朋友都知道,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順利入主中原,並最終統一天下,多爾袞居功至偉。順治帝封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乾隆皇帝對其評價曰:「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後世眾多歷史學家也稱其為「無冕之王」。但就算借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稱帝?原因很簡單

其一、實力不夠,沒有獲得其它旗主支持。自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便以「旗」作為基本的政治軍事單位,共分八旗,每旗設有旗主統領,且相互制約。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他的兄弟阿濟格、多鐸能夠掌控在手的只有正白旗、鑲白旗,其餘六旗則掌握在其政敵或者皇太極朝老臣們手中,他們擁戴的是「先皇之子」。在崇德殿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那天,多爾袞試探性地詢問兩黃旗領袖之一索尼對新皇人選的意見,索尼直截了當地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很不高興。見到崇德殿周圍均為全副武裝的兩黃旗(皇太極舊部)士兵時,多爾袞明白了索尼的意思,立先皇之子是兩黃旗的底線,否則不惜血戰一場。

其二、皇長子豪格與其勢均力敵,互不相讓。皇太極死後,大清最能徵善戰的將領除了多爾袞就是皇長子豪格了,討蒙古、降朝鮮、攻明朝,入關後擊敗張獻忠,戰功赫赫。多爾袞若是想繼位,豪格這一關很難繞過,甚至可以說是繞不過,因為兩者都有角逐皇位的實力和野心,而且勢均力敵。議事會上,阿濟格、多鐸堅決擁戴多爾袞,見局勢不妙後立馬提議擁戴代善(努爾哈赤長子),代善不想參和此事,便以年老體衰為由婉拒。豪格見此情景,便以「難當大任」為由離開座位,以退席來威脅多爾袞。兩黃旗大臣立馬按劍上前,紛紛表示「不立先帝之子,寧可以死追隨」,多爾袞見此陣勢,立馬提議要立皇九子福臨(順治帝),緊張事態才得以緩解,否則八旗內部必將立刻火拚。

其三、清兵入關後,局勢不允許。1644年4月,多爾袞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大軍,然後揮師中原,定鼎燕京,不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祀天地,表明繼承明朝正統。1648年3月,多爾袞便以隱瞞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豪格逮捕入獄,同年四月死於獄中。豪格死後,多爾袞順便兼併了他的正藍旗,從此便一家獨大,權勢熏天,但是依然不敢稱帝。當時清朝能夠控制的地方很少,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在南明朝廷和各路農民軍手中,而且各地反對「剃髮令」的鬥爭如火如荼。如果此時多爾袞冒然稱帝,就算能擺平內鬥,也會元氣大傷,從而給反清武裝壯大的機會,甚至將滿清趕出中原。

其四、沒有子嗣,不願為他人做嫁衣。多爾袞雖然能徵善戰,足智多謀,號稱「無冕之王」,但他也有遺憾之處,即是沒有子嗣,準確的說是沒有親生兒子。多爾袞一生共有10位福晉,但只生下一個女兒,後來因自身病重,便再也沒有添上一子一女了,所以他只能從弟弟多鐸處過繼一子。當然,多爾袞還年輕,畢竟死時才38歲,所以他一直都希望有個親生兒子,以便繼承自己的事業,可惜直到他暴斃於喀喇城時都沒能實現這願望。所以,就算他能夠戰勝所有競爭對手並繼承大統,百年之後,皇位依然傳入其他脈系,可謂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牛歸牛,但沒有牛的那麼離譜,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也相當厲害!

那麼,這個競爭對手究竟是誰呢?滿朝文武,還有誰能夠比得上多爾袞功勛卓著,實力雄厚呢?

此人並非大臣,而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

皇太極去世後,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明確指定自己的繼承人是誰,所以各方勢力都在暗中磨掌擦拳,躍躍欲試,對皇位投以貪婪的目光。

而在這所有的勢力中,多爾袞和豪格二人勢力最為強大,因此兩派水火不容,各自發力。

兩派的爭鬥持續很長時間,但最終這樣的持續還是被多爾袞的決定所打破了。多爾袞經過多方考慮,感覺自己資本還不是很足,畢竟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在那個注重嫡長子的封建年代,這是十分喫虧的。

多爾袞很聰明,他感覺如果繼續繼續和豪格糾纏下去,失敗以及失敗後的死無全屍是遲早的事。於是,多爾袞決定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這樣一來,不僅讓豪格的帝王夢落空,多爾袞自己還因為擁立有功而被封為攝政王,權傾朝野,無人能及。

可以說,多爾袞走的這步棋是十分明智的。但可惜人都是這樣,一旦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就忘記了自己是誰。到最後因為墜馬生病而死,也算是"善終"了吧。


多爾袞絕對有機會稱帝的,最好的一次是在滿清剛打進北京,此時八旗的主力正黃,鑲黃,正白,鑲白都是他的控制之中,在這裡講一下八旗最具戰鬥力的兩旗,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兩黃旗,沒錯,此時應該是兩白旗,這得從皇太極登基說起,努爾哈赤臨死前將兩黃旗交給了多爾袞兄弟他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生前最寵愛的妃子,並將皇位傳給了多爾袞,那是多爾袞還小,十幾歲,也沒有什麼戰功,在努爾哈赤臨危之際,有城府的皇太極( 正白旗主 )聯合正紅旗代善,逼阿巴亥殉葬,竄去皇位,當上皇上了以後,皇太極把自己手上的兩白旗改成了兩黃,把此時多澤和阿濟格手上的兩黃變成兩白,後來由多爾袞當旗主。很有意思的是,皇太極和多爾袞兩個兄弟之間都彼此明白其中的厲害,這也是皇太極在位其間,一直重用多爾袞,而且幾乎所有重要戰役,比如跟大明洪承疇入關前的生死一站,都有多爾袞指揮的,他們一直都有大的國家意思觀念,知道八旗內鬥不可能統一。而且今日北京後幾年裡,多爾袞的權力登上頂峯,幾乎跟皇帝一樣,順治叫他皇父攝政王,只是權利過大迷失了雙眼,不懂得在順治前他怎麼著也是臣,死後被暴屍。


我不贊同您的說法,不是不敢,是不想。說到多爾袞,大家可能更為熟知的是,其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十四子,順治帝時期的攝政王。追朔到歷史,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了遼東大部後,為了便於管理軍隊,將原有將士分為八旗,由各旗主統帥,正黃,鑲黃兩旗為皇帝親自統帥,即御林軍。多爾袞其兄阿濟格統帥正白旗,其弟多鐸統帥鑲白旗。此時的多爾袞還未成為旗主,後因為內部鬥爭,阿敏被幽禁,故其所部交給阿濟格,多爾袞才正式成為了正白旗旗主。在清太宗皇太極登基之後,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戰功卓著,皇太極也忌憚他三分。在皇太極逝世後,多爾袞入駐中原,此時他完全可以稱帝。身邊有五旗,雖說豪格為皇太極的長子,但此時的他完全沒有能力與多爾袞較量。因為對莊妃的一往情深,他在皇位與愛情之前做了一番較量,最後還是妥協了,立皇九子福臨為帝,自己也好輔佐福臨,成為掌握實權的攝政王。畢竟自己要的是實權,皇帝的虛名無所謂,這樣一來,正好給了滿朝文武一個交代,自己也有了想要的一切,何樂而不為呢?之後多爾袞確實成了有實權的「皇帝」,後來肅親王豪格被幽禁至死。在多爾袞逝世後,滿朝文武奏請順治帝,追謚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足見多爾袞在清朝歷史中的貢獻。因此,多爾袞不是不敢稱帝,而是不想,如果有需要,他隨時可以。


原因很簡單,多爾袞既沒有資格也沒有實力!其實,很多人對多爾袞的瞭解都來自清宮劇,他有多勇猛、多聰明、多善解人意,努爾哈赤多喜歡他,但事實並非如此。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而且還是庶出,其各方面表現在努爾哈赤時期也是平平常常,自然談不上大汗喜歡他。多爾袞的軍事能力的顯現是在皇太極時期,而且還是打下手的。如果真的那麼強悍,估計皇太極都被他幹掉了,更別說是順治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確實想稱帝,但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極力反對,否則兵戎相見,多爾袞只能妥協!


謝邀請,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實在是難以糾察這麼想到底是怎麼樣的,就目前的各種結論來看都是來自對正史和野史加上自己的推論得出的各種結論,都有道理在裡面。

我的建議,你都相信吧,或者相信你願意相信的。畢竟真相永遠都是個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