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忠於漢室的,但他有一點看錯了曹操。

1.荀彧是曹操的謀主。曹操外出征戰,一般都是荀彧居中主持後方。在獻計、謀劃、匡政、薦才等方面,荀彧對曹操的幫助是最大的。平定中原、迎接獻帝、官渡之戰、統一北方等等,這些大戰略基本都出自荀彧。曹操視荀彧為吾之子房。

2.荀彧與曹操的隔痎。在北方統一這段時間,兩人配合極好。但曹操的野心逐漸暴露,想要加九錫。以往加九錫的重臣,不是篡位就是獨攬大權,雖然榮耀,但也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失去民心。因此荀彧勸阻,導致曹操對荀彧的忠誠產生了懷疑。

3.荀彧看走眼了。荀彧在當時可謂看人極准,當初家族和同鄉眾人投奔袁紹時,獨荀彧投了曹操,認為只有曹操能安定漢室。他薦舉的荀攸、郭嘉、司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沒有想到,曹操一時豪傑,居然有了謀位的打算,這與荀彧的觀點產生了分歧。最後被曹操疏遠自盡。

但在當時,漢室已名存實亡,荀彧也沒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漢室,最後卻扶助了漢賊。


荀彧,字文若,出生在諸侯割據、群雄爭霸、戰亂不斷的三國時期。

那時,漢室政權被奸臣篡奪,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荀彧便辭官還鄉,經過一番輾轉,最後效力於曹操。

荀彧一生為曹操立下不少赫赫戰功,可最後卻不得善終,這是為什麼?揭開了荀彧的死因,就為問題找到了答案。

首先不得不否認,荀彧本人擁有非於常人的遠見卓識和滿腹韜略。

荀彧死後,曹操率曹丕親自祭拜,滿含悼念哀傷之情。在荀彧的靈位前,曹操將其比喻為自己的「張良張子房」,還一一細數了荀彧的卓越戰功:

興平元年,曹操征陶謙,荀彧以州司馬留守兗州,費盡心機保曹軍大軍的糧餉供給;

張邈反叛時,各郡縣紛紛響應,又是荀彧率軍堅守,保曹軍大營不失;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軍糧盡,軍心大亂,所有將領都勸曹操退兵,只有荀彧勸曹操堅守待變,並連夜給曹軍送來了糧草軍械,最後曹操才得以出奇制勝,大敗袁紹。

可見,荀彧不順從曹操,並非因他看不清事態行情。如若他是忠於王道,他沒有理由不順應趨勢擁立曹操做魏王。

然而,在許昌城中,群臣皆上奏漢獻帝,封曹操為王時,唯老臣荀彧力諫不從,荀彧說;「異姓不能稱王,不要陷丞相於不義!」 漢獻帝也無奈,封曹操為魏王之後,在群臣都對曹操行跪拜之禮時,荀彧巍然站立於朝堂之上,曰:「食漢祿,不忘國恩,今日卻成一派枯木敗草,無一骨節矣!」說完便哀嘆而去。

城門外,曹植不守禮法,執意欲從白馬門入城。白馬門素來都只有天子車駕才能通行。曹植的行為遭到荀彧的厲聲斥責:「天大的事,也不要壞朝廷的規矩!朝廷的規矩是天子所立,你要是想過的話,就從我身上碾過去吧!父親不守規矩,兒子也不守規矩,這天下成何體統!請公子給我退回去!」

曹操到來,下令斬殺白馬門的門衛。荀彧反駁道:「壞規矩的是公子,為什麼要殺死門吏?門吏開門該殺,那朝廷上為丞相大開封王之門的百官該不該殺?」 最後,曹操決意拆除白馬門,荀彧悲憤倒地。一個門吏將他扶起,荀彧哀嘆:「漢臣沒死絕啊!」之後,他便一直病倒家中。

由此可見,荀彧與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的存在已然成了曹操稱王的絆腳石。雖然荀彧此時以垂垂老矣,但曹操依然派人為病倒家中的荀彧送去了一個裝糕點的空盒,荀彧通過空盒讀出了曹操的心意,他沒有選擇臣服於曹操,卻選擇了自行了斷。

荀彧的一生,都在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了漢室的復興,他嘔心瀝血,不敢有絲毫懈怠。他之所以效忠於曹操,其實是變相借曹操之手,挑起各諸侯的爭鬥,逐個擊破剿滅。因為要重振大漢,結束當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就成了首要重任。但如今,曹操勢力大增到權傾朝野,百官無不俯首稱臣,荀彧自知已無力回天,但為表自己對漢室的忠心,他只好以死明志。其耿耿忠心,天地可鑒。

所以,個人認為荀彧是忠於漢室。


應該說,荀彧是忠於漢室的。

對於荀彧來說,如果他是忠於王道的話,以他的才華,不可能看不到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跟隨曹操,輔佐曹操成為新的統治者,只有曹操才能終結這個亂世,回復上古王道。但是荀彧雖然跟隨了曹操,但是當曹操準備晉位為魏王的時候,荀彧還是義無反顧的阻止了,也導致曹操將其賜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是忠於王道的話,那麼他就應該支持曹操稱王,甚至登帝。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證明他是忠於漢室的。

在東漢末年,隨著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爆發,天下重新陷入了戰火紛紜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群雄並起,烽煙重燃。而漢室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力,桓靈之後,更是孺子為帝,權臣亂國,天下徹底打亂。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從號召天下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開始,逐步建立了強大的勢力,縱觀整個天下,能結束這個亂世,還天下太平的人,非曹操莫屬。所以荀彧輔佐曹操,更是獻計迎接漢獻帝,讓曹操成為漢朝的丞相。這一切的行為,都證明荀彧是心向漢室的。

荀彧,被曹操成為「吾之子房」的人,一生為曹操獻計獻策無數,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和很多儒生一樣,都是傳統君權的堅定衛道士。不管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只有劉氏漢朝,才是天下正朔。他可以幫助他認為值得的人去終結這個亂世,但是當這個人露出不臣之心的時候,他還是會毫不猶豫的出言反對,捍衛自己心中的理想。這就是一個人問人的風骨。


這個問題沒水準,忠於王道的話,荀彧還會死嗎?荀彧忠於漢室屬於愚忠,看中的不過是漢臣的名節,可誰說天下就得姓劉?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大旗,其實還不是自己想做皇帝。曹操才是真英雄,不要玩虛偽的假面具,道貌岸然!古代也好,現代也好,有幾個是傻子的?


荀彧是漢臣他忠於的當然是漢室,我們在軍師聯盟上面看的,荀彧臨死前說的那句話就是,荀彧一生忠於漢室,今日終無漢祿可食,其中可以看出他內心還是希望漢室強大的,但是又改變不了什麼,畢竟曹操那麼強大!曹操也很尊重他的選擇,一直把他當做自己的知己,曾幾次讓他投靠自己,但都被他拒絕了,說道荀彧世受皇恩,又怎能背棄舊主,可以看出他真是忠於漢室的,就像諸葛亮始終忠於劉備一樣的!


漢末已像當初的秦朝搖搖欲墜,他不會忠於即將衰落的王朝,他追隨曹操是在當時認為除了曹操別人不配當英雄。認為曹操能幹出一番劉邦一樣的大事業。他與程昱,荀攸樂於輔佐,並介紹智者郭嘉加入。他建議曹操在郭汜,李傕打時挾天子有劉邦封義帝獲賢名。不挾持白不挾持,否則被人白利用。因此曹操才挾天子令諸侯。但曹操後來的表現令荀彧失望,不但不賢,反而許昌犳獵故意騎馬沖獻帝前邊,以露狼子野心,又想稱帝。被徐彧制止,天下未平。所以曹操罷,而殺害於吉董皇妃及一些人七八百。令人髮指。殺伏皇后及其父。早已不義。荀彧本義讓他有義帝之賢攬名招人。而曹操又想稱魏王,荀彧阻攔而被迫自殺。後來荀攸也制止其加封九錫王,被訓而抑鬱死。程昱也想制止,後人勸而止。荀彧遵循的王者之路也堵死,曹操其人後來面目與荀彧幾人先認為的不一致, 所以對於輔佐曹操也沒有熱情。而曹操看出以殺為由。


荀令君妥妥的漢之忠臣,出身自潁川荀氏,父輩荀氏八龍名聲在外。黨錮之禍一解,荀氏一族風生水起,荀彧一舉孝廉便為守宮令,直達天庭,前途無量。好景不長,董卓亂政,荀彧棄官歸鄉,遷宗族至冀州。不久後,荀彧棄袁歸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明主(不論以後如何,曹操初衷是匡扶漢室),這時的曹荀真真「天作之合」。

迎漢獻帝駕於許都後,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而不再任曹操府中屬官,自此曹荀關係出現縫隙。曹操打敗袁紹後,天下形勢明朗,那個最高的座位曹氏伸手可及,曹荀之間矛盾見長。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九錫,曹荀矛盾集中爆發,於是借勞軍一事讓荀彧遠離中樞,注意參丞相軍事一職,曹操應該還想緩和關係,但接下來不久荀彧死於壽春,我不太願意相信荀令君死於曹操賜空盒一事。


個人認為荀彧從感性上講是忠於王室,畢竟初心是報效朝廷,並且他認為曹操也是忠於王室的,他應該是最了解曹操的,知道曹操也是想守忠誠之節,所以荀彧從忠貞守節的角度勸說曹操不要進魏公,換了董卓、袁紹之輩就是笑話了。

從理性上講荀彧還是忠於王道的,當初漢獻帝和伏皇后欲除掉曹操的時候曾經找過荀彧,荀彧卻把消息告訴了曹操,並且在伏皇后被殺之後荀彧勸說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後。荀彧不可能不清楚以曹操的權勢再加上國丈的身份意味著什麼?


這個很難講,他忠於的可能是自己的書生理想,比王道更現實,僅僅是在亂世中盡量保持王道。也就是說他是具有正確認知並妥協現實的。這種半王道體現於當時或那一時的表現形式是忠於漢室。


感謝邀請,荀彧是漢臣,肯定是忠於漢室只是他的表現有點激進,畢竟為了自己理想和抱負失去了自己生命,也代表一個士大夫對朝廷的忠心。自古文臣和武將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王朝的忠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