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以下內容主要來自平時記憶,有科學性錯誤感謝斧正)

因為可行性並不高,拯救不了。

其一,從技術本身來說,其實並不算成熟。要克隆出來問題可能不大,但成功率不會很高所以耗時耗力難以估計,動物的體型結構也可能造成操作的困難(畢竟要用次級卵母細胞,記得犀牛取卵子就比較困難)。就算可以成功克隆出個體,幼崽的成活率不一定高,健康狀況也可能有問題,壽命這方面也還沒有定論。拿克隆羊多利來說,年僅六歲就因十二歲羊常患的老年病被安樂死,而用來克隆的核供體正好是六歲。克隆動物的年齡是從零歲開始計算,還是接著供體計算,並沒有定論,支持哪邊的實驗結果都有。克隆這技術,複雜得很,研究還遠不夠深入,目前來說不談別的,技術本身的問題就足以讓這個想法止步了。

生於1996年7月5日死於2003年2月14日的英年早逝羊

其二,從基因多樣性這方面來說,克隆出的個體對種羣意義不大。動物近親繁殖可能導致基因衰退。遺傳多樣性降低,遺傳病威脅加大,這樣的種羣就算擁有了一大批基因相同的個體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舉個例子:

【討論】150421近親繁殖導致美國羅亞爾島狼羣崩潰_狼吧_百度貼吧?

tieba.baidu.com圖標

除了這個局部的例子,非洲獵豹也飽受基因衰退的影響,體弱多病,繁殖能力差。種羣的活力來自基因庫,而不是個體。

喜歡獵豹,私心加張圖

其三,即使有足夠的個體,基因庫也撐得住,沒有棲息地也難以延續。環境污染,棲息地碎片化,對動物的威脅甚至超過捕殺——畢竟,有很多生物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滅絕於環境劇變了。對棲息地以及其中正常食物網的保護,不比單一物種保護無用。但因為保護困難、效果不直觀,與發展又有一定衝突,似乎比起直接保護一些萌萌的物種更不容易被重視,至少不那麼普及。

棲息地有了,再談別的

其四,個人認為體外受精或人工授精比克隆有效。技術上比克隆成熟,雌雄配子結合產生的個體,不確定性也小,健康問題沒什麼爭議,得到的又是擁有基因重組之後的基因的個體,不會影響遺傳多樣性。雖然有因為動物身體狀況導致的配子活力不足之類的問題,但這一般已經是僅剩幾個個體的情況,像斑鱉、北白犀。這樣的話,前面已經說過,克隆也沒什麼用了。所以,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選擇,在這個領域費力不討好的克隆自然不會被普遍使用。

蘇丹

圖源網,侵刪


克隆出來沒用呀。生物體在,生命也存在。但是問題是10頭犀牛基因完全一致,對於繁衍後代沒有用啊。不是有「功能性滅絕」麼,意思就是無法維持基因多樣性導致最終羣體越來越小,都是近親繁殖來的後代,各種遺傳病,結果惡性循環,還是死路一條。所以,克隆出來也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還浪費生命。


因為意義不大。


首先要清楚,瀕危動物為什麼瀕危。

人類在進入工業文明之後,對地球的環境影響確實很大。很多瀕危動物出現瀕危的原因就是人為因素引起,如人為捕撈,生境破碎化,棲息地喪失等。這就是現在搞保護的人最需要直面的問題:人的發展和動物的生存有衝突。

瀕危動物瀕危是不適應人為改造後的世界。地球的資源有限,與人類的生存衝突中,瀕危動物正在被不斷的受到排擠。結局就是,瀕危動物要麼消失,要麼人類結束擴張。但是現在絲毫看不到人類結束擴張的可能,現有保護策略,也僅僅是希望對自然的影響減小。

通過克隆能複製出一個生物個體,但不代表複製出了這個物種的羣體,更不代表複製出了這個物種生存需要的環境。僅僅複製出一個個體是不能讓物種延續下去的。如果要費那麼多錢財去人為克隆出生態系統,那還不如不去破環原有的生態系統。但這就意味著限制人的發展。

題主有否看過 侏羅紀公園,那裡面不僅克隆出了多種恐龍,還構建了恐龍生存的生態系統。但那只是電影,構建這樣的系統,錢從哪裡來?對人有多少價值,又帶來多少危害呢?

如何生存,是任何生命體都時刻面臨的問題,包括人類。


「為什麼不用克隆技術保護瀕危動物?」

這個問題嘛……

因為「保護動物」的目的並不是想看見某種動物活著,而是想用某種動物活著證明大自然還活著。


可以參考一下比利牛斯山羊的滅絕。

比利牛斯山羊在所有動物的滅絕故事裡算是最有趣的一個,因為它是第一個通過克隆滅絕的物種。當科學家們把克隆後的它們與造物主原聲的比利牛斯山羊投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下一代70%只有短短的七分鐘就會因肺衰竭而死亡。而存活下來的也繼承了克隆的基因。當科學家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比利牛斯山羊原產於比利牛斯山脈和安道爾山脈之間,位於法國和西班牙的交界處。

在第十四世紀,比利牛斯山羊仍然充裕。但由於「緩慢而持續的迫害」。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比利牛斯山羊的數量從未超過40頭。1981年,據統計數量僅存為30頭。最終自然出生的最後一隻名叫西莉亞的比利牛斯山野死於2000年1月6日。西莉亞的唯一伴侶因為年老在他的前一年死亡。

其實說白了,為什麼不用克隆技術保護瀕危動物,還不是技術不成熟,不能完美運用。在技術無法完全掌握時,貿然行動不如順應自然。


克隆生物的基因對於恢複種羣沒有意義


最表層的原因,是技術難度大。

稍深層的原因,是貴。

更深層的原因,是無利可圖。

根本上的原因,是這些瀕危生物中的絕大部分都沒什麼價值,滅絕了也無所謂——至少還遠沒到必須用克隆技術來拯救的程度。

在這裡,我們要認識一個問題:稀有,並不等於珍貴。

絕大多數所謂的瀕危生物,其實並沒有太大價值,它們的數量決定了它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微乎其微,同時,它們對於人類的意義也很有限——當然,不排除也有一些雖然瀕危但在生態系統中一樣舉足輕重的生物,譬如各種鯨類,還有一些雖然瀕危但卻對人類意義非凡的生物,譬如熊貓。

但假如一種生物唯一的價值就在於它們「瀕危」,那麼它有什麼拯救的必要呢?

冷靜的看看,這個世界總歸要有物種誕生和滅亡,自然界又不是貔貅,只喫不拉。

嚴格來說,因為人類活動的關係,現在地球每年出現的新物種未必就比滅亡的舊物種少。

所以如果不考慮拯救的是哪種生物,只說「拯救瀕危物種」這件事本身,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意義,但至少是不值得太多投入的。

至於感嘆物種消亡,其實也無異於傷春悲秋了。


其實覺得人類保護瀕危動物是人類自己的一廂情願,數億年前至今消失了多少物種,並沒有影響地球的運轉,在人類文明期間也有新品種的生物被發現。地球自有其運轉規律。

非常歡迎有技術含量的反駁和批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