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侔江浦 , 千帆雲集似漢皋」

—— 明 · 熊廷弼

潁河,古稱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界首、阜陽、潁上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

界首市沙潁河景觀帶的設計範圍為300公頃,長度9公里。該設計實現了沙潁河景觀帶的生態優先度,讓沙潁河景觀帶成為界首生態彈性修復的重要載體。通過設計將界首沙潁河打造成為:

保障城市安全和居民健康的生命線

提高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的生態軸

完善城市功能和活力提升的動力源

展現歷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景觀帶

現狀分析

本次規劃範圍——西至省界,東至中心溝,長約9公里,河牀寬170-200米,河道水域面積100公頃,景觀設計總面積約300公頃。

城市化進程分析——界首城建成之初,位於沙潁河北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沙潁河從城市邊緣河流轉變為兩個城市核心區之間的城市生態廊道。以自然屬性為主的河流逐步演替為以景觀為主體加入人工設計幹預的城市生態廊道,發展為一城兩岸的格局。

城市河流研究——城市-濱河區-河道

01城市層級

採用「斑塊-廊道-基質」模型構建城市生態網路

「基底-斑塊-廊道」生態模型設計:選取「基底-斑塊-廊道」的生態空間模型作為界首市生態網路的依託。沙潁河河流廊道成為了城市生態廊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或間接的鏈接各個城市綠地斑塊,形成穩定可持續的生態網路。

02城市濱河區域

應著重思考兩方面問題

景觀功能:城市河道景觀應通過設置各種功能區、創造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結合的景觀序列、建立點軸結合的綠地系統。既保證了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又能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需求。

生態彈性:恢復河道本身的功能包括行洪蓄洪能力,提升抵抗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能力,對河漫灘進行合理保護;城市海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流廊道是海綿城市中的中樞環節。

03河道層面

提取可行的生態技術措施

?遵循生態肌理——構建低幹擾的景觀設施

?水陸界面梳理——採用生態型駁岸

?濱河生境恢復——增加物種多樣性,打造豐富植物景觀層次

設計理念

01

建立完整的生態廊道

?連續的廊道優於破碎的廊道

?控制城市建設對廊道的破碎化影響,儘可能保證廊道自然生境的連續性

?控制農業用地,並通過樹叢、樹羣等自然要素來貫穿聯結

02

水綠交織的生態脈絡

03

城市道路

存在問題:河道北部交通較好,南部交通較差;西段交通較好,東段交通較差。南北、東西差異較大。沙河大橋以東區域幾乎沒有通往河堤路的道路。

解決措施:打造城市慢行系統,完善沙潁河河岸兩側城市道路網。

04

遊憩場所繫統

在原有規劃基礎上適當增加水系兩側的城市公共服務用地數量,增加景觀-城市接駁點。不同城市界面為沙潁河畔帶來多樣的人羣,針對城市居民不同的休閑、娛樂需求,活動場所應是靈活多變的。

05

行洪蓄洪

在原有規劃基礎上適當增加水系兩側的城市公共服務用地數量,保證被水域分割的各區域配套服務均衡,同時體現景觀、水系對城市用地價值的提升作用。

06

植物景觀

植物作為自然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水體到河岸依次分佈著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等的層狀結構。

07

打造海綿城市

08

生境營造

通過梳理地形地貌,豐富植被環境,吸引更多種類的動物棲息,完善多樣穩定的生境環境。植物羣落規劃的多種空間結構提供了多樣的生境,具有多樣棲息地環境潛能。

設計成果實景展示

內河水泡給予河流一部分流動的彈性空間,具備了自然河流所具有的一部分河流自動力過程、河流物質交換、動植物棲息地等生態功能,擴大的洪泛範圍應對「城市內澇」的解決策略。

低幹擾的景觀設施,路網密度低,保留現狀林,減少對基底的擾動。

保留原有的低窪灘地,增加生態彈性。

河道景觀通過營造宜人的小氣候,為各種鳥類 、魚類 、爬行類動物提供停留和遷徙的場所,為水中的生物提供了更多可供棲息的場所。

針對場地的現狀植被情況,通過增加植物配置的手段,豐富生境,打造多層次的植物景觀,創造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態演替規律的場地。

通過保留現狀林,增加骨幹樹種,打造集生態性、觀賞性、科普性於一體的特色植物景觀風貌。

路網系統與城市規劃接軌。在堤頂或堤斜面區域構建有別於城市道路的慢行系統,讓河堤成為市民可參與、可活動的城市公共空間。

採用藝術與工程結合的方式模擬自然、創造城市空間,人性化尺度的設計使得市民們擁有很強的可達性與參與性。

路網體系與地形相嵌合,與水系形成若即若離的關係,步移景異。

道路的高度改變可以豐富觀賞視角,塑造更為多變的視覺體驗。

根據河道自身水文 、地理特點,設計沉水棧道,改變景觀視角,豐富遊覽體驗,增強人與自然的對話,發揮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

「觸角」向外延伸,豐富遊覽體驗。觀望來往航運,隔江對望,憑欄遠眺。

局部有景觀微地形,豐富豎向景觀層次。溪流、湖泊串聯的自然形態,構造了相對連續的生態景觀體系。

在遊覽路線上佈置靜修的小空間,給人提供休憩場地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寧靜與冥想。

總結

通過設計修復界首市生態環境脈絡,打通景觀與城市的河流廊道,秉承生態優先的觀點,融合以人為本的遊覽體驗,在打造界首沙潁河景觀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改善人居新生活理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