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苦孩子出生,所以我支持從小喫苦不算苦的觀點。我出生於高寒山區(那種條件大家懂的)。記得小時候,我上學的學校離家也有三四公里,路是泥巴路,春夏的時候每天中午放學都要回家喫午飯,喫了午飯又返回學校上課。下午放學了又回家,回家還要去砍一背草餵牛。但春夏真的沒有覺得有什麼苦的,同學些在一起一路跑回家,一起去砍草還覺得是一種樂趣。放在現在娃娃的身上,我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承受得了。最難過的就是冬天,那真的纔是苦。沒有一雙好的靴子,沒有一條好路給你走,沒有一套保暖衣服褲子穿。能得一雙水鞋走完那漫長的冬天就是最大的幸福。大家都知道,水鞋是不保暖的,如果水鞋漏水了那更慘。所以我們那代農村人上學的時候,到了冬天都會有腳凍瘡,厲害的腳後跟破了後就會出血流濃,上學的路上就是血水伴著雨水,疼的齜牙咧嘴的,意志薄弱點的孩子某個冬天就輟學了。進入最冷的冬季,早晨額頭上頭髮結冰對於我來講那就是家常便飯,甚至下午放學了回到家也會結冰,可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還會覺得好玩。那時候,沒有人會報道我們,也沒有人會可憐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感覺是自生自滅的過程。但現在想起來,那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磨練人的過程,什麼筋骨什麼體膚都經歷了,今後還怕什麼呢!當然,這隻能是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那樣的事不要再去發生在我們下一代身上。至於讓他們去喫什麼樣的苦,不同的時代應該表現不一樣。喫點苦好,喫過苦的娃娃抗壓能力強,工作能力強,更容易成為國家之有用人才。


看了這個頭頂風霜上學的孩子,他更多帶給我們的是感動和心痛。感動是因為他所住的地方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依然能堅持上學,說實話現在很多城裡的孩子條件優越的多但是整天逃學曠課不學無術的也很多;心痛是因為他的家裡非常窮,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只有讀書這一種,像這樣生活在底層的人上升的空間真是很有限。

現在我們回到「喫苦」這個話題上。樓主說的一部分觀點值得贊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罪也沒受過,那麼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以後十有八九會受不了生活現實打擊;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適當喫一點苦,那麼這個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質就會一點一點磨練出來,將來長大以後也就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苦難和挫折對人的內心成長也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正是因為人們經受了苦難和挫折,內心感到痛苦,因此產生了一種成長進步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從小經歷適當的苦難和挫折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堅強,將來長大之後面對生活也更能遊刃有餘。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挫折或是一點苦也沒受過,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要麼會內心壓抑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不配得到生活當中一切美好,要麼就像溫室中的花朵一般長大,再經不起外界任何的風吹雨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