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的短片总计有11部,金穗奖影展看了三部,台北电影节看了五部,两部则在雄影云端戏院上观看,还有一部直接在youtube上就收看的到。

今年算是台湾短片在国际影坛发光发热的一年。《妮雅的门》在2015釜山影展得到最佳国际短片后又入围了今年的克莱蒙费宏短片影展;《阿尼》则是入选2016坎城影展「影评人周」短片竞赛;而《禁止下锚》更是一举拿下2016柏林影展奥迪最佳短片奖。

巧合的是,这三部短片都在讲述外籍移工来台处境,三位导演也非台湾本地人。

来自马来西亚的廖克发,利用《妮雅的门》描写菲律宾帮佣来台工作的心境;菲律宾新住民第二代的邹隆娜则是把菲律宾外籍渔工在台湾无奈与对爱渴求的心理状态,从《阿尼》中展现出来;而大学时看了《海角七号》下定决心来台求学的新加坡导演曾威量也同样关注外籍移工弃婴的社会议题,《禁止下锚》描述一对越南藉男女面对必须偿还来台仲介费的压力,生下宝宝后更无力扶养,被迫只能带著襁褓中的婴儿四处「卖婴」。

加上马来西亚侨生徐家诚拍摄的《巴利冰》(马国一种消暑的薏仁冰),足见继蔡明亮、何蔚庭、赵德胤、柯汶利等星马、缅甸的创作者之后,现有一批非台湾本地青年导演逐渐在台湾展露影像创作上的长才。或许接下来这几年能看到他们像赵德胤一般,为台湾影坛注入一股新血。
 
【短片】

《妮雅的门》

对于东南亚藉帮佣,剧中妈妈看似表现出友善态度,实际上却像使唤佣人般要他包办所有家务事。

一道门,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连结, 门内的小空间就像是他的全世界;锁门,代表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被打扰,也象征著在异地工作那封闭、出不去的心。

菲律宾与台湾分隔两地,而自己的小房间(实际上为储藏室)与帮佣的家里竟又像是两个国度,空间的双重结构无非是廖克发的绝妙设计。

更妙的是,妮雅长时间照顾雇主的小孩竟也逐渐培养了宛如亲缘的情感(令人想起金马奖最佳影片《爸妈不在家》)。一场走失,妮雅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没有照顾好雇主孩子的责任,更焦急的是不想失去在异地里感情最深厚的「伙伴」。

片头在台北天空飘阿飘的红气球根本一绝,就如同妮雅的心境一般,不知根在哪里,只能在台湾天空四处飘荡。

导演廖克发的才气无庸置疑,处理影像的能力及其细腻也让人信服,期待他的第二部长片来临。
 
--

《阿尼》

导演纯熟运用渔市场的意象描绘外籍渔工处境,就像是砧板上的鱼任由人待宰待剐。而阿尼与女主角之间的魔幻写实算是本片最令人惊喜的桥段,阿尼对于感情的想望化作一场想得却不可得的梦境,徒留惆怅。唯独一些转场和技术上的处理不够细致,些许可惜。

不过,导演邹隆娜非常懂得掌握剧情之外的电影语言,将之融入创作概念里,非常有潜力。《阿尼》也是今年唯一一部华语片入围坎城影展(「影评人周」短片竞赛)的作品,值得一看。
 
--
 
《禁止下锚》

很巧妙的留白,甚至角色间的对话都刻意让人听不清楚。长镜头的摄影风格,画面就摆在那里,诠释权归还给观众,挑战的是观者对于剧中一男一女的想像。

许多短片恨不得把所有知晓的功夫塞满整部片,曾威量却反其道而行,留了空白,多了反思,高招。

今年柏林影展奥迪最佳短片奖,极简的实验精神是亲睐主因。
 
--
 

《凡凡》

挺喜欢《凡凡》,不是什么令人惊艳的作品,但在良好的调度下观众能够随著女主角走过这绳索般的路途,那种都市的氛围,从无知/不知慢慢步入危险的气味很迷人。

女主角廖雅珺是亮点。
 
--
 
《福与李》

阿里巴巴旗下「农村淘宝」所拍摄的贺岁短片的确意外地朴实。爷孙之间不直接诉诸温情,而是透过爷爷等待儿子、孙子等待爸爸的对仗连结起隔代间的共同情感。

不过结尾的说书人就如同《烈日灼心》的运用般打坏气氛,可惜。
 
--
 
《我要和你在一起》

「你终究要开欧洲车,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开?」

天马行空的喜剧类型在短片里不多见。这部《我要和你在一起》将车拟人,将「人的物欲」翻转为「物的人欲」,搭配北村丰晴又喜又憨的表演相得益彰,虽然后段转为惊悚显然有些生硬,但还算一部有意思也有质感的喜剧短片。
 
--
 
《给爱丽丝》

悬疑惊悚题材,西班牙导演Albert Ventura Roldan把气氛抓的恰到好处,配上张再兴那草根味十足的随性演出,片子弥漫出一种「异国」与「在地」文化杂揉下的气氛。
 
--
 
《巴利冰》

和《阿尼》相比多了一份直观的温情或苦情,却少了处理影像作品的高明手段,在短片的时间长度里,过于质朴的作品味道是很难发酵升华的。导演处理影像的成熟度是没有问题,唯独题材有些老套。
 
--
 
《正吉》

想做社会批判以及六轻污染的控诉,却只能打个擦边球成为甘草人物的背景,幸好蔡爸的演技了得,不至于太咽不下。

摄影构图够水准也有趣,是唯一亮点。只不过导演的野心似乎用在不够吸引观众的方向。
 
--
 
《九月二十八日‧晴》

在香港老旧房屋内拍摄,让阳光轻轻洒落进来,这片在摄影上的成熟与用心令人激赏。

以不同世代间的对话作为母题,连结至雨伞运动也煞是有趣。不过雨伞运动替换成其他国家的学运,是否依旧合情合理?毫无疑问。说穿了,硬是连结雨伞运动也只是借题发挥罢了,结尾诉诸温情显得莫名又有些廉价。

看完想起多蓝的《只不过是世界末日》,同样是家庭成员彼此间的言不及义,《只》一片吵了一堆不重要的架,重点在于那些没说的,最终也说不出口,主角内心那股压抑非常直接地穿透观众内心;而《九》父亲与女儿间的支吾其词显然也不是重点,最终那些没说的却在结尾一个大甩尾回归华人传统价值上的「一切都不用说我也不用懂,反正我会支持你」上,实在无趣。
 
--
 

《微笑》

《微笑》把短片拍的很商业,看得出来是刻意写给女主角发挥演技的简单剧本。

一度以为是大马或新加坡片,最后出现广东话又更令人疑惑,原来是美国的独立制片。喜欢多元语言、族裔的应用,很自然的呈现美国社会的文化样貌。

但是观影过程的那股疏离感,让这部强调生离死别的短片走不进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