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进入宣传期以来,众人都把目光摆向每秒120格、4K解析度和3D拍摄等等技术的革新上,就连台湾映后举办的座谈会,泰半问题皆围绕这个话题。

不过,一部电影的成败,技术上或是形式上的呈现是否至关重要?或许是,也或许不是。重点在于,技术表现能不能贴合于内容,帮助表达你想诉说的、想要带给观众的。关于这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颇令人失望。

李安的电影向来题材广泛,不过总环绕著一个核心概念「角色的内心挣扎」,例如《囍宴》里得知儿子是同性恋的传统父亲、《断背山》中相恋却不能一起生活的Jack与Ennis、《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海上漂流时逼不得已吃人的男主角Pi。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也不脱这一点。电影从比利·林恩与一票战友坐上车子要到美式足球会场参与中场表演开始,相互穿插他在伊拉克战争发生的种种事迹以及回到现实中看似绚烂、光荣的待遇,慢慢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以及面对美国社会只把他们当作激烈人心的象征,却很少人愿意主动理解他们的事实。

李安这次为了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主角比利·林恩的处境,用了非常多特写以及主观镜头。前者多为聚焦在角色的脸部表情,例如比利·林恩潺潺落下的泪水,煞是动人;后者则是从比利·林恩的第一人称视角看出去,观察现实社会、感受战争中分秒必争的危及与杀戮。

但是,「身历其境」与「感同身受」是两回事,高画质与3D技术或许能让观众置身于电影场景里,看到荒谬的美国社会与惊人的战争场面,但不代表能够对于角色的内心挣扎有认同感,「情感的投入和连结」是需要依靠剧情铺陈与相应的剪接手法得来。

《比》一片的现实与过去以一种非常工整的交错剪接方式呈现,每一幕切的干干净净,情绪难以堆积;而现实世界利用大量对话以求思辨,不仅让人感到沈闷又难以直接抓到重点,在思考那些话语的同时镜头又跳转至过去,观影的情绪感受变得断裂又疏离。唯一让人感到动容的应属中场表演时的那行泪水再切换到战场上拯救蘑菇这两幕,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陈完全为了这两幕而写。

李安成功驾驭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么一部充满文学性质与哲学思辨的作品。优点在于,他将惊人的视觉效果和揪心的故事情节夹在头尾之间,也摆在观众面前。而那些信仰的质疑与包容、故事的另一层隐喻等等都放在后头,提供观众向下深掘的观点。有没有体会到背后的哲思辩证会影响电影好看与否吗?不必然。能够体会,自然最好;无法体会,整个故事依旧惊心动魄、好看,这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杰出的地方。

《比》则完全相反,所有战场上的戏份不仅视觉上震撼,观众也能马上体会到比利·林恩那无能为力的心情,但跳去现实社会那些不断的对话还有一些没有铺陈的莫名情爱只会令人感到一阵莫名和疲乏,最终只能冷眼看著故事发生。身历其境又如何?就算什么都看的一清二楚,断裂的叙事结构依旧无法把连结情感的那座桥给筑起。

影评人涂翔文这么说道『电影中所谓的写实,重点是怎么「写」,而不是有多「实」』。确实,《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失败显然不在新技术的处理上有何瑕疵,而是整体叙事结构完全达不到效果之故。我不清楚120帧的画格会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新语言,但我可以确认一点,「好好说一个故事」永远是叙事电影的真理,亘古不变。

(图片转引自  https://posterspy.com/posters/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war-heroes-collection-3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