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提出依託全域旅遊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的命題。實現我國旅遊發展新目標「三步走」戰略,其中之一就是依託全域旅遊把生態和旅遊相結合,把資源和產品相對接,把保護和發展相統一,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遊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和旅遊結合是全域旅遊的一個重要方面。全域旅遊是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全方位、系統化的整合、優化與提升。其中,生態與旅遊相結合,就是妥善處理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強調自然景觀的保護,即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破壞自然和諧,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剝奪後人應享有旅遊資源的權利與機會。生態與旅遊相結合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體現,它要求解決當前旅遊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所突顯的資源環境問題,有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生態與旅遊結閤中,綠色旅遊是可持續發展與消費生態趨勢下旅遊業呈現的新興生態型旅遊行為。《「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全面展現了綠色旅遊的宏大畫卷,包括倡導綠色旅遊消費、實施綠色旅遊開發、加強旅遊環境保護以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這一宏偉的規劃有助於我們全面解讀綠色旅遊——它不光是綠色旅遊消費與開發,也是一個全方位的旅遊發展戰略,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提升旅遊生態文明價值方面的系統展現。以全域旅遊視野發展綠色旅遊,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梳理以往旅遊發展理念,對於我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是重新認識綠色旅遊與低碳旅遊、循環旅遊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業發展應該保證可更新資源的持續利用,最大限度減少不可更新的資源消耗,把旅遊發展與社會系統的承載力相承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從這方面看,有效促使資源與產品對接的全域旅遊,可以統籌綠色旅遊、生態旅遊、低碳旅遊以及循環旅遊。低碳旅遊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遊,它強調低碳新技術利用,倡導低碳旅遊消費,實現旅遊的低碳化發展目標。而循環旅遊主要體現在旅遊生產服務領域,是從供給側定義的低碳旅遊,強調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

全域旅遊不僅對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遊者和旅遊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它是綠色旅遊、生態旅遊、低碳旅遊以及循環旅遊的重大理論依託與全景思路。只有堅持走全域旅遊之路,才能釐清千絲萬縷的概念體系,正確處理各類關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續旅遊。

二是重新認識綠色旅遊與鄉村旅遊

在全域旅遊視野下,景點景區內外以及城鄉之間,應是協調有序、統一高效的。以全域旅遊視野發展城鄉旅遊,可以打破內外不協調現象,形成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同時也是綠色旅遊發展的重大主題。「十三五」期間,在我國旅遊業實現的四大目標中,鄉村旅遊與精品景區、紅色旅遊等並列其中。《「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把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鎮」作為助推精準扶貧的一大途徑。今後,應該在全域旅遊與綠色旅遊理念統領下,實現鄉村經濟與文化的全面復興。首先,通過增強農村和城市的產業互動實現農村振興。「綠色旅遊」的初衷就是讓人們走向恬靜的鄉村,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價值,釋放城市工作、生活的壓力。「綠色運動」誕生伊始便與鄉村旅遊相伴相生,有力地增進了鄉村經濟發展及城鄉文化交流。今天的鄉村旅遊如果脫離全局發展觀與綠色發展主題,無異於緣木求魚,必然難以持久。其次,實現以旅富民以及建立可持續的發展農村社區。全域旅遊、綠色發展戰略不僅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增強鄉村競爭力的戰略。它應該有利於村民創業就業,有利於建立生態社區,有利於保護鄉村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有利於城鄉社會經濟的全面生態和諧平衡。

三是重新認識綠色旅遊與景區轉型

旅遊景區是旅遊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域旅遊作為供給側改革,是景區轉型的有力抓手。景區綠色轉型應該向可持續、綠色的方向轉變,是傳統旅遊業的一場綠色變革。《「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要求開展綠色旅遊景區建設,實現創建500家生態文明旅遊景區的目標。通過景區綠色轉型有效解決旅遊業發展中旅遊資源、旅遊企業等要素之間的不和諧關係。

四是重新認識綠色旅遊與旅遊業轉型

旅遊業改革從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發展全域旅遊、綠色旅遊都是實現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途徑,最終推進旅遊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依照全域旅遊思路規劃系統化的城鄉旅遊綠色發展戰略,首先,打造綠色旅遊產品體系。圍繞旅遊業各大要素,規劃綠色發展體系,如綠色交通、綠色餐飲、綠色產品;其次,打造綠色經營體系。不僅要充分利用野生資源和鄉土資源,還要推行綠色營銷、管理與服務;再次,建立綠色發展環境,包括完善綠色發展法律法規,建立綠色認證制度、旅遊環境監測預警機制、綠色發展監管制度;最後,改變區域發展模式,如發展綠色城市、生態鄉村、特色小鎮、生態旅遊協作區等等。

來源:中國旅遊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