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醫療(身體),一個是教育(思想)。

  中國作爲文明古國,一直以來都有着自己獨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有它自己的優劣點。1847年,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前往美國,我們第一次在“教育”這個領域和西方發生對話;到了90年代,跟着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人打開了看世界的雙眼,也越來越有意識去到國外體驗西方教育,這些人裏面,也包括我(笑)。

  而這幾年,隨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孩子們能用更加低成本的方式,比如互聯網,來瞭解世界、對話世界,而我,作爲一名身處教育行業的“老留學生”,思考着一件事:

  或許,我可以做些什麼,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西方文化、瞭解西方教育。

  於是,6年前,我踏上了“名校穿越之旅”,帶着孩子們對西方的好奇與疑問,親自去探訪、對話世界頂尖名校。

  名校探訪隊員在埃默裏大學

  歷時6年的名校探訪是一次身體的跋涉,也是一段自我成長的旅程。

  我帶着團隊,從南半球的新西蘭到科技大國美國,從迷人的英國再到留學熱門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從多彩的歐洲再到緊鄰的亞洲。我們走訪了近20個發達國家,107個城市,191所學校,整個行程跨越20萬公里;採訪了上百位中國留學生和學校的老師及招生官,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我們途中的見聞和感悟。

  新西蘭 New Zealand

  新西蘭自然風光

  新西蘭是一個遙遠的人口小國,也是一個教育強國。有限的國家資源被合理地分配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上,大學和技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近500萬人口共享一流的教育福利。

  這個年輕的國家沒有傳統的束縛,崇尚自主意識,尊重個性發展。探訪中親眼目睹的許多情景至今都還歷歷在目,有的同學安靜地在工作室裏作曲,有的全神貫注在做手工,烹飪課上傳出的歡聲笑語,孩子朝你投來的羞澀的微笑。這是一個純淨的世界,“長白雲之鄉”的同學們用樂觀和自信闡釋着教育的意義。

  美國 U.S.A.

  我在南加州大學演講

  美國是一個大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南北東西都有令人嚮往的名校。這些大學繼承了歐洲的許多文化遺產,又在自己實踐的土壤上推陳出新。一個年輕的國家,硬生生依靠自己的創新能力帶動全世界的科技進步。

  每次在美國大學校園採訪,老師和同學們總能侃侃而談,指點江山。採訪中多次聽同學們自豪地說,自己的老師就是這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某某老師剛剛獲得諾貝爾獎。沒錯,美國大學強大的科研和創新能力讓人望塵莫及,這種實力的持續爆發和他們一貫堅持的體育精神密不可分。如果你想征服這個世界,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來自於強健的體魄。

  英國 United Kingdom

  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

  英國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也是英語的發源地。無論是地處小鎮的劍橋和牛津,還是位於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無論是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還是含蓄低調的夏山學校,我們既能感受到他們的堅守,又能體會到他們的創新,這種傳統與革新的結合讓英國教育成爲了國際教育的榜樣。在這樣一個底蘊十足的國家學習,街頭巷尾都能遭遇傳奇的故事,博物館、時裝展、音樂劇、畫廊、足球場和小酒館也永遠不會讓你失望,難怪全世界的留學生都把倫敦評爲最有魅力的大都市。英國人不僅幽默,還善於思考,誕生於英國的許多思想至今還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加拿大&澳大利亞

  Canada & Australia

  悉尼大學主樓方庭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兩個移民大國,一北一南,在世界的兩端散發出炫目的光彩。包容的態度,多元的文化,一代代新移民帶來了無盡的活力。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爲每一個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兩個英聯邦發達國家保持着長久的穩定和繁榮。

  高品質的教育,優越的社會福利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都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優勢。傳統的教育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開放的移民和留學政策爲國際留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宜居的環境和悠閒的生活節奏讓我們擁有充分的定居理由。如果你是一個四海爲家的人,那麼這裏一定有你飛翔的天空。

  歐亞 Europe & Asia

  米蘭布雷拉美術館

  歐洲和亞洲的許多發達國家都各有千秋,成爲了近幾年的留學新寵。我們走進了意大利的文化名城博洛尼亞,大學教育從世界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走向了全世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薩拉曼卡大學相繼而生。

  歐洲的許多公立大學至今恪守着普惠大衆的教育初衷,悠久的文化根基也孕育出了別樣的精彩。柏林音樂學院教授的叮囑還在我們耳邊迴響,西班牙聖家堂的輝煌還在我們眼前閃耀,巴黎藍帶學院美食的餘香還沒有散去,芬蘭學校的教育改革讓我們感知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日本和新加坡的大學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文化的一脈相承,他們的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許多這樣的親眼目睹,許多美好的瞬間,許多心潮澎湃時刻……我們在米蘭觀賞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在安徒生的故鄉回憶丹麥童話天才的一生,在阿姆斯特丹破解梵高天馬行空的想象,在亞特蘭大感受馬丁·路德·金的悲憤和勇氣,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聆聽南極洲的脈動,在魁北克見證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這些都是最鮮活的教材,無不衝擊着我們的五感和思想,讓我們驚歎生活可以如此不同。

  撐篙遊康河

  去年,我終於把我《鏡頭裏的世界名校》付梓出版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出版以後獲得了讀者的普遍好評,成了一本國際教育的暢銷書,市場的熱烈反響也給我發起的名校探訪活動賦予了新的意義。現在無論到哪裏去出差,甚至和家人一起度假,我總會不自覺地念叨起當地的學校。只要有可能,我都會帶上相機去校園逛逛,和同學聊聊天;在校園裏喝杯咖啡,看看三五成羣從面前走過的年輕人;去圖書館坐坐,感受一下同學們苦讀的情景;或者乾脆去學校的博物館轉一圈,來一次精神的洗禮,每一次的走訪都會讓我備受鼓舞。

  今天,我把過去這段時間的收穫結集成冊,取名《由東向西看教育》,分享給家長及同學。如果說上本書更側重圖片,那麼這本書可謂圖文並重。有了上本書的經驗,這次選圖更是精益求精,有時候爲了找到一張滿意的配圖,我甚至翻遍了多年積累的照片庫。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但是每當找到一張喜歡的照片,自己總是興奮不已,也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自己學習、工作和成長路上的許多溫暖時光。

  《由東向西看教育》一書分爲五個章節,無論是對別人的採訪,還是我個人的學習心得,圍繞的都是對教育的思考和對成長的感悟。

  書中呈現的內容是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純屬一家之言,並不是解題答案或行動綱領。我也不建議讀者按圖索驥去尋找教育的捷徑,而是希望這本小書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幫助大家在出國留學、家庭教育或者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堅定從容地走下去。

  我相信,教育不僅是爲了我們今天的生存,也是爲了明天的發展。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思想上自由、經濟上獨立、人格上平等的世界公民,幫助他們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這大概就是教育的真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