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電視劇《都挺好》大結局了,在這近一個月裏,重男輕女、原生家庭的話題一熱再熱。

最後一集,全家人大和解。很多網友吐槽,現實生活可不全是這樣。每個人都像是一條河,蜿蜒流淌,有時候是綠草平地,有時候是險峻坑谷。你流過的地方,就是你的過去。

但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爲了追究過往,而是爲了「此時此刻」。我們這條河正在經歷什麼,它終將流向哪裏去。

這纔是更重要的,不是嗎?

- 1 -

過去總有它的榮光,也有它的彷徨

我爸媽寵愛我,這毋庸置疑。

我小時候三天兩頭生病,他們半夜幫我退燒,陪我咳嗽嘔吐,第二天再爬起來上班。我現在自己養孩子,才知道當年沒有老人幫忙的他們是多不容易。

我很小的時候以爲葡萄和西瓜都是沒有籽的,因爲我爸媽會把籽都挑完,再給我。我爸有個本事,可以把雞爪剔骨到只剩幾根肉爪子,完全沒骨頭。

但這並不影響我清楚,他們心底裏更喜歡男孩。

我小時候,不止一次聽我爸說一個事兒,他說我出生的時候,他同事問,男孩女孩,我爸說,女兒。他同事說,嗯,千金千金,挺好挺好。

我爸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

後來那個叔叔老婆生了,也是女兒,我爸說,千金千金,挺好挺好。那個叔叔低着頭,半天憋出一句「我*」。

這個故事我爸講了很多次,都是當笑話講的。

我那時候很小,也跟着笑。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我跟着笑,是因爲那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在他們無意的對話中,我知道男孩和女孩是有區別的。爺爺喜歡我,是因爲我爸爸很討爺爺喜歡——爺爺出去賺錢被欺負,爸爸身強力壯,出手保護爺爺。

但是老一輩喜歡哥哥和弟弟,是沒有理由的,只是因爲他們是男孩。

我舅媽生我表弟那一年,我已經小學了。我媽很感激舅舅一家一直照顧姥姥,對錶弟也很好。

表弟真的很可愛,圓滾滾,大家都爭着抱他。我媽那時候到姥姥家接我回家,一進門先抱表弟,像是看不見我。

別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那個時候我害怕的心情,現在都記得。我給我媽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夾雜着拼音。寫的什麼我忘記了,大意是媽媽這樣區別對待,我很難過。

我媽看了信,跟我爸笑,說這個孩子從小怎麼這麼敏感。

你緊張地敞開心裏最柔軟的地方,但對方覺得是很小的事兒,一笑而過。

後來,我真的再也沒有提過這些事兒。一晃近30年。

我懷孕的時候,快要生了,我媽給了我一把黃豆讓我數,說單數是兒子,雙數是女兒。我敷衍地數了,是雙數,我媽哎呀了一聲,那種失望是掩藏不住的。她尷尬地笑,「應該不準應該不準」。

「爲什麼那麼想要男孩啊?」我問出了這句話。非常平靜的,不膽怯的,好奇的。

「你作爲一個女性,那麼不希望另一個『女性』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是爲什麼啊?」

說實話,我都不太記得我媽是怎麼回答的了。大概是小時候男的工分掙的多,女生吃苦容易受欺負之類的。

但那一刻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是在那一刻,我心裏有些東西松動了。明顯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從心底生發出來。

因爲我逐漸理解到了一個事實:我爸媽很愛我,他們用盡一切努力,做到了他們能做的一切。沒做到的那些,是因爲他們「意識不到」

沒錯,不怪天不怪地,只是「意識不到」。

- 2 -

我們的蛻變來自於

理解複雜世界的「心智成長」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Changing on the job 》,中文翻譯成《領導者的意識進化》(但是我強烈建議你不要看中文版,翻譯得一塌糊塗)。花了些時間把英文版啃完,推薦給很多管理者:「可以幫助你理解你的團隊,對高效管理有幫助。」這是我推薦的理由。

但對我自己,印證了之前的一些想法,突破了一些固有的思維。其中就有對父母的。

這本書最核心的觀點是,人的成長是很複雜的,心智有很多層次,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層次中,彼此很難理解,越是跟不同的人相處,越能體會這種複雜性的難度。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們想要在團隊管理和人際關係中有所突破,更是要理解不同人的發展模式,同時學習如何辨認和使用這些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跟對方的互動方式。

我們常常覺得孤獨,得不到理解。哪怕是最親密的愛人,最緊密的戰友,也常有些瞬間覺得「天呢,Ta是真的不理解我。人和人相通怎麼這樣困難。」這種時刻最沮喪,有時候索性拒絕溝通,有時候會產生對立和衝突。

比如,曾經有很年輕的同事問我:「老闆,我們要搞一個活動,你如果有合適的地方就推薦給我。」我問她,「你不告訴我人數、位置、場地要求,我怎麼幫你推薦?」

再比如,又有同事來問我,「A平臺要搞一個促銷,我們參加嗎?」我問:「你的考慮呢?促銷價格?爲期時間?同品類哪些產品參加?如果其他平臺投訴我們價格不同,說法是什麼?」

那時的我會很氣憤,「難道你考慮問題不考慮前因後果嗎?你請別人幫忙不提供全部信息嗎?」

恨不得把人從我辦公室轟出去,覺得問這種問題,真是太不職業了。就跟我對我媽的憤怒一樣,常有種「你怎麼就意識不到呢?」的暴躁。

我媽早上去我家送我兒子去幼兒園,從她一進門到離開,差不多四十分鐘,大概要說五六十次「快點,要遲到了」。很多時候,她說了根本沒人聽,但是她會時不時地念叨,前一秒還在跟你展示微信里老年模特隊的照片,下一秒塞一口飯到我兒子嘴裏,「快點快點」。

我忍不住,「別念叨了,一百遍了。」

她的反應永遠是「委屈得不行」:我來幫你接孩子,你還這樣對我,沒禮貌。

最開始幾次,我氣得不行,「明明沒用幹嘛要持續做!」

我後來才意識到,我媽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是沒有覺察的,她意識不到自己已經重複了幾十次,而且日復一日。她覺得我兒子就是一個很拖沓的小孩,只有「不停催」這一個辦法,她也意識不到,這樣的應對方式不僅無效,很大程度上還在維持「拖沓」。

就像很多年輕的同事,他不是故意不職業,真的是沒有意識。與其我花時間爲了所謂「不職業」生氣,不如去理解他們,並且找到新的互動方式。

不同的人,對於理解自己所在的複雜世界的能力是非常不同的。比如,一個3歲的小女孩在浴缸裏,看到自己身邊的水不斷從排水孔流走時,她會直接想到自己的身體和玩具會被一起沖走,她會大哭,會害怕,這時候你跟她說「沒事的不要怕」,她仍然會很恐懼,因爲在她的發展階段,自我還沒有具備分辨物體特徵的能力。

我們成人在不同的心智階段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只不過「浴缸」變成了「社會」。

怎麼辦呢?書裏給了一套模型:理解4個心智模式,通過不同的方式理解對方的成長邊際。然後呢,你就會擁有一些「對症下藥」的辦法,

《Changing on the job 》這本書把人的發展階段分爲4段:

第一階段的心智結構叫做「自我主宰」

具體表現爲:只能接受自己的觀點,別人的觀點對他來說神祕而看不透,所以他只能通過自己「看到的」來猜測別人的意圖。他們覺得規則和規範就是權威,如果兩個外部的權威不一致時,會覺得挫敗但不會有內心的衝突。

這種心智結構多數出現在青少年身上,但也有13%的成年人也在用這種方式與世界互動。由於沒辦法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對他們而言,別人的想法太難理解了,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別人不是助力就是阻力。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常常非黑即白,如果你們的觀點出現衝突,或者覺得自己的利益被影響了的第一反應是,那就算了?當你判斷對方是自我主宰的心智模型,那你就需要給他們明確的「地圖」,要畫好路徑,他們需要的是被「統治」感。

第二階段的心智結構叫做「社會化」,具體表現爲:一個?能夠採?其他?/理論/組織/宗教的視?,但她?受限於他?的視?:她是通過他者的視?來觀察世界,判斷好壞對錯的。

權威來自於這類人的外部。她將這些外來的價值觀/原則/角色內化。當那些重要的價值觀/原則/角色衝突時(比如她的宗教和她某個夥伴的價值觀衝突),她會感到內在的撕裂,就像她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決鬥一樣。

當你身邊有這樣的夥伴,那你需要給他們的,是非常明確的規則體系、社羣感,價值觀引導也很重要。

第三階段的心智結構叫做「自我成就」,具體表現爲:不僅能採取多樣角度思考,同時還可以保持自己的觀點,他能瞭解別人的觀點與想法,同時經常運用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強化自己的論點或原則。

面對權威,自我成就的人會自己決定自我的規則和制度。當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時,雖然也會感到不安,但不會造成內在自我撕扯。

有46%的成年人在第二三階段的中間地帶,這意味着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同事很有可能也是這個階段,這個觀察讓我反思我們的公司結構是否符合這種心智結構的設計:如果你處在自我成就心智模型中,而你的搭檔是自我主宰模型,相信我,你會覺得他毫無創造力,凡事沒有自主性,「拿到目標就去拆解,自己去做啊!」,而與此同時,他也會覺得你不可理喻,「什麼叫我自己去解決?我怎麼解決?這個目標是怎麼定出來的?」

第四階段的心智結構叫做「自我轉化」。具體表現爲:除了可以看到和明白別人的觀點,還能利用他人的觀點來持續提升自己的思維繫統,讓自己的觀點更寬廣和包容。她並不像自我成就階段那樣用他人的視角來優化自己的論證和原則,她是讓各個視角充分互動,將整套系統置於風險當中以求改變。

擁有這類心智模式的人相信權威是流動和分享的,並不固定在某個特定的人和職位上。權威來自於處境和處境中的人的結合。他們善於發現問題,整合資源,相信兼容。

是不是覺得有點煩(的確有點麻煩),但只要你跟別人有任何合作關係,你想從這個人身上得到某些東西時,不管你喜不喜歡,想不想花時間,TA的心智結構對你來說,都很重要。

- 3 -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

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上面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

《都挺好》裏的蘇明玉,成爲了家裏最有錢的那個人,她做事利落,業績卓越,有事業有錢和通情達理的男朋友。在她眼裏從小被寵上天的壞哥哥,成了被老婆嫌棄的「啃老族」,失業,離婚。但是蘇明玉們不太願意看這些。我們也不太願意看到。有心理研究說,當人們覺得快樂時,他們會瘋狂地去尋找令他們不再快樂的事物。

如果試着去看看呢?

我常常擔心被否定,總覺得還能更好。當團隊舉杯慶祝時,我覺得一定有漏洞;當同事向我解釋原因時,我一定會警惕他背後更大的問題。這種模式讓我操心失眠,讓我不討人喜歡,直到有人跟我說,CEO的模式就是這樣的。

因爲年少時覺得委屈,我花很多時間研究別人的心理,思考「她爲什麼要這樣」?然後冥冥之中就走到了今天,我做了Momself,一個女性成長平臺——因爲我太知道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太知道一個女性的終身成長有多重要。我們能帶給孩子的最大的意義,就是托住他們。像是給足了紮實的土壤,等他們獨立之後,自己會開枝散葉,自由生長。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紮實的土壤,是長在一堆流沙上,慌張不安,無所適從。

所以我致力於做媽媽教育——我們不需要教孩子數學和英語,但是我們有義務給孩子自主健康的心智。前提是,我們也擁有自主健康的心智。

這很難,可能要終其一生。但只要不斷覺察,不斷自省,每天比昨天多一點理解力,看到的就會更多一點。

有一次我兒子吃飯又很慢,我媽爸唸叨他半天收拾碗筷氣呼呼地離開飯桌,他一個人含着滿口飯坐在桌旁邊,也不敢下地。我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吃飯永遠都是最後一個。但是我現在吃的就很快。

我兒子說了一句很驚人的話,他說,因爲你現在長大了,沒人催你了。

好吧,這傢伙不是什麼天才,這個邏輯是我教的。

但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書裏說的一句話,「看到不同心智模式不是一種bigger-is-better的理論,而是一種bigger-is-bigger的理論。就好像你終於走出舞池,站到了陽臺上,你看到每一個人在舞池裏的動作和表情,你開始理解那些當你在舞池裏不能理解的人和事。」

然後你就可以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樣的事兒了——比如,如果在催促這件事上,我跟我媽就是不在同樣的心智模式中,我好像也沒什麼可氣的了,我打算給出更明確的指令,比如跟她約定,「今天催促小朋友的次數不超過5次」。

是不是忽然覺得,事情沒那麼複雜了。對,因爲你「理解了」。

如果你想有所改變,就必須按照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去理解她,而不是按照你的方式去看待她。

這世界不太省心,但我祝你總有力量,It’s not ok ,but I’m ok。

- END -

撰稿 | 崔璀

排版 | 菜泡飯

圖片 | 電影《成長教育》

——本文轉自崔璀的個人公衆號「崔風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