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撰文:EW RA|金晶 Jocelyn Jin

輪值:EW SP|胖達喜 Panda Xi


橫跨三十餘年的故事背景,三個小時時長的《地久天長》,對市場和觀衆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口碑發酵,豆瓣用戶給影片打出了8.0的高分。

此前的柏林電影節,主演王景春、詠梅包攬影帝影后桂冠,成功“擒熊”,已讓影片“未映先熱”。

過去十年時間裏,王小帥用《青紅》、《我11》、《闖入者》三部電影完成了私人化敘事的“生命三部曲”(也稱“三線三部曲”)。時隔五年,他用《地久天長》拉開了 “家園三部曲”的序幕,而這距離上一次華語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主要獎項上有所收穫,也是五年。

除了口碑和獎項的突破,《地久天長》的票房表現也正打破此前市場對這一類型的固有印象。

《地久天長》國內市場發行主要由博納和華夏負責。在月初的電影發佈會上,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現場呼籲院線要多給《地久天長》排片,“每天2、3場就可以,我們這個時間長,一直排到五一檔。”,更是大喊“票房過6億”,超過《無名之輩》,“我們這個可是《有名之輩》”。

而據海外發行方TMF透露,《地久天長》在全球的預售情況之好甚至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劉璇表示,除了北美市場沒有最終確定,包括歐洲各國、亞洲最大的市場日本、韓國、甚至非洲多國都已經完成銷售,收益可觀。

近日,我們與《地久天長》製片人、冬春影業創始人劉璇進行了一場對話。劉璇分享了《地久天長》幕後的故事,也談到了出品方冬春影業的成長、未來的投資和製作計劃(詳見第三部對話)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不過,對於《地久天長》,我們的關注不僅着眼於電影本身以及冬春影業的突破,我們還關注以冬春影業爲代表的 “上海出品”這一概念。

2017年,上海“文創五十條”曾指出,要“出品一批代表性作品,爭取“上海出品”作品數量位列全國前茅”,“上海出品”的概念得以深化。而於2016年落地在上海的冬春影業,正是“上海出品”的重要參與者之一。過去幾年中,冬春影業還曾出品過《老獸》等優秀影片。

地久天長的突破:預算、結構、表達

《地久天長》的總預算約在6000萬左右,對比王小帥導演的過往作品,在預算方面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達到了標準劇情片的規模。

作爲新三部曲的開篇,《地久天長》既有王小帥導演一以貫之的人文關懷色彩,將攝像機對準尋常百姓,聚焦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下的命運。同時,影片又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少了一分對抗,多了一分柔軟。

王景春、詠梅的表演細膩而剋制,除了這兩位影帝影后,《地久天長》的羣戲也頗爲出彩,藉由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將計劃生育、下崗、南下淘金、嚴打等特殊歷史記憶融入其中,展現了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流轉。

影片還有TFboys王源這一被視爲“流量”的加盟。劉璇坦承,選擇王源確實有一部分的商業考量,不過合作首先建立於角色合適的基礎上,“王源他的那種青春稚氣非常合適這個角色,他們的團隊也非常配合,包括王源自己也會希望提早進組,多參與一些前面的工作,熟悉這個角色,熟悉環境。”

值得注意是,敘事跨度三十餘年、三個小時的時長裏,電影在很多地方做了時間上的空白,沒有刻意用字幕去交代時間地點。王小帥曾表示,他想用一種時間切片的方法去拍,所以這些時空的留白都是刻意的。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整體上,除了開頭和結尾的呼應,導演在結構上基本放棄了線性的敘事方式,而是將不同時空的故事打碎重組,將對觀衆引導的任務放到了主角的情緒表達上。

從目前的反饋來看,這種非線性的表達顯然立住了,演員的表演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不過,據劉璇透露,最終呈現的非線性結構,很大的原因也是原先的線性結構無法在製作中實現。

拍這樣一部有較大時間跨度的影片,劇組在搭建場景和營造細節上都花費了很多精力。劉璇說,最初籌備階段,原定演員的整體年齡要比現在低一檔,劇本也是依照線性敘事的脈絡在走。

然而開拍在即,劇組卻在取景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戰,劇組原先在包頭選定了一個宿舍,但隔了兩個月,再回去看,已經被翻新了,面貌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的取景不能用,整體的執行量就必須加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增加了預算,另外故事結構也必須做出一些調整。 “正片的開頭是在2000年,主角們是50年代的人,所以他們的實際年齡其實已經在50歲上下了。如果依然按原來的結構方式,就需要有非常大量的老年妝場面。”劉璇說。

大量的老年妝容對於角色的塑造、觀衆的接受以及製作成本來說都會帶來影響,屬於多重難題,“當時導演說要換一批符合這個年齡段的演員,我也很支持。景春(男主角)是最晚(定下來)的,因爲我們原來定了另外一個演員,詠梅、艾麗婭、徐程,定下的速度很快,他們的年齡非常符合,而且他們也非常願意參與進來。” 劉璇回憶。

劉璇告訴東西文娛,爲了符合影片時間跨度的需求,全片200多個特效鏡頭中,面部鏡頭佔到了百分之90多。

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一直以來,冬春影業身上都有王小帥導演的鮮明個人特色。

冬春最早於2005 年在北京成立,集電影拍攝、製作、發行於一體。2016年,導演王小帥與製片人劉璇在上海電影節上一起宣佈了冬春(上海)影業有限公司成立的消息。

王小帥曾透露,“冬春”影業名字來自於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冬春的日子》,“當初在丹麥朋友家裏,拉了一塊白布,借了一個放映機就放了,看完大家都覺得不錯。當時覺得這是我的第一部電影,也可能是最後一部電影。”冬春二字對他意義深遠,於是以此來命名自己的公司。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導演王小帥

冬春入滬的大背景,是“上海出品”這一概念的興起。

2015年起,上海設立了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用以鼓勵在滬發展的影視產業服務類項目的建設、電影教育和優秀青年電影人才培養、新建、改建數字化影院,藝術電影放映、展映和活動等多項活動。

之後,2017年11月上海又出臺了《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創五十條”),意見指出,作爲文創產業的重要抓手之一,要將影視產業作爲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着力點,煥發中國電影發祥地新活力,振興上海影視產業,構建現代電影工業體系,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其中就包括,“出品一批代表性作品,爭取“上海出品”作品數量位列全國前茅”,“上海出品”的概念由此廣爲知曉。

這一政策利好由此吸引了不少電影公司落地上海,冬春影業正是其中首批入駐上海的影視公司之一。同一時期,《地久天長》的發行方博納影業,以及騰訊影業、阿里影業等公司也都紛紛在上海成立了公司。

近幾年,憑藉對行業內優質公司的吸附力,“上海出品”概念可以說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績。據統計,2018年上海全年立項備案電影283部,約佔全國總數的8.2%。有35部上海出品的影片進入院線上映,累計票房約104億元,比去年增長約110%。有12部影片票房過億,其中1部過30億、3部過10億,上海出品影片票房約佔全國國產片票房的27.8%。

另外,除了對國內企業的“引進來”,“上海出品”電影也在“走出去”上持續有所收穫:2017年,《老獸》拿下費比西國際影評人大獎;2018年《秋田》在第34屆華沙國際電影節上斬獲亞太電影聯盟大獎;《地久天長》包攬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男女主角,《第一次的離別》榮獲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

作爲“上海出品”的參與者之一,劉璇說她切實感受到了上海電影產業環境的變化,“在過去,相比總票房而言,上海一直是外語片要高於國產片。但現在這種形勢正在反轉,這與城市的政策制定和對居民的宣傳導向有着重要聯繫,《地久天長》做了15-17號的點映,上海的票房成績是最高的。

劉璇表示,相信這種從政策到觀衆層面積極的變化,也會逐漸帶動電影人纔來到上海。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劉璇

目前,冬春影業的上海公司主投資,北京公司主製作。劉璇告訴東西文娛,冬春影業未來還是將以現實主義題材的內容爲主,公司也會嘗試一些新的領域,比如商業片創作、甚至是網劇內容的創作等。在王小帥導演的個人創作之外,公司還希望能夠利用自身的經驗和條件,去幫助一些年輕影人。

對話劉璇

1.關於《地久天長》的發行與市場

EW:影片的發行方什麼時候介入進來的?您對電影的市場有怎樣的預期?

劉:這片子後期的時間非常長,我們18年一整年都是在做後期。在這一年時間裏,發行上留給我們一些很好的準備時間,包括去和全世界最頂尖的外語片、藝術片公司談合作,包括跟這次跟博納也是談了非常長的時間。一方面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很好的發行公司, 一方面,還需要有一些市場上的考慮,對我們這個片子來說,確實難度很大。博納是這二者的完美結合,我們也很幸運能達成這樣一次合作。基本去柏林之前,我們的合作都基本敲定了。在柏林獲獎之後,發行團隊的意見就是儘快上映。

他們長年在這個市場,對於院線和觀衆比我們更熟悉,所以我們尊重他們的專業性,信任他們。他們的營銷團隊和發行團隊都非常愛這個電影,而不是單單是把片子當成一個商品去做。從各方各面反饋過來的感受都是覺得很幸運。我覺得這就夠了。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希望能不辜負大家。

EW:在前期製片的時候,我們對觀影羣體的認知是怎麼樣的? 您覺得電影主要面向的是怎樣觀衆羣體?

劉:我覺得其實我們做的東西一直都是給成熟的觀衆看的。這個成熟是指兩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層面的成熟,相對來說非低齡的,有一定生活閱歷的。另一方面是經驗上的成熟,對觀影這件事情是比較成熟,這兩點是最初的一些想法。現在當然是希望能夠首先把這兩部分觀衆觸及到,如果他們能夠喜歡的話,再傳播出去,利用口碑效應來觸達更多的觀衆。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華語片。它在中國電影史上的位置是是毋庸置疑的,它一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片子。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EW:以您個人對這部片子的理解來看,王導想要表達一個怎樣的內核?對觀衆來說,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共鳴?

劉:從個人創作層面來說,王導其實是一個作者型的導演。看他的作品就好像看到他的成長,他思想的成長和人生閱歷的成長,看到他在想什麼。他的父親也是做導演和演員,所以他對於藝術上面的感悟能力,其他方面也好,都是非常有天賦的,所以他對個人表達的需求也更加強烈。

但是他的視角其實是非常大衆、非常質樸的,不管從影像上,還是敘事上都是非常質樸的一個作者,他不追求那種所謂的很極端化的視覺影像。

至於他關心的是什麼,我覺得我們看他以前的電影,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實際上還是中國人的生存現狀。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這40多年以來,中國其實是在經歷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人都經歷了從物質到精神層面上的巨大變化。但有時這種巨大的變化對某些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不管文學作品也好,影視作品也好,就是希望能夠在這種光速一般的發展中稍微停頓一下,做一些思考。


2.關於冬春影業的後續計劃

EW:您之前提到,除了出品王小帥導演的作品,可能也會去投資一些商業類型片。這個計劃現在還是這樣嗎?

劉:是的,其實我們之前有幾個商業片的本子。但在做商業片方面,我們還是需要去摸索的。不管是投資層面也好,還是其他的層面,商業片整體的運作週期包括投資環節,都要比文藝電影更爲工業化,節奏上也更加快速。我們對劇本這方面的要求是比較苛刻的,必須磨合出一個適合投拍的好本子。

EW:《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導演家園三部曲的開篇,目前後續的兩部作品進展到什麼階段了?

劉:我覺得這是特別值得做,也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做成。其實“三線三部曲”不是一開始就喊出來一個口號說,我要做“三線三部曲”。這其中包含了他對歷史的切身感受和他想要傳遞的理念。拍了《青紅》,拍完覺得還不夠,又拍了《我11》。這中間其實他也拍了很多其他的片子,然後又拍了《闖入者》。

實際上在《闖入者》之前,我們本來還要拍另外一個,只不過流產了。然後把《闖入者》拍了,但是翻回頭這時候說“三線三部曲”,其實算是完成了他從創作層面和個人表達層面上的一個階段,就像你這個臺階邁過去了。

“家園三部曲”也許它不只是三部曲。當時我們說叫“家園三部曲”,是因爲我們確實有三個故事。《地久天長》是其中之一,我們同時也在做其他的初期推動。《地久天長》是推動的最快的一個。編劇進入以後,她非常愛這個故事,也給了導演很多女性層面的理解和感受。因爲本身編劇阿美她也是七十年代出身,所以對這些經歷有着很深的個人體會。

除了這些之外,現在還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和劇本。包括要改編的小說都是我們想要去推動的,有些也是因爲很快達成一些合作,然後比如小說改編也已經在有條不紊的推動了,2020年的計劃已經有了。


與劉璇聊《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歸來與冬春影業的自然生長


EW:能透露一下這個計劃嗎?

劉:我們很喜歡愛麗絲·門羅的一部小說。她是加拿大的一個作家,以寫短篇著稱。她的作品量非常大,我和導演都很喜歡她的作品。其中有一個很感性的故事,我們覺得是很適合做改編的。然後也很快找到了加拿大的合作方。合作部分現在已經落實了,後面也會盡快立項。

其實我們前年還開始在策劃一個網劇。這是一個完全原創的劇本,所以劇本創作部分也是比較慢。之前也有很多IP找上門,但總覺得沒有那麼有創作的想法,所以最後都放下了。當時轟動一時的“白銀殺人案”,經過這麼多年,兇手終於被抓住了。

我覺得算是靈感一個觸發點。這樣轟動的一件事,對兇手的家庭和被害人的家庭以及整個白銀地區的女性和所有有女孩的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其中可能產生的戲劇衝突以及家庭關係,是王導非常感興趣。另外,就是想做一個大概12集左右,像英劇美劇一樣偏電影感的精品劇,相對來說能夠面向成熟觀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