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弱勢群體」,是個很書面的詞,說白了就是草根階層。根據報告,截至 2018 年 1 月 ,我國網民7.72 億 ,其中月入低於3000元的佔58.4%。這意味頭條里的朋友絕大部分人都屬於這個階層。

同時,我們也幾乎每天可以看到,全世界任何國家,進入網路社會以後,人類同情弱者的趨向被前所未有放大,導致我們常常為這樣的事情困惑:每當有什麼社會矛盾發生,無數真假莫辨的信息滿天飛, 而且多清一色地站在弱勢群體的一邊,我們的情緒和悲憫也被不斷地激起,或者參與救助,或者參與聲討,是非對錯還沒澄清,公權、官員、醫生、富人、專家等都已經先被大眾視為對立面。

而當事件的真相被陸續披露時,大眾總會發現反轉,經常發現「弱勢者」其實並不弱勢,或者也並不無辜,民眾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善良才一次被利用了。於是,有一種反省的聲音開始出現:如果又有什麼社會事件發生,我們是否需要冷靜想一想,這裡面的弱勢群體就一定代表正義嗎?當我們感覺他們受侵害時,輿論是否需要繼續一往無前地為這些群體發聲、伸張正義?


可以明確地講,無論有多少次弱勢群體受害事件出現反轉,那種「大眾在面對社會矛盾時,不用事實是非判斷對錯」的指責都是缺乏道義支持的。為什麼,因為這種論調首先就把「大眾」定位為「愚民」,更忽略了出現這種非理性狀況的機制與國情因素。

這個機制與國情因素就是:除開人皆有惻隱之心、人類自古以來都天然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假設時身處在一個缺乏公平正義機制的社會,弱勢群體對同類的受侮辱與受損害也必然更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從而抱團取暖,一旦遭遇社會矛盾,就奔走呼告。這是一種「物傷其類兔死狐悲」的正義感在激發同理心,也在激發抗爭意圖。

也就是說,在全世界很多事件中,大眾之所以會經常盲目支持弱勢群體,不僅是由於人性天生的同情心,更因為在一個特權與民權不對等的社會,弱者的權益、人格、平等、正義等保障不夠時,民眾會理所當然地首先認為弱勢的一方一定是受壓迫的一方。也會自然意識到,假設「沉默的大多數」不能形成「共識」 ,以「人民」的名義 、「正義」的理由為之呼告,終有一天你我的權益也會受到碾壓。更進一步說,民眾或者弱者之所以動不動要運用天然的底層正義作為武器 ,最大的原因不是愚昧,不是盲目,也不是媒體有掙流量費的動機,而是除此之外,平民百姓再也沒有其他武器。

所以,大多數的群眾,對這種社會矛盾中出現的信息虛假等紕漏,往往會去寬容 ,「也許有些失實,但動機是好的,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這不是愚昧,而是無奈。


也因此,如今世界上很多社會,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件很難解套,甚至社會矛盾、社會情緒的總體性表述有一股民粹化傾向。

比如,當事件涉及一些管理問題時,大眾會先天認定「管理者」為惡霸,卻不考慮是否存在小商販違規違法情況;比如,當事件關涉豪車撞人之類 ,往往立即認定是有錢人作惡 ;比如,當事件牽扯到諸如工程事故、醫療事故等,就不假思索地懷疑定是醫生、知識分子變質。這些都是有點民粹化的輿論套路,我們早已見怪不怪了。

民粹化對法治社會和道德體系的破壞當然是無法估量的,這個不用特彆強調大家都會明白。任何國度,弱勢群體的一部分,都應該集體反省自己的天真善良與非理性。但我想,我們也需要明白,任何社會,民粹化都是為了對付不公自發形成的,先於民粹化出現的,一定是失衡的不公。當一個社會處於中下層的普通平民絕大部分因為住房 、醫療 、教育等現實問題倍感焦慮,同時那種階層流動、貧富差異縮小、分配正義等疏解渠道也被強勢者侵害時,民粹化是必然的,「弱勢群體正義論」的風盛也是必然的。典型的如近年的英美諸國。

因此,當各國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些人去批判大眾的非理性與失察,去大義凜然譴責弱勢群體的愚昧和蠻橫時,他們是否更應該反省一個更為核心的因素:大眾何以一旦遭遇到此類社會矛盾,會條件反射性地幾乎一致地首先認為一定是富人、壓迫者一方在作惡?這裡面更為關鍵的成因,到底是大眾沒腦子,還是某種致命因素在指引著大眾的情緒慣性?

政治學理論,人的權利保障,首先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呵護。現在,很多國家,批判「弱勢群體正義論」是盛行了,但是這些國家的強力階層在盛氣凌人指責的時候,也該想想大眾何以會如此反感強勢階層,寧願被「騙」也不願意相信「事實」,也許才是根本的吧。

2018,11,23,午後閑談(不斷刪改後放出)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當代社會生活中底層弱勢群體是存在的,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他的生活在社會底層,干著繁重工作,有些工作危及健康,風險極大的工作,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付出並沒有得到一些人的尊重。他們懂得工作不分貴賤,自古勞動創造出物質財富為社會添磚加瓦多麼無上光榮!曉得人的智慧和勞動力不用就自然消失!只可惜,雖然他們會堅持不懈的為民服務做好事!堅定不移的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他們做著所謂下賤的工作,我們的為人民服務從待遇和人格上排斥了他們,是極不公平的。當下儘管做好人好事要知道無私奉獻給社會!雖然實心實意干工作,工作就辛苦,做好事做好人,明知好事越做越吃虧的!但是吃虧無非就是吃虧經濟利益關係上,只是有錢有勢偽善的裝糊塗,裝模作樣不關心弱勢群體底層勞動者,偽善揚言什麼狗不能餵飽,弱勢群體也就是弱勢在冇得話語權,弱勢群體弱在明哲保身,少說為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天下大事,關你屁事,惹不起躲得起。

魯迅是正義論的最傑出鬥士。我們的呼籲,就是為了維護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則,有錯嗎?不是我們叫多了,是叫少了。青年人許多買不起房,結不起婚,淪為弱勢,不值得同情嗎?

在變幻無常的時世,一場大病,一次車禍,一次工傷意外,窮則思變的父親貪污被關押,都可能使你變為所謂的生存困苦的「下等人"。下等的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力無不關心裝糊塗,底層人士的合理化建議不值錢,這樣貧富差距在擴大,我們不應為他們說句公道話嗎?社會發展過去講出生,如今講學歷資格,本事能力放一邊,有權,有錢,有理,沒錢沒人理你,到頭來這個社會實踐生活中這個世界誰也別看不起誰,人格平等,分配公平。是社會基本準則。說來說去還是盼星星,盼月亮,讓好人老實人實心實意干工作的人們得好評得好報!讓;好事不出門,改革改變成:好事得出門!好漢不提當年勇,改革,轉變為好漢得提得說說當年勇!


所謂的「弱勢群體」,可能用「草根代表」來形容更合適。這個群體一直都是古今中外令人同情的對象,他們其實就是民眾的縮影,是構成主流文化的「窗口」,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對這個群體產生「接地氣」的情懷。

西方的「騎士精神」和中國的「俠士精神」核心都是鋤強扶弱、匡扶正義。現在出現的「弱勢群體正義論」,本質上也是傳承一種所謂的「正義」精神,這是平衡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正常心理行為。

其實,不論弱者「可憐的程度」是否真實,他們處於矛盾的弱勢一方都是血淋淋的既成事實,他們就是「正義型社會」需要幫扶的對象。在一個社會,「弱勢群體」往往是需要通過「吶喊」才能表達聲音的群體。所以,「弱勢群體」做的事情無論對錯,都是為了「生存需求」;而其他「即得益者」往往是沉默的,既然得了實在的好處,還計較什麼口舌問題呢?

矛盾是兩面性的,它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可以轉化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今天,我們評判一種現象是否合情合理,關鍵在於它是否充滿「正能量」,能促進社會發展。「弱勢群體正義論」,其實也是對我們社會的一種鞭笞、警醒。堅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用事實判斷是非」只是表象,現象背後社會矛盾的激化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和處理的問題。矛盾減少了、沒有了,是非言論才沒有生存的土壤。


誰叫弱勢群體是最苦最累還是最容易冤的呢?

上句是對此現象歸納的主要原因,而全面原因則總結有四:

甲、同情弱勢群體。自古有「強以德勝、弱以智勝」之語。然而強者多缺德,為富多不仁。於是乎弱者不智、貧者無義,此悲劇之源也。因多苦、累而醞釀的戾氣會因雞毛蒜皮的不公,甚至是忍無可忍的冤屈而引爆。自然一旦有事,大多數人就容易憐令智昏。

乙、弱者犯罪條件不足。更何況大多數弱者都是選擇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呢。她(他)們知道一旦自己忍無可忍的代價,再則從人、財、物、智等方面不足也是制約其犯罪的原因。她(他)們大多只是想安居樂業,不奢求大富大貴。

丙、報團取暖心理。同病相憐,很多時候是同苦相憐或者在她(他)身上發生的不幸也有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因為我們一樣(弱者)的心理,以及我們不一樣(與強者)的心理——一種支持弱者就是支持自己的心理。

丁、思維定式及其他。大多數人,尤其是弱者看到或聽說的強弱犯罪案件,下意識的認為弱者正義,弱者都是被逼的。他們沒時間也沒興趣持續關注更不要說去調查了。一旦報道與自己的思維定式不同,就會陷入陰謀論。更何況有些強弱案件信息因種種原因而不夠透明呢?

當今國民大多戾氣過重,也許強調德法同治,方能向強以德勝弱以智勝邁進——避免弱者最容易冤屈的現象吧。


這個問題敏感度極強。說句良心話,現在的人都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為準則。弱勢與強勢基本無法抗衡。實力才有說話的空間。沒有真實力說了也不起作用。這也就隨之而來產生嫉妒心理。也就是說嫉妒是實力的欠缺。所以人們都期盼著公平能早日實現。仁意道德應該是所有人口頭語。真正做起來也是挺難的事,有句歌詞好象是這樣說的,嘴上講仁意,肚內藏……。這句話也是經社會驗證而來的俗語。有些事有些人也低確如此。高不就低不就的中間團體一般也稱做弱勢,這樣說也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他們就是普通人仕,權力與金錢都飽和不了,在當今大起大落時代里,心中存有一種攀比的壓力感,應該說是可以理解的。面對當下應綜合看法為對,有利就有弊,十全十美才是夢。奮鬥使人騰飛,氣餒使人落後。窮人拼搏才是步入正軌。從古至今一天不吃不行,一天不花也不行,何苦現在消費遂年遞增呢?所以我說保好身體向錢看,只要生活就得干!只作討論未存在針對性,更不存在政治觀點。再見。


我前幾天就已提醒過悟空問答,請嚴格審查要出問答的題目!原來感覺悟空問答出的題目很有高度和深度,但這一段連續幾天出的題目讓人看了很憤慨,不是拉階級仇恨就是嚴重的性別和職業歧視!前幾天出的題目是《都說女人打扮的再漂亮也是一堆爛肉》,難道女人打扮是罪過嗎?不管男人、女人也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對自己對別人的尊重!何錯之有!出這個題目的人可以說是一個無恥之徒!自己不但侮辱了所有的女性,還把別的人一起拉上來背鍋!難道出這個題目的人沒有母親姐妹嗎???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今天又出了個這麼歧視性的題目!弱勢群體怎麼能和是否正義、是非混為一談呢!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貴族嘴臉!中國有百分之七十的平民,包括工人、農民,他們為了全家的生活苦苦的掙扎在條件最殘酷待遇最低的環境里,但卻得不到現代社會的尊重!還被你們這些社會上的所謂精英貼上了弱勢群體=社會無賴的標籤!長此以往下去,我看悟空問答這個欄目離被封殺也不遠了!


「弱勢群體」不代表就是「正義群體」

站在事實、明辨是非這一邊的長久以來就是少數人,它的另一邊從始至終都是烏壓壓的一大片人。這一大片人很難對某事件或者某個人作到本質的分析。他們大多特別依賴於感覺,重視具體的影像的知覺去下定論,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不能明辨是非對錯就屬正常。

弱勢群體客觀上來說就是大眾群體,之所以叫「大眾」——就是沒有或者有少許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綜合分析事件的能力,他們對所發生事件模糊的概念多,又不願花時間和精力去探險事件的真相(他們更多的喜歡接受別人咀嚼過的思想),在面對社會矛盾時多時受自身「情緒」影響的多,當情緒超過理智時,就沒有辨別真偽可言。

當今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這個現象,我認為好壞摻半,好的一面是:人人都可闡述自己的看法,可以達到推進一種「公平」的產生;不好的一面是:當發聲太泛濫,特別是烏合之眾的聲浪高過理性思維時,即便是作為「裁判」員的意識都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左右,向多數方傾斜,這多數方可能就是錯誤的一方。

「弱勢群體正義論」風盛,是每個人認為自己說的都是正確的,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自我感覺良好是人之常情。

要弱化這種「我說就是正確的觀點」,唯有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加強對不正當言論的約束,不然誰都可能因一個偶然事件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


關於弱勢群體事件往往會形成輿論一邊倒的問題,這是我們國家目前弱勢群體往往處於社會的底層。也是由於國家法律體系與法律成本過高。再有法律宣傳與法律知識普及率比較差有直接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與社會關係的複雜化,帶來的不但是經濟上的不均衡,各種社會利益集團與各種群體之間的經濟關係的形成新的關係。雖然,法律建設相比過去有了許多提高,但是與相對的社會關係是有著許多不匹配。

在法律體系不完善,道德與社會俗成自然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天然。約束人們行為的要件層次第一是法律,第二公約,第三是道德,第四民俗。當上一個層面缺失時,人們自然就會以下一個層次的要件來對待。這是任何國家與社會都會經歷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一定會形成當時社會公認的處理矛盾與衝突的要件。

也是我的常常看到許多從法律方面站不住腳的事情,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與要件的對應。所以就會形成輿論一邊倒的情緒。這就是平時我們大家說的:我的地盤我做主,道路是我修,要想走出去,留下買路錢的霸道主義的流行。這種流行必須受到法制社會的要求與服從,否則就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

但是我們也要承認公約,民俗,道德在調節社會矛盾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在許多方面是有著約定俗成的穩定效果與平衡效果。我們不能因為其作用而忽視法律規定的地位。這是各種調節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天然第一。是國家授權的,帶有行政與國家政權強制性。這就是說法律一定是最高最有力的調節,是民眾必須服從的。至於其他的要件會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得到約束與管理。有些只是輿論導向,沒有強制性。但是並不是說其他要件沒有約束行為,當某種行為極端的出現,也會受到其他如公約的制裁。有些也會受到道德唾棄,會失去存在社會價值,同樣會身敗名裂。

總之,我們需要一個法律健全,公約,民俗,道德完善的法律道德體系,維護社會秩序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及和諧。


真可謂是文字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是思想的煤介。人們通過思想和語言的邏輯把文字任意組合便可以成為符合自己需要的武器(或可說是主要的表達形式)。時下有兩句最昌銷的「富人」蔑視「窮人」的語言或是文字表達,即所謂的,窮人「仇富」和「弱勢群體正義論」真是高高在上堂而煌之,這些人以富人和精英自居,把自己和廣大的勞動人民對立起來,他們忘記了「人民萬歲」,「只有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忘記了「一切的偉大和光榮都屬於祖國和人民」。他們用財富和權利積累起來的高尚傲慢,用他們的語言天富和文字表達長篇論述和譏諷「窮人仇富」,「弱勢群體正義論」。他們利用這些枝言片語命題,似乎站在了彩雲之上,用他們的嬌傲和蔑視向天底下的窮人喊話:「你們這些窮人仇富」,「你們這些弱勢群體的正義論」真可笑!


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一個 社會現象 ,但凡有人類的地方,莫不是如此,只是存在的程度不同而已。

但這並不能表明弱勢群體的存在是正常的、合理的,人們面對弱勢群體就可以心安理得。

其實之所以在在弱勢群體,原因很多,諸如:社會 分配不公,佔有社會資源不等,地域環境差異,受教育程度不一樣,人與人智力上的區別,以及勤與懶,投機與誠 實 ,靈與笨等等。這些有的屬於客觀原因,有的則屬於主觀努力。但不論怎麼,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一個事實,而其中許多人承擔的社會勞動量大,收入卻低,也是一個不爭的 事實,他們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尊敬,全社會共同努力,逐步縮短弱勢與強勢,也就是富裕與 貧窮之間的差距,共同走向富裕才是社會的責任,時代的要求,最終實現的目標。

所以,這個社會應當形成一種共同理念:對強勢不仰望,對中勢不奉迎,對弱勢不歧視。人人獲得人格尊嚴,人人享受基本平等,由此,凝聚共識,最大限度的調動全員的積極性,才是國富民強的基石,才是迎接美好明天的希望之所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