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讀民國時候的書,讀梅先生的《大學的意義》一書,頗為感動,摘抄如下:

大學的意義(梅貽琦)

  1. 一個學校的風氣養成很難,破壞卻很容易。
  2. 吾們在今日講學問,如果完全離開人民社會的問題,實在太空泛了,在現在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緊迫的情形之下,特別是熱血的青年們,怎能不關心?怎能不著急?但是隻有熱心是不能於國家有真正補助的。
  3. 思想要獨立,態度要謙虛,不要盲從,不要躁進。
  4.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註:出自戰國·鄒·《孟子·離婁上》,生病已經生了七年,必須要有積累三年以上的陳艾才能治癒,倘若平時不儲存,一輩子也不會得到。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5. 但大學不要因自己環境之舒適,而忘園外的情形。
  6.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7. 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論文。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
  8. 有人認為學文學者,就不必注意理科,習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見似乎窄小一點。學問範圍務廣,不宜過狹,這樣纔可以使吾們對於所謂人生觀,得到一種平衡不偏的觀念。對於世界大勢文化變遷,亦有一種相當瞭解。如此不但使吾們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務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
  9. 知人認事:(一)知人與合作:知人之能力,知人材之來源。但有時已有人材,而不能合作。考究其原因,不外「私」「偽」二者——此為缺人及不合作病象之兩大原因。所謂「私」,即只為個人利益著想,忽略「事」及團體利益。關於「偽」,即表面與事實不符,此為極大病根。如國家只重表面虛言而略實際,當然造成各種事業不進步、國家微弱之結果。(二)認「事」與達觀。現社會最缺乏是非標準。一般評論漫無標準,人乃各有己意。今後吾人對事,應深深考察,追求究竟,以確立是非標準。應只認事理,只為「事」努力,不能顧一般毀譽。是非雖無標準,但浸久自漸確立。

梅先生被譽為「一個時代的斯文」,為人重實幹,時人稱之「寡言君子」。看央視的紀錄片——《西南聯大》的時候,聽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於戰火紛飛中在昆明安家,成立西南聯合大學。雖成立了一個大學,但師生還是原來的三校師生,一家人尚有齟齬,更何況三個學校的師生,但梅先生處事公正,上下皆敬服。聞之,很是佩服,於是讀其書,識其人,收穫頗豐,共享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