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當遇上盛大的廟會或者慶典,總能看到舞龍舞獅。舞龍的時候,幾十個舞龍者身着綵衣,化爲了龍身的一部分。他們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着鼓樂穿、騰、躍、翻、滾、戲、纏……完成龍的遊戲,展示龍的精氣神韻,以此來祈求平安和豐收。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自古以來就崇拜、敬重和喜愛龍。舞龍的場面真的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極大地刺激人們的情緒,振奮人們的心神。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之多,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到如今的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草龍、水龍、板凳龍……




今天,我便帶你們去看一場很多人都沒看過的醉龍舞。



你們一定會好奇,何爲醉龍?難道是喝醉的龍?龍又怎麼喝醉,難道是舞龍的人喝醉?既然已經喝醉了,如何能舞得動龍呢?



別急,聽我慢慢說。


醉龍舞是古代中山民間特有的一種舞蹈,它起源起宋代,興盛於明清。舞醉龍者必須喝大量的酒才能舞龍,在他們看來,乘着酒興才能舞得更加恣意,形醉而意不亂。



和我國其他地區盛行的舞龍不同,醉龍舞的道具很簡單,龍身十分輕巧,只有龍頭、龍尾兩截,並沒有龍身。龍頭龍尾以堅實木料製成,約重10公斤,僅此就足以表達龍的身姿氣韻。



醉龍舞的活動時間爲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當地人認爲舞醉龍有驅疫逐害之效,所以每年四月初八,長洲人都會齊聚廟堂、禮佛拜神,舞龍狂歡。



不僅僅是舞蹈,醉龍舞以其特有的表演藝術,還融合了武術中的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於一體,堪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2006年醉龍舞被列爲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中山醉龍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值得一看。



每年四月初八,一年一度的醉龍巡遊精彩上演。


早上八點,長洲和北堡兩支醉龍隊會發別在西區侯王廟和北村前洲祠舉行拜祭儀式,然後出發前往黃氏大宗祠。兩支巡遊隊伍相遇於黃氏大宗祠,在門口上演了一出“醉龍相遇”。



黑衣是長洲醉龍隊,他們的龍頭由一整塊樟木雕刻而成,金紅相間,十分氣派。




白衣則是北堡醉龍隊,他們的龍頭有鹿角裝飾,看上去更加別緻。



細看人羣中,北堡醉龍隊裏竟還有女子的身影,真可謂巾幗不讓鬚眉。這些姐姐阿姨舞起龍來,並不如男子雄壯有力,反而多了幾分柔媚醉態,更加可愛。



整個醉龍舞巡演的過程,伴隨着濃濃的酒香四溢。舞龍者們有的揮舞木龍,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優美恣意的弧線。有的緊握酒罈,舞至盡興時,舉起來豪飲一口,或者拉過同伴,給他也灌一口酒。



只嚥下兩口,多餘的酒液他們會仰頭蓄力噴出,遠遠看上去,猶如下了一場雨似的,醇厚的酒香隨着風飄散而去,感染了無數圍觀的人們。




待一會酒勁上湧,舞者們更加奔放,閃轉騰挪間盡顯醉態,將一條醉龍舞得活靈活現,讓人不禁嘖嘖稱歎。



伴着噴灑的酒液,還會有噴火的表演。此時,舞龍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端的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整個場面宏大、壯觀,你幾乎注意不到單個的舞龍者,你只能看到眼前一條真實的醉龍,伴隨着激昂的音樂和富有節奏的鼓點,舞得酣暢淋漓。



遠看,一朵朵熱烈的火焰就像是緊貼着舞龍者的嘴脣,讓人有些心驚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技巧精妙。



看着一個個或年輕或年老的舞龍者們,彷彿忘記了自己的年紀,只將手裏的一段木龍舞得虎虎生風,真的讓人十分感動。他們是真心愛着舞龍的。



跟隨着醉龍隊一起出現的還有龍、獅隊。



舞獅同樣是爲了祈求吉祥、辟邪納福。紅色、黃色、紫色……各色的小獅子們活潑可愛,靈動喜人。



中國最早開始表演舞獅的是西北的少數民族,最初只作爲宮廷娛樂,後來逐漸普及到了民間,並大致以長江南北爲界,分爲南獅北獅。



北獅造型宛如一匹真獸,表演者以撲、跌、翻、滾、跳等形式來傳達獅子的喜怒哀樂;南獅則毛茸茸的甚是可愛,造型更多借鑑了戲曲的臉譜風格,眼簾和嘴都可活動,一顰一蹙之間展現獅子的動靜驚疑。



比起醉龍舞的隨意,舞獅則顯得規矩了很多,但一樣的振奮人心,令人難以忘懷。



醉龍相遇結束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領導爲龍具主持“點睛”儀式。




點睛儀式後,兩支隊伍會一起按照固定線路進行巡遊。每經過公壇或祠堂前,都會恭恭敬敬的停下腳步,進行祭拜,還會燃放鞭炮以示敬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巡遊途中,當然也少不了醉龍舞。無論去到哪裏,舞者們都是這麼投入。



還有醉龍金龍的合作無間。



三分醉,七分醒,十分恣意,這醉龍舞真的是有趣。如今,我們很多厚重的傳統文化都在丟失,希望醉龍舞不會如此。明年,我還想再看一次。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郵箱:[email protected]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