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服務“一帶一路”,教育在行動。作爲聯通沿線各國民心相通的載體,教育一直在爲“一帶一路”建設書寫新的故事。


隨教育小微一起讀讀這些故事↓↓↓


聽故事


2018年9月,來自俄羅斯的鮑里斯,因爲看好“一帶一路”倡議下中俄兩國的合作發展,選擇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攻讀“中國政治經濟”方向碩士。


“希望通過學習,能爲未來中俄兩國的合作作一點貢獻,尤其是希望學習中國法律制度,因爲兩國企業之間的合作特別需要這方面的人才。”鮑里斯說。


像鮑里斯一樣,首批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約100名碩士留學生會聚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


看做法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大力推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跨界創新、融合發展,爲“一帶一路”合作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已成爲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爲此,各地各高校積極行動起來。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印發以來,部省協同不斷推進,高校參與不斷深化,平臺建設不斷增強,可視性成果不斷豐富,“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取得初步成效。教育部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教育部陸續與18個省份簽署了部省共建備忘錄。



聽故事


柳州,廣西工業重鎮。在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工程實訓基地,數條百米長的鋼軌延伸進雨霧中。身着明黃色制服的建築學院學生謝有成,正和幾十名同學一道,冒雨測量鋼軌數據。


來自泰國的謝有成原本是一名計算機教師,因爲看好中泰鐵路合作項目前景,進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學校在當地共建的“大城府分院”深造。


中國高鐵走出去,人才是關鍵。柳鐵職院積極與東盟院校共建,輸出包括課程、教學資料、專業建設標準等在內的人才培養體系,使海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中國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相適應。


看做法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對接所在國家的產業需求,中國職教採取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方式,將優質職業教育和優質產品技術向合作國傳播,培養當地熟悉中國技術、產品、標準,致力於促進兩國友好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部數據顯示,自《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和《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351項國際合作,學歷教育學生近6000人、培訓超10萬人次。



聽故事


“中國的老師來了,教給我最新的技術。現在,我走上生產線不慌了,工資也漲了好幾倍。”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的也門學生瑞拉高興地說。


從2007年起,寧波職院緊緊圍繞地方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把援外培訓作爲學校的重點工作,涉外項目涉足汽車、航空、製造等核心產業,爲印尼、斯里蘭卡、坦桑尼亞、贊比亞、肯尼亞、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訓了1618名產業界、教育界官員和院校教師,與諸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聯繫,並已在貝寧建立中非(貝寧)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學院。


近年來,衆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面臨當地員工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不高的問題。專業人才從哪兒來?有色金屬行業3年多來共派駐53名職業院校教師,到贊比亞開展鉗工、電工、球磨機操作工等十幾個工種、近400人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當地員工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實現了境外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看做法


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相關省份和高校紛紛利用自身區位及資源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動開展合作。西安交通大學與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諾維薩德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等10餘所國內外高校作爲創始成員,共同發起併成立了“一帶一路”工程教育國際聯盟。該聯盟旨在以工程科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爲出發點,推動沿線國家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數據信息對接等合作,促進中國工程技術、工程文化、工程精神、工程標準“走出去”,助力“設施聯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哪裏有需要,中國的教育服務就送到哪裏,發揮教育“軟力量”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事半功倍。



聽故事


自2015年起,教育部委託有關地方探索建設“魯班工坊”,一批各具特色的“魯班工坊”相繼建成,在沿線國家逐步打響了中國職教品牌,成爲職業教育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民心相通”的奮進之筆。


2016年,境外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在泰國大城技術學院成立,對東盟國家職業院校師生開放;2017年,英國“魯班工坊”在英國奇切斯特學院正式揭牌,“中餐烹飪技術”正式進入英國學歷教育;2018年,巴基斯坦“魯班工坊”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局正式啓動運營,爲巴基斯坦培養大批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魯班工坊”採取校際合作、校企合作、依託政府合作三種建設模式,以對當地員工的技術技能培訓爲主,融入人文交流,有效推動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理念經驗、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技術裝備、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以及高水平師資培訓與相關國家互融共享。經過多年實踐探索,豐富了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路徑和方法,逐步打造了中國職教的良好形象,成爲中國教育的國際化品牌。


孔子學院猶如中國教育另一張亮麗的名片,在促進民心相通、加強人文交流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在5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140所孔子學院和135個孔子課堂。


看做法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智慧,語言是工具。爲了滿足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對於語言學習的迫切需求,北京外國語大學立足多語種特色優勢,在促進與沿線國家語言互通、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精準發力。5年來新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19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2個語種專業施行綜合評價招生,推進本科生學業“7+1”或“6+2”模式,近90%非通用語本科生獲得至少一個學期的出國留學機會。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2018年起增設“一帶一路”語種班,造就熟悉沿線國家政治經濟特點的高素質非通用語種專業人才。實施“孔子新漢學計劃”,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官員以及大學校長攻讀博士學位等。



作者 |  董魯皖龍、焦以璇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