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的產品是 HCI 主導的. 正所謂每一種設備的形態和他的應用的交互模式有著相當的關聯.

在 Galaxy Note 剛出現的年代, 人們懷疑屏幕如此巨大的手機能否有市場. 但是從結果看 Note 也曾經是 Samsung 最成功的手機系列之一.

然而做小手機比大手機難度更大: 比如說 iPhone X 為了實現更高的集成度所加入的雙層主板引入了一個極高的技術門檻. 並且之所以 iPhone 6 之前很多廠商短暫超車都是因為大屏手機空間更大, 用空間換來更長的續航, 並且更好的實現一些不是特別成熟的概念, 以及讓揚聲器, 性能(散熱), 信號這些技術性指標更好. 後續 iPhone 6s 開了個倒車: 加入了 Taptic Engine 和 3D Touch.

這兩者直接把 iPhone 的交互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小結一下:

  • 第一方應用顯著改善體驗
    • 有深度的控制中心
    • 舒服的反饋效果
  • 第三方應用表現不佳
    • 大量應用基於 web 技術構建, 不支持更深層的交互
  • 屏幕厚, 佔據空間
  • 被當作可替代特性從 iPhone XR 移除, 同時 iPad 不實現該特性
    • Garage Band/一大票音樂應用遊戲 有這個特性還是非常有用的
  • 現在有兩個傳言, 2019 的 OLED iPhone 將會用全新方法實現 3D touch(或許和京東方有關), 另外一個傳言就是 2018 iPhone 會是末代 3D touch 機型

如果 Taptic Engine 在 2019 完成小型化, 3D Touch 感測器深度集成進 OLED 面板, 那麼別說全面屏 iPhone, 傳聞的 iPhone 8(SE), 下代 iPhone X 都算是一個 S 級別的升級, 順帶如果京東方進場高端 OLED, 那麼 iPhone $999 的售價估計也會下來了, 韓國人估計會很不爽.

解決了交互, 包含 3D Touch 的問題後,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作為手機的體驗. 不得不說 Galaxy Fold 的小屏面真的是過於垃圾. 事實上對我我這種出門不是帶 Mac 就是 iPad 的用戶來說小屏手機確實在行動狀態下用的更爽-當然續航就需要用 battery case 彌補. 在火車/地鐵上拿出 Mac 確實不是很方便, 而 iPad 除了分屏使用相對更爽外, 似乎打遊戲/看劇方面與大屏手機沒有太大差距. 對於摺疊屏幕手機, 同樣存在一個問題, 甚至存在橫屏摺疊狀態下可視內容大於展開情況下屏幕內容顯示面積: 尤其是因為 Huawei Mate X 因為摺疊設計沒有劉海, 把屏幕搞得更大了.

所以摺疊屏幕的最大優勢還是需要自適應佈局的應用才能充分發揮. 所以 Dieter 也說他覺得 Fold 用的最爽的功能是看 Kindle, 確實哪怕小屏手機+Kindle 的組合也不是那麼容易帶出門.

另外一個問題是 NFC 和無線充電, Galaxy Fold 必須展開才能充電. Mate X 目前沒有看到 NFC 場景. 外加考慮到摺疊屏手機普遍厚重, 像是地鐵/公交等支付場景就需要藉助手錶了. 然後 Apple 有 Watch. 我認為華為/Samsung 如果認真要賣摺疊屏手機, 最好想辦法順勢推下手錶(比如送個五折券之類的).

回到可摺疊 OLED 屏本身. 一方面大家也看到鮮有轉軸結構是多麼不可靠: Fold 幾乎家家都翻車. 另外一方面嚴重的問題是現階段表面材料只能用聚合物材質(說白了就是塑料), 核心缺點就是不耐摩擦, 有摺痕. Samsung 的方案的好處是塑料面不易被磨, 但是缺點就是厚重/正面面積小/摺痕明顯, 華為的方案優點就是很高的屏幕利用率, 相對輕薄的多, 摺痕問題也要小很多, 但是放在口袋裡長期使用還是覺得不耐操, 估計過個半年多就基本上滿是劃痕了.

不過塑料這個問題不是沒有解決方法, 比如說前幾年有個聚合物材料自修復技術, 有了磨痕也能夠自我恢復, 或者想辦法減少劃痕對於視覺上的影響-畢竟大猩猩玻璃長期使用的劃痕也是感人的, 雖然這方面使用條件是主因. 還有辦法就是兩塊玻璃+中間有機材料銜接... 但是這種方案可能只是停留在想像階段, 實際問題也有不少.

所以 2019 的摺疊屏大概就是 2007 年的主流觸摸屏, 沒有電容多點觸控技術, 沒有玻璃. 樂觀的說 2021 年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被攻克, 真的是燒高香了. 以及現有全面屏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更別忘了還有相當一部分用戶仍然更愛用小屏手機.

另外可摺疊屏幕不一定得要在 OLED 這一棵樹上弔死, E-Ink 的翻蓋屏也是一個有相當意義的產品. 某些我們 15-18 年看到的硬體專利很多還沒有實現. 並且硬體不會是最大的問題, 軟體纔是.


我相信三年內Apple不會推出摺疊屏。上面一個答主分析的已經很準確了,我進行幾點補充吧。

1.目前Apple產品線中存在iPad mini。這款iPad並不是Apple主打的高性能平板,所以更新速度會比較慢,可能要等到A12徹底不夠用才會更新。iPad mini的尺寸和摺疊屏打開後的iPhone幾乎一樣,但是多一個iOS設備,Apple的服務就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2.Apple排斥機械結構,且摺疊屏iPhone會干擾產品線。鉸鏈是很複雜的機械結構,不僅難以維修,在製造時也會陡然增加成本。這會導致產品沒有合理定價空間,同時衝擊主流iPhone的旗艦定位。現在主流旗艦iPhone已經屬於高端產品了,iPhone XS Max的發布價格直逼華為Mate 20保時捷版和三星Galaxy Fold,推出一款摺疊屏,定價向2w衝擊,會有人買嗎?

3.康寧目前還沒有搞定可以在消費電子端使用的柔性玻璃屏幕。


摺疊屏是不是未來目前還有待商榷。

至於明年蘋果是否會推出摺疊屏,個人覺得不會。

第一,從三星延遲發售來看,摺疊屏手機目前在技術上並不成熟,耐用性也不行。蘋果很少做技術的先行者,一般都是技術成熟了再拿來用,不大會把不成熟的技術放在自家產品上。

第二,摺疊屏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大。我依舊覺得手機是手機,平板是平板。做一個既是手機,又是平板的東西,除非一開始技術就很成熟,否則在當下並沒多大意義。而且摺疊屏的屏幕比例很奇怪。如果要保證對摺後有一個合適的屏幕比例,那麼展開後的比例就比較奇怪。如果保證展開後的比例協調,那麼對摺後的比例就比較奇怪。況且,ipad mini已經足夠的便攜,只要在窄邊框上下下功夫,就能有非常好的體驗了。而對喜歡ipad的人來說,目前摺疊屏展開後,屏幕依舊還是小。

且摺疊屏展開後,在很多應用上的意義都不大。比如說,看視頻,摺疊屏留下的黑邊會特別大,看文字,6.5英寸的屏幕在瀏覽文字信息上和大屏幕的差異其實並不大,而在閱讀pdf上,別說摺疊屏,就算是ipad都可以更大一些。看圖片和地圖,摺疊屏大小的屏幕體驗會不錯,但是,ipad mini的體驗也不錯啊。

第三,即便是從便攜性角度考慮,目前的摺疊屏手機也沒多大存在的意義。

華為 mate x,摺疊後的厚度達到了11mm,長度達到16cm,重量達到295g;三星fold的數據沒查到,但是從測評來看,也不算輕薄。這樣的設備,冬天還好,夏天根本不可能揣口袋裡,必須放包裏。既然都放包裏了,幹嘛不帶ipad mini呢?


旗幟鮮明的反對最近兩個熱點噱頭,摺疊屏和5G,如果不想單純做概念機秀肌肉,那就先想明白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好好打磨系統和應用啊

摺疊屏的概念已經提出來不知道多少年了,最早的實驗室樣品屏幕也有5、6年(?)時間了,覺得蘋果沒開過腦洞,是不是太小覷了蘋果的研發能力?任何一家上規模的手機公司都不會沒開過腦洞

終於有三星和華為兩家敢於喫螃蟹的公司站了出來,emmm,簡單的說:之前三星的營銷做得有多成功,那麼這幾天,三星的品牌形象就有多大損傷,說好的Note 7之後,偉大的逆襲呢?

現在就看華為的成績單了

但是,即使沒有質量問題,手機尺寸的平板電腦、對標iPad Pro的售價、生產力工具等這一系列自我定位,在安卓平板的系統和應用生態圈沒辦法與iOS抗衡之前,是一個偽命題

開箱評測可能會很熱鬧,但是普通用戶在實際體驗一個月後紛紛吐槽「智商稅」、「不一樣的平板,不一樣的價格,一樣的難用」等並半價掛上鹹魚,然後幾年內對三星、華為的後續產品表示拒絕

這個時候,蘋果只需要組一個 SE + iPad mini + AirPods的bundle,標價 ¥6999 起,附贈一個貝爾金的充電底座和一個Incase的斜挎包,Tim Cook寄語:「想不到吧,我們濃眉大眼的蘋果也會玩性價比,:D」,並在私下場合與好友表示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請務必結一下春節到現在的費用,¥12.3,優先App Store Gift Card,感恩)

悄悄話 to 華為

真的不考慮10.5:9展開後21:9等類似比例的翻蓋摺疊帶魚屏手機嗎?非要跟iPad剛正面?


相當小。畢竟蘋果可是出了名的不喜歡機械結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